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祖红
(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靖江 214500)
短篇报道
PCT、h-CRP和PA联合检测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价值
孙祖红
(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靖江 214500)
小儿手足口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通常由肠道病毒引发[1]。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是一种流行性强度较高的疾病,如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很可能会引起大范围的传播,进而成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3]。因此,对手足口病要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尽早控制。本次研究特选取5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选取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通过对比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CRP)和前白蛋白(PA)的水平,以探讨PCT、h-CPR和PA联合检测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价值,为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1.1 临床资料 选取50例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3月-2015年6月,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被确诊为手足口病。5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18例,患者的年龄1-3岁,平均年龄1.58±0.42岁。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将其设置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0:20,年龄分布于1-3岁,平均年龄为1.54±0.43岁。两组就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研究方法 参与研究的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和观察组患儿均在清晨保持空腹状态,由医护人员采集6ml外周静脉血,以每分钟5000转的速度进行连续30分钟的离心处理,待血清分离后取出血清,放置于零下65℃的冷冻室中候检。检测指标为PCT、h-CRP和PA。降钙素原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全自动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前白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对两组受检者的降钙素原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前白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分析 将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认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则认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降钙素原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的前白蛋白水平明显更低(P<0.05)。具体如附表所示:
附表 两组受检者的PCT、h-CRP和PA检测结果对比(±s)
附表 两组受检者的PCT、h-CRP和PA检测结果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P C T(n g / m l)h -C R P(m g / L)P A(m g / m l)对照组5 0 0 . 0 3 ± 0 . 0 1 2 . 1 3 ± 0 . 4 5 1 1 2 . 4 5 ± 1 2 . 2 3观察组5 0 0 . 2 4 ± 0 . 0 7*1 0 . 5 8 ± 3 . 2 6*2 6 5 . 2 1 ± 2 8 . 1 3*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传染疾病,患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爆发性较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以头痛、高热、食欲不振、手足及口腔黏膜疱疹为主,主要由肠道病毒侵袭而导致全身炎症感染,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引发多个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4-5]。因此,对手足口病进行早期诊断,并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降低死亡率。
降钙素原是由甲状腺C细胞生成的一种降钙素的前体,能够在甲状腺C细胞中发生裂解,并形成降钙素。有关研究表明,健康人体血清中的降钙素原含量极低,低于0.1ng/ml,并且难以检测,而一旦机体发生感染,降钙素原的含量会出现明显的增高,并且会随着炎症反应的程度加重而出现正向变化[6]。本研究中,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较为一致[3]。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反应蛋白,健康人体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极低,正常水平低于3mg/L[7],一旦机体受到病毒侵袭而发生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会出现剧增。本研究中,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较之健康体检者明显更高(P<0.05)。
前白蛋白又被称为转甲状腺素蛋白,能够对机体的营养状态予以灵敏的反映,同时还能反映出机体发生炎症感染,其敏感性高于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可作为判断机体是否发生炎症感染的重要指标。健康儿童体内的前白蛋白通常较高,在168-281mg/L左右,一旦机体受到病毒侵袭发生感染,前白蛋白的含量会下降,并随着炎症感染的发展,含量越来越低[8]。本研究中,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前白蛋白较之健康体检者明显更低(P<0.05)。
综上所述,PCT、h-CRP和PA三项指标均可作为判断小儿手足口病的重要诊断标志,因此,在临床中应用PCT、h-CRP和PA联合检测,可为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能够使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段发强,邓明惠,蔺咏梅,等.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检测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7(4):446-448.
[2]董巧丽,柏金秀,孙金明,等.喜炎平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686-689.
[3]刘冬梅.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35):142-143.
[4]陈晓晴,葛海峰,谢奇朋,等.手足口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检测的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1):54-57.
[5]章丽菁.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5):5260-5261.
[6]杨金玲,陈龙凤,丰爱红,等.降钙素原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早期临床诊断作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5):277-280.
[7]陈大宇,黄献文.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476-477.
[8]刘志刚,张章,彭盛,等.感染指标在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3):228-229.
R725.1
B
1004-6879(2016)03-0253-02
(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