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林
【摘 要】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个体自主地理解运用语言,自主地领悟其人文性内涵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究正是强调了这一过程,它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努力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它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探究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充分进行语文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探索問题,获取知识。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大家都知道学龄前的儿童常常会提出许多令人发笑的问题,诸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能孵出小鸡吗?桌子为什么都是四条腿?冬天凳子不穿鞋不冷吗?……听到此类问题丰子恺老先生曾以赞叹的口气说:“孩子是想象的天才,是创造的天才。”但如果学生问起此类问题,一些家长和教师则会说学生淘气,常常给予训斥。长此以往,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学生不仅不敢质疑,而且惧怕问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被扼杀了。殊不知,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作为一个好教师,遇到类似情况,不仅不能训斥,而且应该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要给予激励、表扬,使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激励学生将“异想天开”作为探究、创造、发明的动力。这样教师变训斥为激励,变“异端”为欣赏,让学生体会到质疑问难的乐趣,乐于问难。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是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设疑激趣”,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生动情景中。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式,并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我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问“什么地方呢?”我板书“九寨沟”。“哦!”学生们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九寨沟在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景象?”这个时候,我顺势插上一句话“九寨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九寨沟的什么最吸引人?”学生们在“惊讶”之余产生疑问,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望的心理,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
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创设愉快、融洽、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参与,而且能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而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育或教学的成败,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指导思想。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机会和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他们想要说出的东西。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分析一般记叙文的“六要素”去讲解,而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首先描绘和介绍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小山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无限的空间中把美丽的小山村描述得美轮美奂。有的说我的小山村山是那么的青,水是那么的绿;有的说我的小山村马是那么的壮,牛羊是那么的肥;有的说我的小山村男孩是那么的帅,姑娘是那么的美等等,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都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自主学习探究。
三、合作交流,深化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成功地实现课堂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交流者,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信息的沟通,感受合作信息的成功,获得自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作适当的评价。通过合作交流中的比较、评价,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和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引向深入。值得强调的是合作交流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组织进行。首先,每节课开始时为了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可以组织了解学情,提出一些交流的问题。其次。合作交流要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要求交流的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梯度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把交流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高度发展。比如学习《松鼠》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到松鼠的特征:漂亮、驯良、乖巧之后,我分小组让学生重点抓住其中的一个特征集中分析。这样学生在分析时,各小组就分工协作,有的学生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有的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有的学生分析说明方式,在这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适当时加以解难。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大家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课内外衔接,延伸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不要把语文教学囿于狭小的课堂之内,要时刻想着把教学向外延伸扩展,让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语文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语文应用能力的养成与提高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其有前途万里的发展。“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生活。新课标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运用简单的现成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开放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关注语文知识问题,并主动地探索、去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如让学生到工厂、厂矿、农场和机关单位去参观访问,去进行社会调查,自己写出心得体会,写出观察日记,或者办手抄报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笔、动脑,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其善于分析、辨别、判断和不断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