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爱玉
[摘 要] 学习本就是不断重复获得记忆和技能的过程,重复就是回味知识、反思知识的表现.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反思的重要性,惰于反思,学习只要求数量和速度,忽略其本质的东西,导致对学习的知识理解不深刻,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知所措,达不到教师期望的要求. 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意识到学生的不足,在教学中不时地引入反思过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反思;错因;变式;审题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 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但是在学习中依然适用. 反省是总结自己学习,发现自己思维漏洞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正是这个道理. 但是又不完全一样,反思比复习高出一个层次,复习只是把学过的知识在脑海里重现一遍,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而反思在复习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起来,在讲概念、做例题时鼓励学生反思总结,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下面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历简单谈一下自己对反思的教学理解.
[?] 反思错因,改旧之陋习
在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是不求甚解,停留在答案表层,在做错题时只关注答案对错,抄袭一遍正确答案后就得过且过,认为同一样的题不会再出现了,没有必要再细细研究,却没有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可能源于个人的一个坏习惯,也许是粗心大意,也许是审题不清、基础不扎实、分析问题不彻底、眼高手低等原因,学生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坏习惯,那么这些习惯就会伴随着学生的每一道题,甚至每一件事,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不足,弥补要趁早. 当学生做错题时,要加以鼓励,分析自己的错因,回顾自己做题的思路,并帮助学生品味每个步骤的逻辑性,结合基础知识找出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并从解题中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思维漏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了解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使自己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提升解题能力.
[?] 反思方法,寻最佳思路
对于同一道题来说,答案一般只有一个,但是求得答案的方法却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解题的速度也是有所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求答案,求得答案之后把题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从来不对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是不是最优的解题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更简单、更迅速的方法?其实很多例题都是有多种分析思路的,学生不能自主地去研究例题,分析思路,从而失去了一个提升解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的机会. 学生解题大多数都有方法单一、思路狭隘、运算量大、逻辑不清等弊病,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用多种方法去解题,并鼓励学生对比不同的方法,找出每个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以最佳的思路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但是,每个学生适应的最佳方法不是完全一样的,依据各自的思维方式、解题习惯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2:已知函数f(x)=,?x∈[1,+∞),恒有f(x)>0成立,请写出b的取值范围.
解题时要让学生把所有解法都写出来,如下三种解法:
很显然x>0,所以只需要分子大于0即可,即x2+2x+b>0,此处其实就应该注意,解决有两种方法(解法一和解法二):
解法一:令y=x2+2x+b,可知y在[1,+∞)上递增,所以当x=1时,y取最小值3+b,所以只需要3+b>0即可,即b>-3.
解法二:原式可化解为b>-x2-2x恒成立,通过求y=-x2-2x的最大值即可求得b>-3.
解法三:将原式化简为f(x)=x++2,x∈[1,+∞),当b<0时函数为增函数,所以当x=1时f(x)>0成立即可,于是得到b>-3.
以上三种方法中显然解法三要简单一些,但是需要严密的逻辑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分析这几种方法,并让他们找出这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性质,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快速反应,找到最佳解法,提升解题速度.
[?] 反思变式,育创造思维
考试中的题很多都是由书中的例题或课后习题延伸而来的,有的增加解题条件,有的改变原题条件,但是最根本的知识还是不变的. 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课本上的内容,通过不断地变化让学生不断对同一知识点进行练习,让学生对解题思路有深刻的了解,发展创造性思维,养成自己对题目变式的能力,从而掌握对某一类题型的解读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解题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在准备教学时应该对某一知识点仔细研究,查找相关资料,并且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对题目进行改编,并且可以控制所编题目的难度. 可见,这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此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考试题目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题目面前灵活处理,不再茫然,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成功,学生的这种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是学生收获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3:对于集合A和集合B满足A∪B=A,则集合A和B所满足的关系是什么?解:B?A.
本题还可以有多种考查方式,但是其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样的,教师要为学生展示不同的考查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变式一:已知A={3,4},集合B满足A∪B=A,请列出集合B的所有子集. 解:{3,4},{3},{4}, .
变式二:已知集合A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个数有几个?解:2n.
变式三:若{3,4}∪A={3,4,5},那么满足此条件的集合A有几个?解:可知5必在集合A中,那么就等价于考查{3,4}的子集有几个. 答案: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