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东红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
基于本体论的“变换”与“转换”
石东红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
“变换”和“转换”不仅是两种语法分析方法,也可看作两种典型的方法论。本文将从这两种方法论出发,阐释本体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变换”与“转换”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的比较,进一步开展本体论视角下方法论的思考。
本体论;方法论;变换与转换
众所周知,语言研究的每一步都涉及一定的方法,无论是材料的搜集、整理,还是材料的整理分析,甚至是演绎等都需要一定的方法作为支撑。但是,方法只是一种具体运用的手段,是处理材料、分析问题时的一种实操性过程,在对待不同的问题、分析不同的材料时,同样的方法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而不同的方法也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由此,对方法也需要一定的研究,也就是俗称的方法论。王德福指出:“方法论基本有两个用途,向上旨在构建理论体系,向下旨在解决具体问题。前者最终与认识论、本体论汇合,甚至融为一体,而后者与方法汇合,成为一种提高实践效率的工具。”[1]“方法论的前提是本体论。方法论以本体论为出发点。方法论以本体论为归宿。”[2]本文则从本体论出发考察较为相近的“变换”与“转换”两种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并由此得出本体论视角下方法论的思考。
(一)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实质
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其中,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较为特殊,一个可以看做是思想上指导性的理论,另一个则是手段上操作性的总结。除此之外,两者仍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论性内涵。
1. 本体论的实质
所谓本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然之物’。辩证唯物主义否认认识与本体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3]“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它是把系词‘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或‘是者’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4]《辞海》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5]《哲学大辞典》认为:“本体论是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6]
2. 方法论的实质
所谓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7]方经明把科学的方法分为四个层次,即“专门科学方法、通用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在语言上也可分为“语音学方法、语义学方法等[8]。人类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一类是自下而上。这里所谓的上下与逻辑学上的上下在指称上大体相同,具体说来,上指抽象的语言学理论,下指来自真实语料的数据[9]。而方法论则是关于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找出材料的规律的理论。任何一种方法都试图用规则和模型有序地解释材料。”[10]由此可以看出方法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方法论则是把这种手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且和其他理论一样方法论也应当有着系统的理论基础、理论原则及理论实现方法等方面。
(二)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内在关系
关系可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也可以是事物间某种性质的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区别只在于联系的是否紧密、联系的方式究竟如何以及联系事物是否蜕变为其他新状态等。作为理论性的本体论与方法论之间也必然存在一些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联系,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间接联系,而是一种辩证的、一对多的联系。
1. 辩证的关系
所谓辩证,即由于矛盾的存在而使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运动,而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间存在的一种相互推动发展的关系。本体论与方法论之间就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首先,本体论可以看是研究对象本质的反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理论,是研究展开的总原则、总方针;而方法论则是具体实践的方法在理论上的升华,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与原则。因此,两者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矛盾。当代语言学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各存在两个类别: 从本体论说,存在把语言作为心理现象和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的类别。从方法论说,存在内省思辨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类别[11]。其次,可以说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辩证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指导和实践原则。潘文国 (2011)指出,方法论的前提是本体论。方法论是否恰当,首先取决于对研究对象本质的认识。语言研究的本体就是 “语言”。语言的本体论就是对语言本质的看法,或者说语言观[12]。
2. 一对多的关系
但是这种辩证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像现代汉语中可作为主语的不仅是名词,还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这样的关系就是一对多的关系。本体论是因为本体而存在,即在具体的研究中就是研究对像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只能是确定的、唯一的,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会有对本质的不同认识,但在特定时期内、在特定研究范围内,这样的本质只能以一种形式存在。而方法论不同,虽然方法论也基于方法存在,但方法的多样性是普遍认可的,而解决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也是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的,即异曲同工,甚至有的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以联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外在作用
“以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人及人的世界为终极目的的语言哲学,尤其是本体论语言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理解人的重要途径。”[13]语言的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语言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却不认可本体论或方法论存在的作用,或者只认可它们的存在,简简单单地把它们当作语言研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能从理论的高度上认真地对待。
1. 本体论的基石
但凡是研究就应弄清楚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而在语言研究中就显现为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在具体的语言研究中就表现为对具体语言问题表面下本质的认识,如:“盛碗里一条鱼”与“*盛碗里鱼”,为什么前者能说而后者不能说或说得不好,有“有界”与“无界”之说的解释,即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语词的搭配。但实际上,我们应从语言本身上去发掘解释的办法,虽然语言用来交际,各种语言之外的因素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语言的大系统里,各种结构或语义搭配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本体论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它不仅决定研究展开的方向,还决定研究的结果是否适用于语言的发展,是否能预测语言的下一步演变等。
2. 方法论的论证
方法论的主体仍然是方法。方法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使用方法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研究正常进行下去,得到预期的结果。研究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搜集材料的方法、处理材料的方法、分析整理材料的方法以及演绎、推理等等。但不是所有研究都需要这些方法,也不是所有方法都适宜具体的语言研究。因此,在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方法的使用原则,即方法论所规定的条件、原则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切实的情况选用最适宜的方法,“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方法的特性对于我们提高语言研究和分析的理论自觉性是有着很重大的意义的。”[14]选对正确的方法,可以为研究节省大量的时间、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展开,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研究结果、达到研究的目的。
在英语里,“变换”和“转换”是同一个词,都“transformation”,我们将乔姆斯基 (N·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里所用的“Transformation”译为“转换”。我们将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 (Z·Harnis )所用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15]。汉语语法的变换研究最早可追溯到40年代。1978年后变换的研究和运用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16]。最早时,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都曾涉及到“变换”的问题。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专著越来越多,并且开始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或外国语[17]。除去两者产生、发展存在差异,它们也仍存在许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基于本体的同
1. 汉语研究的需要
首先,两者都是引自外国的理论,但都在实际的运用中结合了汉语的实际情况,形成符合汉语特色的方法论。其次,两者的产生都源自以前的方法存在局限,有着解决不了问题。另外,在现实运用中,“变换”与“转换”都不完全是照搬外国的理论原则等,而是根据汉语的现实情况加以深入探究,如:朱德熙提出的平行性原则是作为对变换式矩阵性质的描述和鉴别变换式“真伪”的标准。这是对哈里斯“可接受性排列次序”的变换标准的发展[18]。在语言研究中,语言就应作为本体,一切的研究方法都应立足于本体的需要,“变换分析”从同类相似结构出发,用有限的格式来表示无穷的意义,致使语言中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的语言现实。“转换分析”立足语言存在普遍性的现象,探究其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2. 语言结构的调整
无论是“变换”还是“转换”,都是通过对原有语言结构的调整,以此达到相应的解释说明的作用。变换分析强调句式的变换,但不是某个具体句子的变换。因此,无论原句式或变换式都集合着许多实例。如果把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的实例分行排列,就形成一个变换矩阵。例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人——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变换”本质上就是对原有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符合这样调整的就是同形结构,而不能进行相似调整或者调整后语义改变的就不是同形结构。同样,“变换”也有着这样的特征,如:
图1
上图便是利用转换生成的方法对“阿Q唱哭了”这一结构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类似于“变换”中的,结构上的调整。
3. 研究动因的相似
所谓的研究动因主要是指该研究的运用是为了什么?通过细致研究,我们会发现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反之,通过变换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普遍经济原则下的语言的深层机制,从而达到一种解释的效果。如果语法理论为观察到的语料提供了准确的归纳 (generalization ),找到了背后的规律,为人们对该现象的语感提供了正确的解释,那就达到了高层次的标准,也就是有了解释的充足性 (ex-planatory adequacy )[19]。
(二)方法论上的异
无论是“变换”还是“转换”,其本体都是基于语言这一现实存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也是围绕其展开的,因此,会有一系列共通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变换”和“转换”又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方法论的理论原则以及使用手段,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相同的地方。这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基础与原则上的差异
方法论不仅有方法的支撑,也有着一定的方法论原则、理论基础等。可变换是语言结构的基本性质之一,变换关系是句法结构之间的基本联系,变换分析方法正是对这些性质的自觉运用和合理推广 (generalize )[20]。除此之外,变换分析往往还有着同一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平行性原则、累类推性原则等。与之不同,转换生成法自创立之初就有着自己鲜明的与众不同特色,“从相关理论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乔姆斯基的研究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从而可见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论特点,即理性主义、演绎性和形式化。”[21]转换生成语法有两个目标:一是要确切地描述人的语言能力,并解释语言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及心理过程。二是要发现人脑的初始状态,解释大脑中内在的语法规则,形成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并最终发现人类大脑的本质[22]。
2. 两者优缺差异
除了上述的差异之外,“变换”与“转换”其实还有很多的差异,比如:在处理的对象上,有学者就用变换来处理古代汉语的问题,并得出“运用变换方法研究古代汉语语法,既要遵循同一性原则,又要遵循提取性原则”“变换的方法有其局限性,须与辞例排比、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焕发异彩”[23]这样的成果。而转换则似乎还没有进行这样的尝试。但变换也有自己的缺点,即能解决一些句式的歧义,但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即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说出问什么来。同样,变换分析也有着自己存在的缺点,“乔姆斯基在研究中排斥归纳法。他的学说不能通过归纳丰富的语言事实来验证,从而不能达到充实演绎结构的目的,他的学说也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24]“所谓生成语法忽视应用。”[25]等等。
“变换”与“转换”只是众多方法论中的两个小方面,而我们在此的讨论主要是为了从这两者在本体论下的讨论来得到对于方法论的某些思考。对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我们要么忽视、不作考虑,要么就是简单的认识、不深入。其实,只有正确而深入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基于本体,归于本体
“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一向是‘文史哲’的核心部分。”[26]而研究语言文字的核心就是要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即其本体性。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本体论在具体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基于本体论是语言研究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只有基于本体论的研究才是可靠的、有价值的。另外,我们也应该重视语言研究的结果应“归于本体”。所谓归于本体,是指语言研究的最终结果要为语言服务,要能够解释一定的语言现象、发现现象下的本质,并最终能够进行一定的演绎或预测,为语言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例如:转换生成语法的最终目的在于找到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寻求一种普遍语法。认知语法则从社会心理等方面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寻出语言与外在因素间的各种关系。方法最终是要为本体服务的,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为了弄清楚本体的面貌。
(二)一对多模式
上文论述了本体论与方法论之间的一对多关系。因此,在现实的操作运用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合理地利用这样的一对多关系。在坚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应充分考察方法论的切实可行性,了解各方法的利弊,从而便于方法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应该了解各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规律。一般来说,各方法之间是可以互补的。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可以辅以语料的调查,或心理实验研究。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又可以上升为形式化的规则。定量的分析依靠的是数据,而定性分析所依赖的是词语,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使研究更为有血有肉。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同一语言现象可以互相引证,提高观察的信度和效度。有些研究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使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使观察更为全面[27]。在确定了“一”的地位后,我们一方面要考察“多”的现实存在,即“多”存在的类别等。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多”内部的优缺互补情况,以便于更好地利用。
(三)结合语言研究的实际情况
虽然,研究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具体的语言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要加以利用,也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的。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的语言研究情况去考察究竟要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科内往往有着各自有特色的方法,如“语音研究方法中的音位分析法、区别特征分析法、生成音系学分析法等”“语义研究方法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语义场分析法等”“语法研究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句型分析法等”[28]但也不是说每一种方法只有唯一的适用领域。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一方面我们要寻找本学科内独特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吸收、借鉴其他学科内的方法,以此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变换”和“转换”只是众多方法论中的两个。我们借此是为了说明本体论在具体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是为了阐述方法论基于本体论的一些要求。无论是其他学科研究,还是语言研究,都离不开本体论这一基础,也最终要归于本体、服务本体,但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就需要方法论的服务,细致地了解本体论与方法论将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1]于根元.关于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第二轮“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五[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2][12]潘文国.本体论:语言学方法论背后的关注 [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8).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名出版社,1999.
[5]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6.
[6]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7.
[8][28]方经民.现代语言学方法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9]刘国兵.语料库语言学的本体论思考及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10]陈保亚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1]周红英.本体论视角下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及研究方法的发展[J].外语与翻译,2015(02).
[13]黄华.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J].外语学刊,2010(06).
[14]褚孝泉.论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5]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16]方经民.变换分析和语义约束[J].汉语学习,1992(03).
[17]宋飞.简论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及应用[J].外语教学,1988(01).
[18]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J].中国语文,1986(02).
[19]石定栩.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4).
[20]袁毓林.论变换分析方法[J].汉语学习,1989(01).
[21]李建芳.从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看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论特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2]董革非.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对比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23]唐钰明.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问题[J].中国语文,1995(03).
[24]徐忠权.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
[25][美]FrederiekJ.Newmeyer徐烈炯译.论转换生成语法的实用性[J].国外语言学,1986(01).
[26]朱晓农.方法:语言学的灵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桂诗春 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南东求]
2016-09-23
石东红,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H04
A
1672-1047(2016)05-0058-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