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红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疮灵液在冬病夏治贴敷所致皮肤损伤中的应用
胡映红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目的 观察疮灵液对冬病夏治贴敷疗法致皮肤损伤创面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冬病夏治贴敷疗法致皮肤损伤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疮灵液换药,对照组采用黄芩油纱布换药,治疗7 d后观察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63%(P<0.05)。治疗组平均治愈效果及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疮灵液干预治疗冬病夏治贴敷疗法致皮肤损伤有效。
皮肤损伤 疮灵液 黄芩油纱布 穴位敷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夏季“三伏天”将药物贴敷到穴位以期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反复发作肺系疾病[1]。早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言“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可见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源流悠远,极具特色,运用得当,效如桴鼓,目前临证运用广泛[2-3]。
冬病夏治中药贴敷疗法是我院积极开展推广的护理技术之一,亦是我院中医护理特色技术的具体体现,临证实践已经10年有余[4-5]。值得注意的是,冬病夏治贴敷疗法在疗效显著的同时,亦会导致皮肤不良反应的情况,1%~5%的患者贴敷处皮肤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刺痛,其中严重者会出现水泡、破溃甚至感染,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甚至成为患者抵触冬病夏治的一个重要因素[6]。因此,缓解或逆转冬病夏治贴敷所致皮肤损伤成为目前冬病夏治临床值得关注的问题。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用疮灵液对冬病夏治贴敷疗法引起的皮肤损伤进行换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冬病夏治贴敷疗法并引起皮肤损伤的患者。纳入标准:1)2015年7月至2015年9月首次敷贴患者;2)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治疗规范的“三伏贴”疗法;3)敷贴开始至结束后12 h内出现皮疹和皮肤损伤,呈现水泡和皮肤的破损,损伤范围在2 cm×3 cm之间者。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2)敷贴局部有损伤或感染;3)患者对酒精及碘伏过敏;4)患有皮肤疾病;5)敷贴过程中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进行冬病夏治贴敷疗法并引起皮肤损伤的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46例;年龄27~73岁,平均(52.58±24.11)岁。疾病种类包括慢性支气管炎30例,过敏性哮喘1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5例,肩周炎15例,过敏性鼻炎4例。两组患者贴敷前皮肤完整无异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三伏贴的组成根据辨证论治组方,制成粉剂麻油浸泡后反复煎熬制备成膏剂,置于4~6 cm2网状纸胶膏中心备用。穴位敷贴时间分别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1日,分别对双侧定喘穴、肺俞穴、肾俞穴、脾俞穴和大椎穴进行药物敷贴,每次敷贴时间为24 h。试验用药名称和规格:疮灵液(江苏省中医院自制,批准文号为Z04000525)由大黄、红花、诃子、黄蜀葵花等组成。黄芩油膏(江苏省中医院自制,批准文号为Z0400518)。两组患者皮损处理时间均在皮损出现后12 h之内进行处理,观察组采用疮灵液换药治疗。常规碘伏消毒损伤皮肤及周围(如有水泡,用无菌针头在最低点挑破,放出水泡内液体),再放置超过创面范围2~3 cm的疮灵液纱布,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对照组采用和观察组相同的消毒方法,并敷以和创面同样大小的黄芩油纱布,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两组疗程均为7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及创面愈合时间。
1.5 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7-8]制定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显效:创面完全愈合,无红肿表现。有效:创面愈合2/3以上,有少量渗液,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创面无明显改善,或仍有渗液及感染发生。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疮灵液是纯中药制成的外用院内制剂,用于伤口换药已经有20年的历史,对外伤、烫伤、溃疡、感染创面均有显著效果[9-10]。疮灵液由大黄、红花、诃子、黄蜀葵花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效。研究报道,该方能对多种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能促进局部微循环,收敛生肌,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11-12]。
表2 两组愈合时间比较(n)
疮灵液组方中,大黄为君药。大黄外用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内服具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燥湿收敛之效。《药性论》言其“破痰实,冷热积聚,利大小肠,贴热毒肿,蚀脓,破留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蒽醌衍生物具有光谱而强大的抗菌抗炎作用,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同时还对其他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13-14]。红花性温,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之功效,临证常用于血瘀患者。疮灵液用红花与大黄配伍,加强大黄活血化瘀功效,同时调和大黄苦寒之性。红花所含成分可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红细胞比积、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的作用[11]。红花外用能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加速毛细血管再生,使创面中成纤维细胞增多,加速有丝分裂,促进进其增殖,加快创面愈合[12]。诃子味酸、涩、苦,取其酸涩收敛,可以减少创面分泌物。《证治准绳》记载诃子散“治嵌甲流脓,经久不瘥”。诃子亦具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较好的作用[15]。《本草思辨录》言“诃黎勒(诃子)苦温能开,酸涩能收”。故因其生用可行气,可减少皮肤损伤所致创面疼痛及水肿。黄蜀葵花味微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有“疮家要药”之说。疮灵液巾含有黄葵,临床使用方法是湿敷于创面,可以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而起到抗炎、消肿、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进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16]。综上所述,疮灵液具有光谱抗炎、消肿作用,同时加速创面愈合。
而黄芩油纱布主要由黄芩、凡士林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黄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抗微生物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繁殖,并能收敛止血、抑制渗出[17]。但是,皮肤破损早期分泌物较多,此时运用的黄芩油纱布是油性敷料,易导致创面引流不畅。另外,黄芩油纱布所含凡士林穿透皮肤性能较差,部分患者使用后易出现皮肤湿疹、过敏等。因此黄芩油纱布相比较疮灵液而言,创面吸收效果较差,抑菌作用弱,没有收敛生肌活血的作用,不吸收渗液。
综上,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所致皮肤损伤应用疮灵液抗菌谱广,其水溶性液体在创面上保持润而不渍和不干燥,在保护创面的同时实现与外界环境隔离,与湿性愈合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10]。通过临床观察,疮灵液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使用简便、价格低廉,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1] 文碧玲,周华,刘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处方探析[J].中国针灸,2010,30(8):647-652.
[2] 黄彦,梁承志,吴志洪,等.息敏颗粒合穴位敷贴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Rantes、Mcp-1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57(4):320-322.
[3] 房恭,周雪忠,刘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基本药物和穴位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9,59(9):794-797.
[4] 李磊,徐丽华,史锁芳,等.2056例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临床安全性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55(9):1794-1795.
[5] 林宗霞.中医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0):172-173.
[6] 沈娟芬,李娟娟,徐娟明.两种方法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损伤创面护理中的比较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5,14(8):754-755.
[7] 王晓萌,张理涛.中药三伏贴所致痒疹样接触性皮炎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17-19.
[8] 布仁巴特,张虹.慢性湿疹皮损局部封闭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29(2):69.
[9] 徐中芹.“疮灵液”治疗Ⅳ期压疮1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55(11):47-49.
[10]赵晖,朱永康.疮灵液修饰后胶原促创面愈合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4):417-418.
[11]王朝晖,任菊琴,宋金斌,等.疮灵液用于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5):15-18.
[12]曹璐,殷翠云,周青,等.疮灵液和黄芩油膏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换药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25): 3127-3129.
[13]江丽萍,章梅云,张璐,等.生大黄穴位贴敷联合鼻饲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3-914,915.
[14]卞尧尧,张静远,周春祥.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痞机理新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151-154.
[15]罗霄山,陈玉兴,丘志春,等.诃子不同炮制品抗氧化、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1):2102-2104.
[16]杨晓侠.疮灵液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53.
[17]周锡钦,梁鸿,路新华,等.中药黄芩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51(5):578-584.
R245.9
B
1004-745X(2016)10-200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0.060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