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程桂
欲成才,先成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应该从四个字——“品德”“习惯”做起,并且品德远比习惯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
一、不贪小便宜
不贪小便宜是诚信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会受到各种大大小小的诱惑,若小时候贪惯了小便宜,长大后当官可能会大贪特贪;干买卖可能会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干事情可能会偷工减料,见油就揩,不揩不欢,没有道德底线。古人就有“小时偷油,到大偷牛”之说。
二、不溺爱,要让孩子讲礼貌,懂得长幼有序
懂礼貌的孩子处处受欢迎。由于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又都聪明伶俐,所以从小就人见人爱。可有许多地方总是让人觉得有点别扭。比如说:带小孩赴宴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孩子在宴席上,一见到自己喜欢的菜便一下划拉到自己前面,或是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或是旁若无人,大喊大叫,更有甚者,脏话连篇,还洋洋自得,自以为出尽了风头;有些孩子对长辈直呼其名,家长却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就会目无尊长。
现在,爷爷奶奶帮助带孩子很普遍。人是隔辈亲,老人对孩子溺爱、迁就、包办一切,这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的通病,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我曾经有过一个学生,家人比较溺爱。他爱吃鸡腿,但凡吃鸡,腿必归他。有一次没吃到,便闹得全家鸡犬不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真是很难想象。
溺爱,使孩子自私;溺爱,使孩子无礼;也是溺爱,使孩子,不知尊老,更谈不上爱幼。
三、要让孩子吃点苦,有责任意识
这个话题实际就一句话:自己的事自己做。许多孩子,从小吃饭,家长就端个碗,跟在屁股后面,玩一阵,吃一嘴;上小学,孩子吃着零食,吊儿郎当走在前面,大人拎个书包跟在后面;下雨下雪,家长早早提着雨衣、雨靴,等在门外;文具盒自己不操心;有一次,我校有一名学生上学时忘记带铅笔盒,奶奶便拿起来去送,不料路上滑倒,摔折了腰。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责任心。试想一下:一个连饭都不好好吃,不背书包、不操心学习用具、上学放学路都不走的孩子,会好好学习吗?将来会好好工作吗?
家长总爱说一句话:“你好好念书,其他的都不用管。”因此,许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念书还是念书,手不能提,肩不能担,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湖南神童魏永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两岁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四岁上小学,八岁上中学,十三岁考上重点大学。妈妈给儿子喂饭一直持续到高三。在她看来,这些事情都无关紧要,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大学四年,三年和妈妈一起生活在学校单独提供的宿舍里,第四年搬进学生宿舍,妈妈仍然形影不离。十七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后,妈妈不再陪读。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学后回家。之后,精神萎靡不振,甚至长时间离家出走,在外面花光随身携带的钱后,流浪街头,被警察送回。
四、学会感恩
人要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条古训千百年来被奉为做人的最基本信条。从孩子懂事起,就要让他清楚这一点。
首先,要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供我们吃穿,让我们上学……为了我们的幸福,父母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父母吆五喝六,凭什么对父母不好。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连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是人。感恩父母,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帮父母做做家务,扫扫地、擦擦桌子、洗洗衣服等;父母下班回家,轻轻地问候一声,都是一种爱的表达。当然,感恩父母,并不需要天天挂在嘴边,只要心存感念,有具体行动就好。
其次,要感恩师长。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为我们成才殚精竭虑,用粉笔将黑发染白,用责任将脊柱压弯,用良心将我们托起……我们怎么能对老师出言无状,心生怨恨呢?事实上,感恩师长并不难,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足矣。你若心存感念,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敬畏之心,产生亲近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五、培养爱心
爱心的培养,也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例如:家人回家时讓孩子主动为他们拿拖鞋、问候;自己爱吃的食物不独占,要同家人分享;家人生病,让孩子去买药、倒开水等,家中来客人,让孩子上前问候,泡茶;见到乞丐,特别是老人或者小孩,给点零钱;养些花花草草,给流浪猫喂食等;学校发起捐款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这些都会培养孩子的怜悯之心,孩子在给予的同时,爱心也就随之产生。久而久之,善良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丰富的经历和高贵的灵魂,因为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源泉。
编辑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