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方寸之间显光华——让党教微视频“电影”起来
◎张华
主人公自幼胸怀警察梦想
近年来,微电影走进党员教育片领域,很快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制作者和受众的一致欢迎。不过,综观业内的党教微视频作品,尚有很多明显不足。最突出的不足就是党建微电影“不电影”,不少作品缺少兴奋点,叙述手法也缺乏匠心,没有脱离以往党教专题片的制作思维,只能说是一种“微专题片”。党教微电影该怎样真正地“电影”起来?这个课题太大,作者不敢断言。但是可以肯定,提升故事质量和讲述水平是根本。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探索,我们拍摄的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微视频大赛中获奖的作品《我的爸爸是警察》就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成果。
微电影很短,短到刚开始就已结束。这么短的作品不能讲太多的事情,也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能调整思维,把目标放小再放小,以最近的距离去审视生活中最微观的细节。所以,微电影必须是一个好故事,必须全片都是故事,甚至可能只讲一个故事。岁月匆匆,而荧屏上的时光太短,能把一个故事讲好,已经不容易。
《我的爸爸是警察》片长只有5分钟,不能再长了,因为这个时代的人都太匆忙。但是5分钟能讲什么呢?一开始我们很困惑也很为难,想讲故事,却无从下手。本片要讲述的是一个被认为有点神秘的网警,他叫陆立海,是江苏省建湖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大队长,破过许多大案要案,也曾光荣负伤,也曾轰动一时。他的事迹很多,在5分钟里不可能讲得完。而且,有些案件进程是显得沉闷的,讲出来也不一定吸引人。在反复斟酌后,我们决定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只选取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来讲。
确定了创作方向后,接下来就是选取什么故事的问题。故事必须具备这么几个要素:要有戏剧性和兴奋点,要能打动人心,要能体现出主人公的内在精神和塑造主人公人物形象。经过大量的案头工作,最后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了12年前。当时,建湖县发生了一起“12·17”特大案件,主人公参加了抓捕,在抓捕中他的左大腿股动脉被犯罪嫌疑人用匕首刺穿,大量失血,一度生命垂危,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个故事几乎具备我们要求的所有要素。在4分50秒的片子里,讲述这一段我们不惜用了1分25秒,通过电影惯用的讲述、闪回的方式完整再现,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段叙事过后,继续回到现实状态,展现他作为一名网警的一面。故事情绪节奏舒缓下来了,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却丰满了。整个脚本的结构完全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架构,有激烈冲突,有情感起伏,有高潮,也有结局。如果说微电影是电影的微缩版,那么这个短片也就是微电影的微缩牌,时长虽短,但要素不缺;故事不多,但情节精彩。
故事好不代表最终拍摄出的作品也能好。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把好故事糟蹋了的作品,这是表现手法不成熟的结果。要把一个故事讲好,首先要能够成熟地运用影像表现手法重现故事,其次要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讲述方式。
为了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务求生活的真实,动不了真实的情感决不关机,完全把采访对象设置为短剧中的一个人物,引导他们说出最真实的话,做出最自然的动作。同时,我们选择以儿童视角来讲这个故事。陆立海的儿子小学六年级,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眼中的爸爸是“特别忙特别忙特别忙……”他渴望父母陪伴,喜欢玩耍。长这么大,他只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出过一次远门,而且还只是周边的城市无锡。一个12岁的小学生眼中的爸爸,显然是许多人不了解的,也是我们编导所不知的。采访中,如何平等对话,让他说出真实又打动我们的话语真的非常难。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跟拍他的生活,较为熟悉后再与他慢慢聊。问他的问题都非常简单:爸爸平时送你上学吗?你觉得爸爸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叫你介绍你爸爸,你会怎么说……不称职的爸爸,却是称职的警察,让人心酸,更让人敬佩。后来本片拿到省里参评,评委在点评时对我们选择用儿童视角讲故事的手法十分肯定。
讲陆立海在“12·17”特大案件中负伤这个故事时,我们也下了很多功夫。这个当年较为轰动的案件如今已被淡忘,回忆性讲述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所以我们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并让当时的主要参与者从不同侧面讲述事情的经过,用同期声把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故事以主人公的儿子一句独白开端:2004年,我差点成为一个没有爸爸的单亲孩子。”随即镜头切到紧张的抓捕场面。由于时长有限,大概说明一下背景后,再把最扣人心弦的场景按时间线串连,不时转变空间,分别由当时的指挥、战友、医生介绍不同时间点的情况。带队指挥的领导同时还是陆立海的邻居,得知陆立海失血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时,他愧疚难当,感到无法面对陆立海的家属和刚刚出生的小孩。现场闻讯赶来的同事个个挽起袖子,要求抽血救人。而此时,陆立海的家属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后来采取了颈部深静脉穿刺输血,才出现了喜人的转机。陆立海的妻子至今还记得当时主人公醒来时说的第一句话:“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就是你的心跳声。”这么一讲,味道出来了,艺术效果也出来了,最关键的是有了电影的味道。可以说,这个叙事手法“很电影”。
采访主人公
很多党教微电影作品看上去“不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缺乏一种电影意识。一进入创作,很多人又下意识地重复以往的制片套路,经常忘记自己是在进行一种新形式的创作。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是在创作一种新形式的作品,这种新形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我们可以采用更多打破常规的技巧,可以用新的办法解决一些老的问题。
由于形式是新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加强画面的叙事性,甚至可以进行一定的布景和摆拍。
主人公敬业奉献,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在拍摄这方面时,我们设置了一组夜景。一是还原他研究工作的场景。有意让他靠近窗户,透过窗户玻璃看到的是璀璨的城市夜色,让人不禁联想到万家灯火。二是拍摄他晚上出差的场景。限时拍摄,不容许我们真实跟拍,而且公安工作当中有很多涉密内容也需要回避。我们将主人公请到建湖火车站,拍摄了等火车和火车开的一组镜头,用站台广播同期声交代他将要去哪儿。三是拍摄夜巡。主人公坐在警车里,后视镜里看到的是他憔悴的面容和繁华的夜色。上述一组画面也是我们在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其作用就是不需多说观众就可了然于心。
拍摄抢救陆立海这一段时,我们也是后来突然间顿悟,这是在创作微视频,或者是类似微电影的党教短片,所以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电影的拍摄手法。我们因此想到了情景再现。常规来说这种摆拍是损害真实性的,但是我们不是在拍摄专题片,所以不必斤斤计较于画面的真实性。在微视频的领域里,艺术真实是高于生活真实的,故事讲好了,观众感动了,片子也就真实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移动终端点播、浏览、分享视频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微视频成为这一潮流的排头兵。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这次微视频大赛中涌现出很多精彩纷呈的人物短片和微电影,虽表现方式不一,但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共通点,与我们的思路遥相呼应。这使我们受益匪浅,也强化了以此为起点深入探索的勇气。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