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反思总结——以“专题风”为例

2016-11-16 03:50邹艳春
新课程(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三习题导图

邹艳春

(吉林省延边大学在职研究生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

对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反思总结——以“专题风”为例

邹艳春

(吉林省延边大学在职研究生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

高三地理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复习方式大同小异,其中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是分阶段分轮次的复习,即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甚至有的学校在复习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还有四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很重要,但二轮复习的地位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二轮复习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为三轮、四轮复习铺垫的一个阶段。所以,浅谈对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反思及总结很有必要。

一、完善整合知识体系

1.我们学校从高一开始一直倡导导学案辅助教学,虽然高三时间比较紧张忙碌,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学生的自学能力弱以及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高三教研组为了让复习效果更好,仍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课前整理总结并打印导学案,把一些重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摆在卷子上,让学生及时总结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点。

2.让学生在专题课的课前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即构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构建需要学生有很深厚的知识功底,因为二轮复习也是专题复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专题知识往往不会只局限在书本上的一节课中,它会牵扯整个一章的内容、一本书的内容,甚至会贯穿整个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这就需要学生调用自己整合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对知识点查漏补缺,然后,利用老师课前提供的相关知识的辅助,构建思维导图,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找出优缺点,大家对这个专题一起归纳总结,这样整理出来的知识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例如,风这节专题,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可以整理出风的定义,即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三个作用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力大小和风向的原因;风的类型,即海陆风、山谷风、城郊风、台风、季风、风带等等。再通过老师导学案的辅助,学生可以整理出风向的判读方法、风力的判读方法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解读风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就像画一颗大树,要先画好树干,再画树枝,最后画树叶,即掌握好这个专题知识点的大方向,再延伸重难点知识,并且分类别、分层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地把知识展现出来,树叶部分就是知识点的查漏补缺。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把知识挖掘出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但是在我们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是有一定难度的,它还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告知学生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并不是知识点的任意罗列。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图文并茂,可以简明扼要,但一定要有关联性,并突出该专题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下面我将展示我的一位学生针对“专题风”所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虽然她的导图仍然存在一点瑕疵,但是已经充分体现了我对构建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

二、对知识灵活的迁移运用

应对高考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解题能力。许多学生会发现一种现象,自己明明对已学知识点掌握得轻车熟路了,但是在解题的时候仍然无从下手,这就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给学生一套解题思路,在这里我仍然以“专题风”为例,解题思路是这样的:

→是否定位→解题

其次,我在课上给学生发放精选的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上限时训练、讨论,最后提问、解决问题。在课上讨论这个环节,考虑到时间有限和学情,我会按照专题的需要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习题。例如,“专题风”对应的习题主要考察风向、风力以及风的影响三大部分,所以我会把班级分成三大组分别讨论风向习题、风力习题、风的影响习题。学生讨论的时候要讨论该题主要考查了风的哪个知识点,这也是解题的关键,即找出问题指向、关键词,或者限制词,最后组内的所有学生都集思广益整理答案,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一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对本小组的题发表见解,其他同组或不同组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提出疑惑,或者对解析过程纠错指正、补充完善,或者指出值得学习的闪光点。这个过程的训练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点,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把知识变成技能。

下面,我以“专题风”中的一道习题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图1

图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问题: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也就是不能通过问题马上判断它要问什么,这是隐性问题,所以我们要把隐性问题转化成显性问题。问题“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中,关键词是守护神,按照学生的理解,什么是守护神呢?学生会说就是保护某一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并且抵制不好的事物的神灵。再找到限制词贺兰山、银川平原,这里的山和平原都是地形,结合题中图文材料,银川平原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恶劣,但是物产丰富,这样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总结出这道题考查地形对风的影响,即贺兰山夏季迎风坡降水多,冬季贺兰山阻挡冬季风和沙漠的入侵。所以,这道题的显性问题就是考查风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二轮复习的粗浅的反思总结,另外,解题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大量经典例题的洗礼,学会反思、归纳、总结,在问题中找到关键词、限制词,并且提取、思考、理解、加工和运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大家运用地理思维、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铁杵能磨成针,高考并不可怕,相信自己,才会胜利!

[1]魏国文.浅谈专题模式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7).

[2]魏帅.高三地理复习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3).

注:本文系高校“普通水文学”教学与中学地理水文知识教学的有效衔接,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4044)。

解题思路如下:这道题通过读题,并不能直接判断问题指向,

·编辑杨国蓉

赵春子,副教授,吉林省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猜你喜欢
高三习题导图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烃思维导图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