冯汝汉 潘军芳
【真题回放】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要 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写作点拨】
2015年北京中考作文与去年一样,仍然是由“情境写作”与“大作文”两部分组成,但每一板块都有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四个写作命题情境的创设,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空间,更易于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展示个性化的写作才华。
写好“大作文”第一题“对话”,需着重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细心审题,把握关键。这道题延续了从2010年至今北京市中考作文“材料+命题”的形式。命题者慧眼选用了言简意赅的材料,从“对话”的概念与作用两个角度,指出了“对话”范围,暗示了“对话”内容,有助于考生打开写作思路,将写作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推敲“对话”可知,“对话”一般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有彼此交流的过程,并且应该达成一定的意向,有一定的收获、感悟。因此,写好“对话”的关键在于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才有可能展现出时代风貌或精神内涵。这样理解文题,我们便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议了。
其次,拓展空间,严格选材。这道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贴近考生有限的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都可以涌动起表达的欲望,因为生活中关于“对话”的话题比比皆是。一般说来,选材的角度有二:具象对象和抽象对象。可以写同学之间、班级内部、家庭内部的对话,也可以写国与国之间、国内乃至单位内部的交流;可以写人与动物(植物)之间的对话,也可以写情感、精神品质、思想碰撞方面的交流;可以写跟古人乃至天地万物的对话,也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等等。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从而选择突出中心的材料,选择真实而典型的材料,选择新颖而生动的材料,为赢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倾注情感,精心构思。可以这么说,“对话”起于情,发于情,也止于情。情感是否真实、是否丰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要找准寄情“对话”的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事。要灵活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写作技巧来表现“对话”,用心描写动人的场面、迷人的情节,着力刻画感人的“对话”细节,写出丰富的内容。譬如谁与谁之间发生对话?对话有什么意义?从对话的原因看,是偶然还是必然?对话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探讨某一问题,还是想表现某种观念等。在行文中保持“对话”所具有的特性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内涵,点明题旨可以说是让文章文意贯通、呈现亮点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四,选好文体,包装“对话”。“对话”在文体上比较宽松,灵活多样。可以写成记叙文,从自身经历出发, 记叙某次和某人精彩的对话过程,记叙自己在对话中得到的启示等。可以写成议论文, 阐明对话的意义、方式、指明对话的目的,思考人与人应该怎样对话,思索人跟“人”以外的事物的沟通,或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展开对道德、艺术、教育……诸多方面问题的讨论等等。可以写成散文,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一定的议论深度。还可以采用日记连缀、书信倾诉、童话、小剧本等创新形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且在构思中努力突出选定的文体特征。另外,因为“对话”应具有改变心灵或行动的力量,故“对话”的语言设计应做到:意旨鲜明、符合意境、富有智慧或感染力、切合人物形象,力求用个性化语言来包装“对话”。 或清淡朴实,或清新自然,或饱含激情,或深沉委婉,或幽默诙谐,或弥漫浓郁的书卷气,或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等,让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读者同样也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佳作展评】
对 话
● 北京一考生
今天,在中考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我最想与之对话的,是初中三年中印象最深的F老师。
“F老师,对不起!”我们的对话开始了。您做了我两年班主任,总是把比赛的机会给了我,可是我每一次都空手而归,但我绝不是故意的!在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中,您失望极了。于是您对我越来越冷漠,甚至有点象冷血动物。别人提出什么建议、要求,您都尽量满足;惟独我,您总是不屑一顾。
记得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刚结束,您让我写一篇演讲稿,说是散学典礼上发言。我欣喜若狂,连夜挑灯“爬格子”,第二天一大早把稿子交给您,满认为您帮修改后会让我面对全校师生演讲。可是,我太天真了,散学典礼的主席台上根本没有我的身影。您,我敬爱的F老师,竟然把我花了一夜功夫、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自以为挺出色的稿子,转让给别人读了。当时我悄悄地流下了泪,不,是我的心在流泪。
读初三时,您不教我们了。新班主任也像您开始一样把比赛、活动的机会给了我。可不知怎的,我“屡战屡胜”。当您看到我的“变”时,您也变了,您竟然说了一句:“当年我是故意的。”
记得一天早晨,我遇见您,甜甜地叫您“老师好”的时候,您却当着别人的面,理也不理我,径自走了,弄得我十分难堪。亲爱的F老师,您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啊!
想起您,F老师,在毕业典礼上,我请您在照片上签名时,您不冷不热地丢下一句:“有什么好签的,马上都滚蛋了。”弄得我尴尬极了。要知道,那些没有教过我的老师都留下了鼓励的话语,成为我今后走好人生之路的动力。不过,当时看到同学们捧着有您签名的照片时,我心里满是苦涩……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一晃我已面临中考,即将开始人生的又一段重要的旅程了。此时此刻,与F老师对话,我更加想您,爱您,更爱过去的您!
点评
这是一篇朴实感人、以情动人的考场佳作。考生巧选切入角度,回忆了与F老师交往的几件往事,与F老师对话,而对话内容都是一般同学不愿意、不好意思或不敢大胆说出的心里话, 字里行间流露着热切盼望老师要从心灵上真正关爱学生的思想感情,加上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此情的倾诉就像扑面而来的春风,自然而然,真挚浓烈,产生了摄人心魄的感染力。另外,文章首尾呼应,“对话”娓娓道来,结构严谨;篇末一句抒发回忆往事后的感触,升华了主旨。
【佳作展评】
对 话
● 北京一考生
“嘟、嘟、嘟,嘟、嘟、嘟 ……”
“醒来,醒来……”
电脑的预警一声高于一声,而且连自动唤醒功能也开启了。带着万般不情愿的心情坐到电脑前,不好,七道防火墙已被撞开了四道,赶快补救,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一阵忙碌,总算先缓解了燃眉之急。刚想松口气,邮箱又传来爆满的告警声。还是为新病毒侵害电脑的求助信,为这事,我已焦头烂额地忙了整整一天。自从我开设了“电脑病毒专家诊所”的服务网站后,每天收到大量的求助信,可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焦头烂额过。这种事情对于我这个无毒不克的专家来说还是第一次碰到。究竟是何怪东西,竟搅得世界如此大乱?
我打开了另外一台电脑,解除了病毒防火墙,然后点击了那条“死亡新闻”——国家将逐步废除白话恢复文言文,隔了片刻,电脑运行速度突然变慢,重新启动以后,所有的内容竟全变成文言文,而且每篇文章末尾总有“论语”二字,难道始作俑者竟是孔子?有可能。看来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打开个人软件,输入个人档案,经过两小时的奋斗,终于进入了“三维立体空间”。打开搜索功能,我发现孔子居然也在研究电脑,还成立了“论语网站”。文学大师怎么研究起电脑来呢?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带着好奇进入网上对话——
“晚辈能晤仲尼先生,实感三生有幸。但对先生直言,又恐先生责怪。”“但讲无妨。”“先生为何要将病毒输入后人的电脑里呢?21世纪是白话的世界,先生为何又想令吾辈重返文言时代呢?” “噢,原来你就是那位解毒专家。”“先生面前称专家,晚辈实不敢当。早期古文还是较为浅显易懂的,但发展至后期,已过于艰深、雕逐,且因各种原因,弄得通假字连篇,简直就是对文学的污辱,对自身的糟蹋吗。”
孔子摸了摸胡子,笑道:“以你之言,是要白话代替文言呢?”再看着他的脸色已变得铁青。“文言文是中华语言之正宗,虽深而不浅;白话俗不可陋,何以有资格替代文言?”
通过高效显示屏,只见孔子叹眉紧皱。但我还是接着说道:“明清时代,亦曾出现白话与文言共存的局面,所以白话替代文言,这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这时的孔子已是红耳赤面,勉强说道:“依你之言,得将文言文完全退隐,而让世界成为白话的天下?”
“先生此言差矣,文言乃中华语言之宗,中国蔚为壮观的当代文学就是以文言为语言载体的,白话虽已替代文言,但今人并未忘记文言,仍在研究文言呀!吾猜先生此举,亦即想让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吧。且语言乃人类交流之工具,白话世界里,人们应用自如,如鱼得水。殊不知先生此举,已给人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突然孔子不见了,“论语”病毒也消失了。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主要亮点有二:一是构思创新,立意深刻。考生以病毒为引子,避开文学文化的角度而就文言文的存亡与孔子展开网上“对话”,内容充实,主旨深刻。与一般考生写同学之间、班级内部、家庭内部的对话相比,本文更有新意,更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眸。二是写法新颖,想象奇特。文章采用了虚幻想像的手法,情节有起有伏,气氛有张有驰,语言泼洒而不繁,惜墨处吝而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