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数”与“形”和谐交融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谈对“数”与“形”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数”;“形”;数形结合
一、运用数形结合,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阶段,因此便于先“形”后“数”直观思维,在感知和积累了大量空间图形的具体形象及抽象化图形后,自然过渡到复杂、抽象的图形学习。在一年级教学《认识立体图形——长方形》时,我让他们拿出铅笔盒,通过观察、触摸,有感而说,说它有什么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取一个数学名称叫“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又有什么特征,像这样的面,取一个数学名称叫“长方形”。通过感知形成一个表象,进而形成这个抽象的数学知识。表象介于感知和形成科学概念之间,抓住这中间环节,恰是由“形”到“数”,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运用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
1.利用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材中的主题图这个“形”以其鲜明画面,生动形象和学生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现象可以用数与形来描述,“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课堂也因此变得动感与鲜活。另外,教师也可制作各种教学图片,通过故事讲述将情境图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孩子不喜欢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但基本的计算能力是需要一定的计算量才能达成。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图文并茂的习题,有些计算题可以结合学生的拼图游戏,把计算过程和拼图活动结合起来。
2.利用图形,学习难点,激发兴趣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难点,运用模象图来教学,数形结合,化难为易。在图形的辅助下,常常能巧妙解题,使人眼前一亮,激发了内心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三、运用数形结合,体验过程,启发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有些看似很简单的题目,但大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看到一个题目,如果想来想去做不出,那可以试着画一画。把题中给出的所有具体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用图形、符号、记号简略而充分地表示出来,这些“形”不仅使一些原本关系隐蔽复杂抽象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显示出各条件之间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揭示数量关系,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有时就能直接得出所求问题的答案。
四、运用数形结合,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数形结合,借助表象,在体验中发展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生掌握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后,我们在教学“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时,往往舍不得在这里花费时间,在学生没画几条就急于下结论。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老师要求学生在半分钟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学生有的画了4条,有的画了6条,更有的画了20条。如果再给些时间,学生初步感觉可以画比20条更多,再辅助于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的过程,最后电脑也觉得画累了,不想再画了!学生非常确定“从一点出发是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的”,学生在脑子里也能想象得出这幅画面。
又如面积问题:学校操场长100米,宽50米,现准备扩建,长增加50米,宽增加30米。问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
此题关键在于认识到扩建后的操场还是长方形,运用数形结合,更直观地显示出扩建的那部分是由两个长方形组成,一题多解,学生的空间想象也得到了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运用数形结合,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解决问题,用图来创造,启发思考,拓展思路,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可置疑,思维能力发展的突破口就是“数形结合”,在教与学中,就让“数”与“形”和谐交融!
参考文献:
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新思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