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冰,李正明,吴茂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改革实践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黄伟冰,李正明,吴茂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基于1978-2015的相关数据,把数据以2008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利用VECM模型分析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2008年以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008以后反而开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的大力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淡化。城乡收入差距这种先扩大再缩小变化过程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也验证了我国推行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扩大中产阶级比重,减少贫富差距”政策的有效性。
产业发展;城乡收入;VECM模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也在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陈宗胜(2002)的研究得知,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加值中,城乡差别的贡献率最大,为104.58%[1]。因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总体收入差距。另外,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名义收入比例为2.57,1984年这个比例缩小到1.84。1985年经历10年的上升期,到1994年达到2.86,之后为三年下降期,1997年为2.46,1998年后又攀升,2000年上升到2.78,一直上升到2009年的3.33,之后一直处于平稳下降趋势,到2015年下降到2.8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先不断上升而后在下降的趋势,如图一中蓝线所示。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于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缩小的因素,国内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如产业结构、金融业发展、教育水平、对外贸易等。但关于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并不多,王培刚(2005)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吉亚辉(2012)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发展短期内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第三产业的发展究竟是扩大还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不同时期研究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主要基于VECM模型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扩大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解释背后的原因,得出结论及给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2.1计量模型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的变量包括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其中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代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以第三产业的产值或增加值为代表,是本文论述的特别需要,也是不同于其他研究之处。数据选取1978—2015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共同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本文没有选用VAR模型,是因为VECM模型既可以考察长期效应,也可以考察短期效应,经济含义十分明确。本文将用到两个指标,具体指标设置如下:
1、城乡居民收入比(JN):本文用该指标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该指标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2、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SC):本文用该指标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该指标主要反映城乡居民就业情况和工资薪酬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即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2.2实证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判定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其次,进行协整检验,确定协整秩,接着确定滞后的阶数。然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变量之间的互相关系。最后,基于VECM模型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方程,研究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并基于此模型进行预测。
3.1单位根检验
利用Stata10.0软件,经过ADF检验得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JN、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SC这两个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JN、SC在5%水平下都是一阶差分平稳时间序列,服从I(1)单位根过程,则可通过协整检验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2协整检验
由于各指标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该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用了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由图一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与城乡收入比的升降性具有一定的联动性,故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系统;其次,确定协整秩。
由上表可知,协整迹检验(trace statistic)结果表明,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上表中打星号者)。而最大特征值检验(maxstatistic)也表明,可以在5%的水平上拒绝“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但无法拒绝“协整秩为1”的原假设。故协整秩为1,即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
3.3格兰杰因果检验及滞后阶数的确定
确定协整秩以后还要检验该系统所对应的VAR表示法的滞后阶数,以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才能对VECM模型进行MLE估计。运行结果如下面的表3和表4。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准则表明,应选择滞后两阶(即表中打星号者)。
由上表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JN)是城乡收入比(SC)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
3.4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由前面的图一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在2008年以前是上升的趋势,以后是一个较平稳的下降过程,结合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将经历一个“先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再逐步缩小的过程”,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会保持慢慢缩小的趋势。故本文把数据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估计,根据上述的检验结果,用MLE(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该模型,以考察不同阶段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①1978—2008阶段
通过对模型进行MLE估计得到代表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
JN=1.17+6.98SC
根据上式可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将会增加6.98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变量特别显著。但这一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居然是正的强相关,难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政策失灵?如果冷静思考,就会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会加大城乡收入比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并且有其深层原因:由于受教育水平低的原因,农民进城大部分从事第一第二产业,工资高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一般就意味着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从而导致城乡收入比的不断增加[4],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使得农民更难以接触到现代化的第三产业。
②2009—2015阶段
通过对模型进行MLE估计得到代表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
JN=4.37-3.82SC
上式表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将会减少3.82个百分点。呈现出负的相关性,虽然没有前面的正相关性强,整体上还是负相关的。但是这表明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扩大中产阶级比重,减少贫富差距”政策是有效的。究其深层原因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进城从事第三产业及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力转变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这和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也是如出一辄的。
3.4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下面是对未来五年城乡收入比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一个预测,如图二所示,城乡收入比到2020年预计下降到2.6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预计上升到50%。其中城乡收入比应该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展加速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人数应该会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稳步上升。本文的预测只是结合已有数据而进行的趋势预测,精确性有待商榷,是对未来发展形势的一个直观的认识,具体发展形势还要看以后的政策方向和经济形势的好坏,以及其他产业如: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整体上与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相一致,即城乡收入差距先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再逐步缩小的过程,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该理论的合理性。此外还证明了“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扩大中产阶级比重,减少贫富差距”的政策的有效性,打消了人们2008年以前对该政策的怀疑,并分析了造成倒“U”趋势的内在原因: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转变;二、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
针对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从农村教育投入和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面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①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农村教育,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在高薪的第三产业就业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2年CHIP数据,陈斌开(2010)等运用Oaxzca-Blinder分解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差异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贡献程度达到34.69%[5]。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的不平等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城市偏向的教育投资政策更是加大了这种差距,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降低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进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才能有效的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②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转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农村第三产业的建设,增加农村劳动力在新型产业的就业机会,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欧阳志刚(2014)[6]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初期城乡经济的持续分割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后来的城乡一体化改革阻滞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所以,我国政府应推进城乡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J].管理世界,2005(11):37-41.
[3]吉亚辉,王军.第三产业、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23):126-127.
[4]周运清,王培刚.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J].青年研究,2002(9):44-48.
[5]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41-42.
[6]欧阳志刚.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否阻滞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J].世界经济,2014(2):130-133.
[责任编辑:路实]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hines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Urben-rural Income Gap
HUANGWei-bing,LI Zheng-ming,WUMao-hua
(College ofmanagement,Universityof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1978-2015,this paper divided the data into two parts taking 2008 as the boundary,using VECM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Before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expande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 after 2008 it began to narrow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reasons ofthe above phenomenon are mainl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education and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The process of which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larged firstly and then narrowed accorded with the Kuznets inverted U-type theory and also verified the China's implementing policy of"vigorously developing tertiary industry,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employment in tertiary industry,expanding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 class,reducing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is effect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Urban and Rural Income;VECMModel
F326.6
A
1673-5919(2016)05-0040-04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6.05.010
2016-08-08
黄伟冰(1992-),男,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