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萌 杨玉敏
【摘要】数字化环境为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提供物像画面,使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文、有情。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再现情境,再现物品,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发现,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扑捉课余快乐,引导写具体
三年级上册《园地一》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由于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由段的训练一下子过渡到篇的练习之中。当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交上来时,我发现多数是流水账,只是介绍了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们不知道怎么把感兴趣的内容写具体。所以教给学生“写”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教给他们玩“投沙包”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并把玩得最开心最精彩的场面录下来。我把孩子们玩的视频在课堂播放,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听听大家游戏时情不自禁发出的声音 。原来写事不是写这一天做了哪些,而是指具体的一件事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周围人的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当学生把眼前的这件事说清楚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还做过哪些快乐的事,引导学生睁开双眼,去看、去感受、去捕捉,去倾听,然后写下来。学生写了《丢沙包》《套圈》《老鹰捉小鸡》、《坐飞机》《踢足球》等内容,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知道什么是具体了。
二、再现植物生长,写观察中的发现
三年级上册《园地四》要求学生写一写观察中的发现。我提前让学生养大蒜、泡豆芽,观察变化,结果也是不太理想。观察大蒜学生只注意了蒜苗的长度及颜色,好多寥寥数语。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家观察蒜苗,照看蒜苗的过程录像,带到学校。课堂上播放不同孩子泡出的大蒜苗视频,大家激动不已,兴趣高昂,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把每天细微的变化都看到了。在这样反复地观看中学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训练了语言,注意了细节。
课堂毕竟是狭窄的,慢慢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之间去观察去发现才是最终目的。在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让学生继续走进大自然,发现隐藏在各种攀爬类植物中的秘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攀爬类植物家家户户,墙角、篱笆到处都是。什么丝瓜、金瓜、葡萄、喇叭花等,它们靠什么爬上篱笆,爬上树梢,爬上墙的呢?它们的花、叶、茎、果实又是怎样的呢?由此展开了实践观察。经过一次次观察,学生发现爬山虎有“脚”,这些植物也有“脚”,有的靠触须,有的靠嫩茎缠绕。丝瓜最有趣,藤粗而毛糙,在长叶柄处会伸出四五根长长的触须,细如线,长达10厘米。这种触须会变,刚长出的是直的,像叉开的手指向外伸展,其中一根一旦遇到可攀爬的东西,立刻绕上去,一圈圈缠的又均匀又细密,取下来特像电话线,有的学生说像妈妈的卷发,像弹簧,这一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还发现葡萄,金瓜也是这样爬的,牵牛花却不是,它是靠自己的嫩茎绕上去的,嫩茎刚长出来毛茸茸的,又嫩又软,像蛇头向上翘起,一遇到直立的东西,不管是树还是小草都会从右向左绕上去,甚至有的藤找不到可攀的东西,许多嫩茎会互相缠在一起,扭成粗粗的绳子。牵牛花的花五彩缤纷,大小各异。最常见的是紫红色喇叭花,花大,喇叭张开有茶杯口大小,边上镶着白色的裙边,有丝绒的感觉。野地里常见的是一种紫蓝色喇叭花,花小,花心嵌着深红色的五角星,有的花边缀着五点红色,非常漂亮。好多学生拍摄了照片,视频,写出了观察日记。
我也去大自然中观察捕捉镜头。生命真的很奇妙,墙角一株丝瓜好像是去年遗留的种子自己生长出来的,没有任何攀爬物,因为墙面粗糙,竟然把触须伸进墙面的小颗粒中间,牢牢地扒住了墙,一直爬到了墙顶,尽管苗细,依然开花结果了,嫩嫩的丝瓜非常醒目的挂在墙中央,很让人赞叹。我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悟生命神秘与伟大。
如果不是教学生写作,我不会注意到丝瓜这样爬,牵牛花那样爬,不会留意牵牛花有那么多的色彩。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利用相机捕捉生活画面,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把昆虫带进课堂,体验生命的伟大
高楼大厦把孩子们束缚在各自独立的空间里,同时也隔离了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空间。经调查班里60多人,家里喂养小动物的不到百分之十。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更便于学生观察,我捉了一只蝉虫,放在了花盆里的小竹枝上,静静地等待它的蜕变,并且录下了它变化的整个过程,时间近一小时。我截取录像中精彩的地方在班里播放,让学生把看到的一系列动作变化说一说,演一演,互相补充,尽量说明白说条理,最后写这一变化过程。
暑假我布置学生读《昆虫记》,做摘抄,丰富积累,引导学生学法布尔观察各种小昆虫,小动物,写观察日记。开学初检查学生作文,学生写出了蚂蚁、蟋蟀、蜗牛、蜥蜴、蜜蜂等的观察日记。
可见,数字化环境为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提供物像画面,可以使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谈到引导的问题,我认为中年级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习作良好习惯的阶段,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而这一切最好的纪录应归功于数字化的合理运用。心理学家实验材料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信息的记忆听觉为15%,视听结合可达到65%。因此,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更为充实,形象更为丰富,可使语文课堂教学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有效促进作文教学。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