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学倡诸生,以直道辅人主”——“2016年董仲舒与儒家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2016-11-17 02:32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终南山董仲舒长安

余治平

“以正学倡诸生,以直道辅人主”——“2016年董仲舒与儒家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余治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古都长安,终南山下。群贤毕至,探赜董学。就在昨天下午或晚上,我们从海内外各地风尘仆仆来到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就在今天早晨,开会之前,我们漫步现代学院的校园,的确闻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幽香,伴着灿烂朝阳一群群年轻学子,朗朗书声,远处的终南山上白云悠悠、雾气缭绕,这一切都非常真实地勾勒出一幅具有绝妙意境的中国水墨画,很值得欣赏,也很是陶醉。如果我只是坐在上海的书房里,绝对想象不到在遥远的大西北,竟然还有这么美丽的学校。

今天,我们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的“2016年董仲舒与儒家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能够在西安、在现代学院顺利召开,至少具有它特定的时间意义与空间意义。

首先,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八,绝对是个好日子,是个值得铭记和纪念的日子。今天是至圣先师孔夫子诞辰2567年,此时此刻,世界各地都在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礼乐灿备,万众顿首,以表彰他对中国文化、世界文明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和有益价值。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极其重要、非常伟大的一代宗师。他在秦汉时代、在中国历史由分封建侯转向王权专制之际,立足于孔门圣道,而又开拓视野,海纳百川,广泛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名家等先秦诸子之术业专长,精心设计出一整套可供帝国最高决策者选择的政制蓝图、伦常规范和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系统,同时在伸天与伸君制度安排、礼乐法统与世道人心建设、内圣工夫与外王事功强化、学理主张与逻辑论证等诸多层面有力推进了儒学的长足发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董仲舒,中国能不能成其为中国都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没有董仲舒,中华文明脉络的延续都可能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孔子诞辰日召开这次专门以董仲舒与儒家经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身就是对他的最好纪念。我相信,今天的会议一定会载入董学发展的史册。

这次会议的第二个时间意义则是,它是我们“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自2015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以来“第一次”主办的学术会议。过去这些年,我们董学界在河北衡水、山东德州等地也召开过许多次不同规模和不同层次的董仲舒学术研讨会,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这次的意义不一样,这次会议是以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这个合法组织的名义筹办、组织和召开的,名正言顺,“会”出有因,这就成功了一半。我相信,通过这个“第一次”会议,董仲舒研究会将聚拢和团结海内外的董学研究力量,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深入动员,挖掘人才,加强交流,以促成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涌现出来。

当然,这次会议选择在西安召开,更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空间意义。

首先,汉初的一代大儒董仲舒,出生于广川,当属燕赵大地,毗邻齐国,齐文化对他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传世文献《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里显然有线索可寻可察。董仲舒一生的主要活动时间当在景、武两朝,而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地点则集中在都城长安。出任景帝的《春秋》博士官,三次对武帝的策问,相江都王不久“废为中大夫”(《汉书·董仲舒传》)之后的短暂赋闲,相胶西王之后的“致仕县车”,退休之后或“下帷覃思,论道属书”,或传授弟子,这些活动都发生在长安故城及当时的槐里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的兴平市境内)。我们完全可以说,董仲舒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长安城里度过的。

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生卒年、故里一直存在争议,他死后的下葬地也始终没有定论。《史记·儒林列传》曰:“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汉书·董仲舒传》曰:“年老寿终于家。家徙茂陵”。今存各种史籍中关于董仲舒墓的记载竟有五地之多,或葬于茂陵、下马陵、渭南县、通许县、河北景县大董故庄。五说之中,今人多以为是西安南城根内的下马陵,但它却最有可能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人造古迹。策冢虽靠近武帝茂陵和董子后裔集居地,但却与后世关于下马陵的记载和传说相抵牾,当地人也称武帝嫉妒董仲舒才能而没让陪葬在身边。按照唐人胭脂坡下虾蟆陵之说,董仲舒墓地可能就在今日西安交通大学校医院一带,虽符合兴庆宫南、〔万年〕县南六里的空间条件,但似乎却在武帝建造上林苑的动迁范围之内,并且也已与西汉历史隔断了悠悠千年而缺乏足够的传世文献和考古实物支撑。

尽管关于董仲舒墓址的这些说法都有疑问,有待考证,但很显然,长安虽不是他的父祖之土,但肯定可以算作他的第二故乡。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景县)、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内)、胶西(今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这些地方中,董仲舒在都城长安生活的时间最长。董仲舒生在广川,死在长安,葬在长安,长安是董仲舒的终老之地,已经为世所公认。今天的西安、咸阳与董仲舒有着不解之缘。明朝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进士、四川清吏司主事长安张治道所撰写的《下马陵记》的碑文中,对董仲舒学术贡献和做人德性极为推崇。“理道之在天下,正气之在人心,未尝一日无也。先生之在当时,以正学倡诸生,以直道辅人主。”董仲舒用正学指导弟子,用直道辅助人主,为学与执业都深值我们后人敬佩和景仰。

空间意义的第二点就是,董仲舒的后裔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都聚族安居在今咸阳兴平市南位镇的策村,它在茂陵之北一里路左右,现仍有256户,其中215户姓董,1100多人。民间有传说,史圣司马迁在当时槐里县茂乡的显武里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史记》,后来显武里就改称“史村”。赋圣司马相如也在茂陵邑与卓文君演绎了千古爱情故事,并写出了传世之作《封禅文》。而董仲舒则在刘家庄写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后来刘家庄也改称“策村”。但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因为董仲舒对策之年,当在武帝元光元年,对策之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江都相。董仲舒举家迁往茂陵邑的时间,当在太始元年之后。没有武帝迁徙号召,包括董仲舒在内的各地豪门望族是不可能来到当时的槐里县的。从元光元年到太始元年,时间上也已经相差了长达39年之久。而这时,董仲舒可能都已经寿终正寝10年左右了。所以,回答皇帝发问、闻名天下的“天人三策”应该是董仲舒在长安的家里写就的,而不可能完成于策村。

第三个空间意义则是,我们所有与会人员都有缘、有幸聚首在著名的终南山脚下。终南山是太上老君、文始真人尹喜、姜子牙的归隐之地,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一直到今天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高人”不远万里来这里隐居、逍遥,成就出另一种更为贴近天道自然的人生生活。唐代诗人王维的绝句《山居秋暝》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曰:“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关于终南山的这些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已经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另外,在中华大地广为人知的喜庆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描写的就是终南仙境。在此,我衷心地祝福所有参会者都能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家既然来了,就应该沾沾终南山的仙气,不断延展自己的人生长度,舒舒服服、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现在,我还要奉上最真诚的感谢:现代学院的校长刘家全教授长期倾心国学,投身儒学普及与教育事业,率先成立国学院、创办国学班,致力打造校园礼乐文化建设,我们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位师生都彬彬有礼、富含教养,很值得欣喜和敬佩;这次他又动员全校力量承办会议,出资出力出文章,事无巨细皆过问,的确感动了我们许多与会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刘家全校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衡水学院董子学院的魏彦红执行院长、现代学院国学院的王即之副院长,两位教授从筹划、组织,到具体会务,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他们的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才有效保证了会议的成功举办,也请大家向这二位送上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也要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在百忙中拨冗莅会,特别是尊敬的金春峰先生,是我们董学研究的前辈、元老级人物,我们这辈人在20世纪80年代都是读他的《汉代思想史》书长大的,金老已经八十多高龄,身体还欠安,却能够坐高铁前来参会;李存山教授是儒学的权威专家,作为董子的乡党,他特意调整了到外阜学术演讲的行程,专门赶来西安参加会议,就是对我们的莫大支持;河北衡水学院曹迎春教授、王文书博士,以及山东德州市委宣传部史成志副部长、德州学院季桂起副校长都组团参会交流;还有远道从日本福冈专程赶来的北九州大学邓红教授,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允许我不再一一列举,我都想对各位表示一下感激之情,谢谢你们对董学事业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我还想对参加这次会议的青年朋友们说一句话,你们是董学研究的后备力量,是未来董学事业的生力军,董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湛而思覃,论阔而意远,其内部还有很多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问题域等待你们去开发,去攻克,希望你们扎根董学,勉力而为,弘毅砥砺,创造董学新辉煌。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猜你喜欢
终南山董仲舒长安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我们长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水VS火
终南望余雪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终南望余雪
西游新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