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幼教本质 建立正确的课程思想

2016-11-17 07:40:42湖北省宜昌枝江市教学研究室孟智贤
当代学前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幼教经验幼儿

■ 湖北省宜昌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孟智贤

■ 湖北省宜昌枝江市七星台中心幼儿园  樊亚波

抓住幼教本质建立正确的课程思想

■ 湖北省宜昌枝江市教学研究室孟智贤

■ 湖北省宜昌枝江市七星台中心幼儿园樊亚波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以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资源的综合。正确的课程思想,有序的课程安排,合理的课程实施,都必须紧紧围绕幼教本质来进行思考和行动。

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大势所趋

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广覆盖 保基本 有质量”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好园”的目标已经确立。

顺应全球对幼儿教育观念、方法的反思和改革趋势,我国对幼儿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南》指出“不是规定要求学习什么,而是应该推动幼儿发展什么”,以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为基本特征,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这三年对教师观念、方式、方法的重大挑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承担者,教师基本思想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华丽转身,要求我们要主动颠覆自己往常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破除以往陈旧教育理念,建立以幼儿主动、有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并尝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体系。

二、建立正确的课程质量观

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破”,破除错误教育质量观;二是“立”,建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一)错误质量观的集中表现——小学化

1.“小学化”含义及表现。所谓的“小学化”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以“提前教小学学科知识”,并大量采用“班级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方式。

“小学化”表现为:一是教育目标。以小学分科教学要求来要求幼儿,“赢在起跑线”是最时髦的提法。二是教育思想。“我教你学”,强调灌输,强调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忽视幼儿体验。三是教学方式。集中教学,整齐划一的任务等。四是幼儿评价。不考虑差异性,偏重于横向比较,而忽视纵向个体发展评价,甚至于利用考试来对幼儿进行“排队”。

2.“小学化”的危害。一是扼杀幼儿好奇心、创造性和天真烂漫的天性,成为“小大人”。二是剥夺幼儿自由探索和创造的权利。让幼儿始终在成人的安排下学习,造成学习主动性缺失。三是让幼儿失去童年的快乐与美好。四是对幼儿兴趣的扼杀。“越早开始,越早停止”,身心不完备时过早学习,让幼儿缺乏自信,小肌肉不发达,造成“画字”现象,形成认知后,造成对读写不精细。这一切,将造成“为了将来,失去现在,最终失去将来”的悲剧。

3.“小学化”积淀的错误理念和方法。幼儿课程就是知识教育;视幼儿课程为集体教学;忽视生活活动教育价值;忽视幼儿的体验、探究与思考,幼儿动手少,思考少。

4.“小学化”存在的原因。社会缺乏科学的幼教知识;民办幼儿园对幼教规律的长期误导,“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吃饭睡觉”,对幼教的教育价值进行掩藏,造成家长不理解;低工资水平造成教师没有创造性劳动;工作压力大让教师无力开展教育工作;应试教育的压力,造成社会“超前教育”的需求,整个社会就业压力造成家长的焦虑心理。作为教师,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对家长进行展示、解释和宣传。

5.去“小学化”是大势所趋。可以说,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倡课程的综合性和高效性。小学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发生人本主义的改变,提倡“零起点教学”,而幼儿园的老师反而将小学遗弃的陈旧教育理念和方式视为至宝,这本身就是贻笑大方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阶段的去除小学化,是当前幼教必须实行的举措。

(二)“学前教育质量”的含义

1.物质环境质量,良好的环境创设和设备。

2.课程方案质量,整体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教育观念质量,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观等。

4.师幼互动质量,师幼之间以“爱”为内核的良好交往和人际关系。

5.课程管理质量,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稳定性,执行的严肃性。

我们的课程开发思路是“乡村气息 城市品位”;园本课程开发安排是“托幼养习惯 小班识家乡 中班知城市 大班准备入学 ”这种阶梯式的安排,体现的就是对幼儿发展需求和基础的尊重。

(三)树立正确学前教育质量观对幼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个体上讲,是对幼儿身心发展基础和发展规律的尊重,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尊重幼儿的发展独立性,也是对儿童生命权和发展权的充分尊重。从社会来看,是对教育公平最好的落实。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机会均等,更重要的是发展素质水平的均等。

三、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幼教本质的认识上

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交往,获取经验,以获得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用专业精神爱孩子”是我们幼儿教育的师风要求,这直指幼教职业本质目的。“专业”与“爱”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这跟幼儿教育目的紧密相关。因为幼教首先要让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学会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性;其次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获取经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专业”与“爱”这两个关键词,来强调自身修养方向,并高度重视课程建设。

(一)幼教本质在于推动幼儿学会交往、获取经验

1.经验的含义

经验是指幼儿在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认识和情感。获取经验的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幼儿行动,才能获得经验;经验获取包含着思维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给予幼儿一个有意义的环境和活动安排。

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是指直接经验。这就决定幼儿园课程以游戏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形式,而且要特别建设经过精心设计布置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绝对不是授受关系。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做任何一个构思时,都必须尊重幼儿活动主体地位,以幼儿活动作为思考出发点,以经验获取为落脚点来安排课程。

2.交往的含义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媒介沟通的过程。幼儿学会交往,主要指与成人(教师、家长等)的交往,以及幼儿之间的交往等。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在交往中进行的。幼儿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努力推动幼儿社会化过程,对社会(指由人组成的大大小小的结构性群体,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社会)的认知、规则、功能、交往态度等建立稳固的习惯,形成亲身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教师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安排上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一是要努力创造一切可能交往的机会(谈话、活动、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教师如果不开口、不会游戏,做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和“大法官”,成为幼儿的监视者,肯定不合格。二是要让幼儿感受爱。没有爱的感受,无法爱人,也无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要做真正的伴随者。与幼儿平等交往,推动幼儿之间平等和谐交往。四是教师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交往中,教师言行示范将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幼儿教师修身修德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言行的风格或偏好,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方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原因。教育技巧很重要,个人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更重要。

(二)《指南》五大领域要求凸显了幼教本质

领域实际上是按照生活逻辑自然形成的经验体系,它不是知识体系,而是幼儿自主的、独特的学习与发展领域。领域划分的作用,在于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推动幼儿发展,也有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对待领域的划分,一是不能“肢解”它,应该将它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明确五大领域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强调某个方面的发展。二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有连续性,更有阶段性。每个幼儿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都不同,所表现出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必须在尊重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来思考和安排课程。

四、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六大基本思想

(一)正确完整的儿童观

1.怎样看待儿童和儿童发展?儿童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

2.怎么看待儿童间的差异?儿童发展不是千人一面,都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推动幼儿在自身水平上获得发展,是对幼儿真正的尊重。

(二)课程实施必须保证引导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1.主动学习是幼儿获取经验的高效方式。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就说明,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对课程中的人与事物,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重构自己的经验体系。

2.主动学习判断标准。一是幼儿具有强烈兴趣;二是幼儿能够主动认知和参与,绝对不是强迫,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思维活跃度;三是幼儿有积极探索行为。

3.保证主动学习的课程条件。一是活动具有趣味性,能被儿童理解,才是引发兴趣的关键;二是具有儿童眼中真实的活动情境;三是必须有活动的支持系统,包括充足的时间、宽敞的空间、丰富的材料和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等。

4.支持主动学习,必须改变教学观。一是淡化上课意识,增强活动意识,从主导者身份,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身份。二是淡化知识传授,强调经验获取。三是淡化告知的“授受”模式,增强主动发现的设计意识。四是淡化幼儿复述的机械学习方式,强调自主表达能力。

(三)课程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幼儿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课程内容与资源的选择标准:一是必须贴近当代幼儿生活实际的资源与内容。这就是我们园本开发提出“乡村气息”,注重本土资源的原因。二是以促进直接经验的获得为基础,强调活动过程比活动结果重要。总的来讲,“与生活结合”的原因在于,这才是幼儿活动和学习的兴趣来源,资源便于被幼儿选择、整理和加工,便于幼儿理解接受,更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扩展。

(四)课程建设必须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支持幼儿创造性表达

1.对幼儿的角色定位。幼儿不仅是学习者,更应该是创造者。

2.对幼儿感受方式的定位。幼儿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独特视角和眼光来面对环境中的人和事。幼儿是“幼儿本身”,不是“小大人”,所以教师必须站在儿童角度来安排和实施课程。

(五)关注和尊重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表达

“热爱和尊重孩子”是幼儿教师的灵魂。如何爱,放手才是爱!尊重幼儿生命个体,尊重幼儿发展需要,自然就要尊重幼儿创造性表达,这是尊重的最高境界。

1.课程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作为社会人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知识与能力固然重要,心灵的成长才是关键。

2.课程的重点是让幼儿个性化成长,让幼儿感受到爱。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传递爱与经验获取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一定要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幼儿对他的信任、尊重与爱意。

(六)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这一点,就是要注重课程设计目标的综合性和活动的整体性。为幼儿提供探索、发现和创造空间,引导幼儿与环境中的人或物进行良性互动。

作为经验,不可能和学科知识一样,依靠逻辑、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习得,更多的是一种感受的方式,而且感受对象应该是一个综合体,不能分割。

五、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细节

对于相关理论大家耳熟能详,幼儿发展规律也能各有想法。但是一般性规律只是我们的总纲,而具体实务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特殊规律的研究。通过掌握特殊规律才能自由娴熟地控制课程进程。在追求特殊规律的问题上,课程的设计不是要求幼儿应该掌握什么,而是教师努力发现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资源整理、环境创设、活动设计的方式来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1.观察是注重细节的前提。必须经过观察、总结,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把握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水平,才能做到课程安排适应幼儿发展需求。

2.特殊规律才是确定教育目标的基准。幼儿身心发展基础、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行为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农村与城市、小班与大班的差别都非常大。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幼儿的特殊性,从特殊性出发掌握课程安排的特殊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来讲:

课程内容 发展目标 动作要求 评价指标相同点不同点双脚跳(立定跳远)爆发力平衡力摆臂获得平衡,双腿用力。距离连续双脚跳 耐力协调性腿部肌肉力量不摆臂,双脚从脚尖到脚跟连续用力。协调性、速度

以此为例,可以解决很多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无法确定教育目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幼儿发展特殊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让幼儿发展停留在课程内容决定学习内容,而不是学习需求和条件决定课程内容的误区里面。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程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建议,大家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从实践入手,以制订每个活动的活动目标作为突破口,引导自己对幼儿发展规律和课程设计、资源整理进行体验,逐步构建起自己正确的幼教观念,并在它的指导下,对课程实施有科学且明确的指导思想,帮助自己实施高效的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1984).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猜你喜欢
幼教经验幼儿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