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梅
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地享用它。学生要养成按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只有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才能保证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还要培养他们做事情认真、专注、绝不得过且过的好习惯。要让孩子知道,边玩边学,并不能少写作业,也不会玩得更多,而且作业没完成,玩也玩得不痛快。只有尽快认真地完成作业,才有可能玩得开心。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引导学生认真预习
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预习就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半。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目录对教材内容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则需要学生独立进行,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就不需要进行日预习了;如果周预习比较粗略,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做具体的题或者做练习才算做作业,而复习预习不算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可以做,不高兴就可以不做了,反正老师也不检查,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听,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一般20分钟即可。
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可以设计并实施《学生作业习惯养成一周表》,让学生把一周所有语文作业的情况记录下来,周末进行统计,找出存在的问题,肯定并自我表扬有进步或好的表现,而后向家长汇报,以获得外力的鼓励、督促、批评教育,最后教师为其做好周小结并把结果进行公布。如此做法,可以使学生把平日里稍纵即逝的好的表现都如实地展现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视的而又很重要的行为得以不断加强,同时规范、影响他人,从而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追赶的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独立思考是对知识点的再次理解感悟,有时还会有新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在独立思考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品尝到独立思考的成功乐趣。在交流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思考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但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使他们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为作文积累材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我总结出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一是做记号。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加深印象。
二是摘录。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从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是写体会。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此时可以用笔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四是撰写提纲。有些文章篇幅较长,语言文字相对平淡,但结构独具匠心,在理解其内容后整理出提纲来,从中可以学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五是精读与浏览。在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即可;读到精彩处,则可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咀嚼感悟。
四、引导学生勤于动笔
在学生阅读课外书时,要让他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也就是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可以是摘抄,也就是有选择地把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摘抄下来;可以是批注,也就是在书的空白处进行简单的批注。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另外,要鼓励学生及时地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开头时可以简单一些,可以是几个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或符号表示;之后是一句话;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段,甚至写成完整文章。
首先,要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这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达到这一目的:或直接演示,或设喻说明,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氛围。其次,要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在课堂上要设法让学生参与、表现,以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心理需求。最后,要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看到某项技能、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才会觉得知识是有用的,同时会不断感受到进步的愉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作业完成得有质有量。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教学得法,才能很快使学生掌握和形成一些基本的好习惯,并把这些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为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