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超
幼儿园老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创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是幼儿活动的“无形教师”,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环境的推动下自主学习、发展。环境的教育价值在整个教育价值中占据重要位置。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接触最多的就是班级活动室。班级活动室的环境创设对孩子起着重要作用,隐性地对孩子身心发展、个性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面,我们以中班主题活动《让地球呼吸,我是环保小卫士》为例,谈谈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一、班级主题活动的由来
1.从班级活动生发
2015年的春天,我们和孩子们开启了“植物角大探秘”活动,由此引发了关于“美化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一系列话题,自然进入主题活动:《让地球呼吸,我是环保小卫士》。
2.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念下生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环保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二、班级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
篇章一:自然式环境,获得鲜活充实的环保体验——植物角
1.播撒环保的“种子”,孩子们主动体验
春天是播种的最佳季节,我们开展了“和孩子一起,播种环保种子”的活动,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挖土,体验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一起播种,为自己种下一棵“环保的种子”;一起浇水、共同见证“种子”的成长、一起收获绿色未来。
2.设计创意的“名字”,孩子们积极创想
美术活动《创意名字》,孩子们将自己的名字设计好后“画”出来,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成为活动的主体。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的布置只有通过孩子的大脑和双手,才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认识,也更加爱护。
3.开展深入的“宣讲”,孩子们尽情表达
每个班级都会有植物角,植物角架上也会摆满各种各类的植物,有种植的、水栽的等等,可是孩子们明白其存在的真正含义吗?带着这样的反思,在播种环保种子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宝贝种植的环保“宣讲”,更深入地让孩子们了解种植的意义,发挥幼儿“环保宣讲员”的作用。
篇章二:对话式环境,开启丰富多彩的环保之旅——主题墙
1.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
生活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副产品,而垃圾并非一无是处。美术活动《蛋壳粘贴画》、手工活动《袋子变变变》等一系列废物再利用活动,证实了“垃圾并非一无是处”这句话,这样的主题墙环境,开启了幼儿与墙壁的积极对话。
2.亲子设计,环保全动员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懂得环保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有效利用了家长资源,开展了亲子制作“环保小卫士手抄报”比赛,让家长们也一起去参与到我们的“环保行动”中。
3.弯腰行动,争做小卫士
我们开展了“弯腰行动,争做小卫士”实践活动。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孩子们手拎垃圾袋,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无形中也“警醒”了过往的路人,宣传了环保活动。
篇章三:融合式环境,享受童趣盎然的环保乐趣——区域环境
1.巧手大变身——精心的区域创设
区域创设——盒子“变变变”
废旧的牙膏盒变变变,制作成小朋友进区域游戏的插卡牌。
废旧包装盒变变变,成为孩子们游戏的表演舞台。
牛奶盒变变变,制作成图书角的书架和小朋友们的储物箱。
区域创设——灯泡“变变变”
废旧的灯泡变变变,变成小朋友游戏的化妆台。
区域创设——纸杯“变变变”
废旧纸杯变变变,成为小朋友们游戏的舞台背景。
区域创设——花束 “变变变”
废旧花束变变变,成为小朋友游戏的“道具”。
2.快乐大玩法——尽情地区域游玩
区域游戏——T台秀的展示
小朋友们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区角里,快乐地游戏着,他们设计、制作、展示。
区域游戏——魅力舞台的展示
小朋友们自己编排了舞蹈“我爱洗澡”“刷牙歌”“小鸟的家”……他们在合作中表演能力得以提升。
区域游戏——智慧百屋的展示
各类环保图书补充到图书角,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在这里找到共同的话题,讨论、分享……
三、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感悟
1.班级环境的创设应体现儿童主体性
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2.班级环境的创设应体现主题课程化
在环境的整体创设中,我们以“让地球呼吸,我是环保小卫士”为主题,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同时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主题环境的丰富与更新。
3.班级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活动的游戏性
从园本课程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环保、绿色、重游戏的理念建构主题,创设环境,让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体验、操作和分享。
4.班级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教育的有效性
从“促进幼儿发展”着眼,积极创设环境。我们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多采纳和吸取幼儿的建议,不仅给幼儿参与的机会,满足表现的欲望,更是给予充分的自由,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凸显教育的有效性。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