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环境下中学班级建设

2016-11-18 17:49葛超査小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葛超 査小春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班级建设也应该由班主任一人管理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建设方面转变。本文在论述班级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班级建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班级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环境 班级建设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学教育改革愈演愈烈,但改革主要涉及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师技能、学生学情、师生关系等方面,这些都属于教学方面的范畴,相比之下对学生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在新课程环境的要求下,要“弱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作用,“强化”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1班级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不管是国外的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导生制、道尔顿制,还是国内的官学、私塾、书院以及受欧美影响的班级授课制,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班级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对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压力,并且在现阶段“班级”的形式还将存在一段时间,因此班级建设的好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1.2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知网上更多的是“班级管理”的文章,而涉及“班级建设”关键字的文章更多的是班级文化建设。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却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班级管理突出了班主任一人决定班级的各个方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打击了学生积极性,没有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成绩为唯一指标,实行“人治”。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班级建设则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班主任应当适当放权,让学生参加到班级建设中来。

1.3有利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班级建设的主体应是每一个和这个班级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系的人,由此班级建设的主体应该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而这四者之间又紧密相连,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两两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1.3.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在国外的中学中不存在班主任一词,他们的“班主任”只是涉及行政上的管理,类似于大学中的辅导员;而我国班主任还担任了本班的某科授课教师,所以我国中学的班主任具有特殊性。传统上任课教师的任务是只负责班级的某科授课,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其实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也会涉及到班级秩序管理。通过和任课教师一个学期的相处了解到:每位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拿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堂秩序的管理,时间的长短是由任课教师的严厉程度和班主任惩罚程度成正比的,所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应该多了解和支持对方的工作。

1.3.2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的直接监护人,而家长是学生在家里的直接监护人,二者应该多交流,不能只是在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在家长会才见面交流,平常就应该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进行交流,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状况,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状况。交流方式可以通过电话、QQ或者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建立家长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方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班主任也可以把学校或者班级的通知、学生这阶段的成绩及时公布,使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近期的状况。

1.3.3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直至近代国外的赫尔巴特和杜威之争,现代国内的王策三和钟启泉之争,都在讨论着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发展来看,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我们应该越来越注意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情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因此,班级建设也应该跟孩子对话,倾听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共同建设班级,只有这样班主任和学生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1.3.4任课教师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目的都是使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因此会争夺班级的自习课或者增加作业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中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下课了教师还在讲课致使下一节课的教师无法正常授课。尤其是期末的时候,任课教师对停上的音乐、美术、体育课的占课行为伤害了教师之间的感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班主任应该对自己班级的自习课进行统筹规划,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主科和副科的区别就产生偏差心理。

1.3.5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家长见面只能是家长会的时候,学校应该增加任课教师和家长多交流的机会,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各科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兴趣爱好。任课教师也应该把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与家长进行分享,以便家长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改变过去家长只依靠孩子期末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

1.3.6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任课教师又分为A类(语数外教师)、B类(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C类(音乐、美术、体育等)。A类教师只有两个班的授课任务,所以对学生了解还比较深入,但是学生的作业量大,很容易与教师产生矛盾。B类教师授课班级一般为4-5个,所教学生众多,只能对成绩好的和调皮捣蛋的学生印象深刻,缺少对中等生的关注度。C类教师授课班级更多,只能关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而B、C类课程又是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注度,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B、C类的教师应该课下多跟孩子交流,多跟其他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A类教师应该更多给孩子关心和耐心,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1.3.7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满足了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却没有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造成了交流障碍。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其实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跟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班级建设的内容及方式

2.1团队建设

新课程改革下,班级建设的主体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一个团队要想出类拔萃,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就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只有任务明确,努力才会有方向。

2.1.1班主任要做的工作

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在学校学习的更多的是本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的知识,缺少班主任的课程培训,因此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多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或者买一些班主任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尤其是班干部的选择,要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图1)。入学初班主任可以通过看学生自荐资料和学生竞选、投票的方式初步确立班级的班干部成员,有五个班长组成班级的班干部成员,每个班长负责班级一天的纪律和各种事宜。传统中各个班干部各司其职造成了活动中协调不一致的问题或者是各个班干部责任不明确造成一些事情无人处理的问题,其中体委在五个人中产生。班主任可以通过两个月的观察,明确谁更适合做每天的班长,学生也可以通过每周的周记给班主任反应班上一周发生的情况。如果发现不合适的人员,要再次通过学生竞选、投票方式产生代替那个人的班长。经过一学期的沉淀,大家相互了解后,要在五个班长的基础上选出一个总负责人,以便班主任不在时担当重任。

2.1.2任课教师要做的工作

任课教师在开学之初肯定要选择课代表,石厦中学对课代表的选择有明确要求,例如成绩一定要处于中上等,有责任心。课代表一旦选用原则上不宜更换,因为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石厦中学某班的课代表,在任课教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所在班班主任换掉,这就会引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矛盾,最重要的是伤害了课代表的感情,打击了积极性。

2.1.3学生的工作

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行政职务的学生,一类是有监督评价作用的学生。行政职务的学生包括了五个班长(包括体委)和课代表。每天的班长要负责当天的早自习、自习课的纪律和班级的卫生。课代表负责作业的收发、在上课前询问任课教师本节课的要求。

监督评价的学生除了做好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每周写一下周记,跟班主任分享班里一周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情感变化等。

2.1.4家长的工作

家长除了要保证孩子每天的衣食住行,还要不定期的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孩子进行沟通,多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深圳市的学校在每学期都不定期开展教育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跟家长讲教育方面的知识,丰富了家长的理论知识,也给家长和教师进行面谈增加了机会。

2.2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级也要有自己的班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了班规产生的方式和班规的内容。

2.2.1班规产生的方式

传统班规的产生是班主任一人制定,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仅是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因此班规的产生还是班主任、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建设。以初中为例,学生初次步入初中,家长和学生都没有中学班级建设经验,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该先制定一份班规,然后和家长、学生进行商议。

2.2.2班规的内容

班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生活作息表、课堂纪律、卫生、请假程序等。

生活作息表要在遵循学校制定的作息表基础之上适当调整。例如早上规定七点五十上早自习,学生早在七点半就已经到达学校,期间二十分钟是留给学生收作业的时间。其实收作业五分钟就能搞定,所以把时间提前到三十五上早自习是没有问题的。

课堂纪律是保证上课质量的关键。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并且学生维权意识提高,教师让其站一会,就轻言体罚。其实教育部并没有明确什么叫体罚,2009年颁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专设条款:赋予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何谓“适当方式”,何谓“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不管用怎么办,该规定并未详明。在国外对体罚有明确的规定,例如韩国不仅允许体罚,而且对体罚工具、体罚条件等作了细致的规定,如规定“对小学生、初中生,用直径1厘米、长度不超过50厘米的木棍,对高中生,木棍直径可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超过60厘米。”“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部;实施体罚时,初高中生不超过十下,小学生不超过五下,程度以不在学生身体上留下伤痕为准等。”为了保证课堂纪律就应该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协商,制定出惩罚措施。例如第一次违反课堂纪律采取站十分钟的惩罚,违反两次采取写检讨家长签字,违反三次家长领会反 (下转第71页)(上接第36页)省一周的惩罚。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只有做到有规可依、犯错必罚,才能使学生有所害怕,才能减少任课教师打学生和任课教师无法管理学生两种极端局面的发生。

卫生分为个人区域和公共区域。个人区域卫生要求是自己课桌的周围不能有垃圾,采取自己负责的方法。公共区域要安排值日生负责,并且一定要明确责任到人。

请假一定要及时、正规。家长一定要把学生未能到校的原因说清楚。

2.3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有了良好的班风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把感恩、助人、勤奋作为一个班的班风。

感恩。首先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给自己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感恩老师,感谢老师教给自己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同学,感谢同学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感恩国家,感谢国家给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助人。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心存一颗助人的心。帮助他人。

勤奋。勤能补拙,在学生时代做一个学生该做的事,勤奋的学习,勤奋的锻炼身体。

班主任要把班风与家长、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分享,使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在班会中、平常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3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应该共同进行班级的建设,改变班主任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班级建设提出建议。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的活动中才能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才能解决了多年来班主任与学生对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司成勇.走向个别化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与逻辑的统一[J].教育探索,2011(2):71-74.

[2] 陈栩,张建霞.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5):77-79.

[3] 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周茜.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方法探讨与策略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 周建楠.美国小学课堂纪律规范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6(2):57-59.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