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维,高效教学

2016-11-19 20:47林燕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读图降水深度

林燕

深度,一种度量单位,既能具体衡量事物向下相离的距离,也能抽象衡量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教学,一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活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将这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词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当代课堂的改革新方向“深度教学”?于是,在这里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理念——深度思维,高效教学。

一开始,我们总是会对“深度教学”这一新概念产生困惑。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握这个深度。过于深,学生难以理解;过于浅,又难以达到课标要求。讲有一定深度难度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知道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是一名初中地理老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就可以看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深度教学带来的明显对比和收效。下面我以“季风+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的两种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说明。这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我国的自然环境”中第二节“气候”的知识。“气候”包括的知识的顺序是“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降水分布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及“气候复杂多样”,共需要安排3~4课时。

教学方案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备课,把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分4个课时来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中规中矩的教学,按部就班地学习。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基本已经了解了地理知识,但通过教师的细细推敲后会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存在诸多不足。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1)问题引申不足,知识停留表面。在第2课时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能一目了然地判断出我国降水分布的空间和时间特点。然而,教师并未由此继续引导学生去深挖确凿,推敲知识的深度。为什么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为什么降水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2)知识连续性不强,缺乏承上启下的关键点。事实上,第2课时内容中的降水分布原因主要是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而第3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季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用心衔接好这2个课时内容之间的关系,缺少适当的知识铺垫。(3)知识拓展面不当,促使学习深度加大。在第3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补充了“锋面雨”的知识,意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我国南方雨季时间长、北方短”等问题。

教学方案二(新式深度教学):首先,我将第2、3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度的整合,缩短为1课时;其次,删掉第3课时中对“锋面雨”的介绍。此设计的用意在于两个层面的引申:在知识传授层面,注重了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先认识谁会影响降水,再知道它如何影响降水。在能力培养层面,通过具体例子和理论知识相得益彰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在每一节“常态课”中,教师都应该注重采用“(why)为什么会这样,(what)是什么引起的,(where)哪里有这样的情况”的3W分析法,使书本上难懂艰涩的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记忆里。

结合以上分析,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2.28,分别找出夏季风、冬季风的风向、性质及来源地,并由此分析其对我国的影响。

2.学生通过读图2.18,知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3.学生通过分析图2.20和图2.21,认识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原因。

2.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难点: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来源地、性质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列举法。

【教学过程】

导入: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欣赏圖,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课:

一、小组合作:认识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们在准备教案、设计课件时,应该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是否能理解掌握自己传授的内容。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不断优化提升每节课时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深浅结合、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状态——深度思维,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王武精.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N].甘肃日报,2010.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读图降水深度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为什么南极降水很少却有很厚的冰层?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