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华
[摘 要]分数是小学阶段复杂、重要的数学概念,但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教学,却出现了学生无法将分数与小数有效衔接的现象。通过从分数的产生、概念构建、拓宽教学维度等方面去思考和实践,有效解决了分数与小数衔接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分数 认识 小数 概念 思考 发展 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16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有关数的概念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整数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数。对于有关数的概念课,常出现教师越上越抽象、学生越学越枯燥的现象。因此,如何将概念教学准确落实并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成为我们教学设计思考的重点。
一、思考,为了不重复平庸
1.分数,为何产生?
首先,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如“把4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张”,列式为4÷2=2(张);“把2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张”,列式为2÷2=1(张);“把1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张”,列式为1÷2=1 / 2(张)……当除得的商不再是整数时,就产生了分数,它是商的一种形式。如“1 / 10米”是作为量的分数,“每份是它的1 / 10”是作为比率的分数,“1 / 10”是作为数的分数。其次,分数是学生认识小数的一个媒介。教材中给出小数的定义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可见,小数的意义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分数概念的构建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对小数的认识。
2.分数,在学习小数时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中,分数是分两个阶段认识的: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五年级时再学习分数的意义,主要认识单位“1”。其中,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学生认识的分数都是表示数量关系的,无论是新授内容还是练习内容,都未曾出现表示数量的分数。也就是说,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时,从未看见过带单位的分数。因此,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提问“‘0.1米’还可以怎么表示”时,很多学生想不到可以用“1 / 10米”来表示,甚至有学生提出“分数怎么可以带单位”的问题。
二、拓宽,为了学生的再发展
我们实践了两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这两节课的教学重点不一样。课堂一以遵循教材为原则,主要引导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表示一个量与另一个量之间比的关系;课堂二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认识分数是一个数。我们试图在两节课的对比教学中,通过课堂二的补充,拓宽教学维度,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分数。
1.分数是一个数的概念
【课堂一】
师:你能用圆片把自己心目中的1 / 2表示出来吗?
生1:把这圆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圆片的1 / 2。
师(随意把圆片一折):你的意思是这样分成两份吗?
生1:不是,我是对折的,是平均分成2份,涂了其中的1份。
师:仔细观察,通过对折,这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那这一半就是两份中的一份。这2份中的1份,我们就可以用1 / 2来表示。
……
【课堂二】
师(出示下图):这些蛋糕2个人吃,该怎么分呢?
生1:把6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
生2:把5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半。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有5个蛋糕,不能刚好平均分完,还剩下1个,那每人还可以再分到半个。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分东西时,有时候不能分得完整的一个,需要把这一个分开,是吗?
师:就像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该是多少呢?
生:半个。
师:这“半个”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板书 “1 / 2”):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数来表示,见过吗?像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板书“分数”)
师:原来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 / 2个。
师:这1 / 2个蛋糕要比1个蛋糕——
生:小。
……
对比两个课堂的教学,都是从认识1 / 2开始的,课堂一直接让学生表示圆片的1 / 2,注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调要说清楚谁是谁的1 / 2,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而研究表明,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抑制了学生将分数看作一个数的认识倾向,因为学生在应用分数知识时,常常使用先前形成的有关整数的独立单元计数图式来解释分数。而课堂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物开始,在遇到不能分得整数个蛋糕时引入分数。所以说,一开始分数都是表示分物、度量结果的,表示的是数量的多少。但我们又认为,课堂一和课堂二不能说谁对谁错,却可以有先后之分,即先认识表示数量的分数,再认识表示数量关系的分数。
2.分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课堂一】
师:那长方形的1 / 2你能找到吗?你能先折一折,再用斜线画出它的1 / 2吗?(生展示作品,如下图)
师:同学们,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 / 2呢?
生1: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涂色部分正好是其中的1份。
生2:折法不一样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2份,那每份就是它的1 / 2。
师(出示10厘米的线段,如下图):你能表示出它的1 / 2吗?
生3:把10厘米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5厘米。
师:那你能在线段中找到它1 / 2的位置吗?(生上来指一指)
师(小结):看来,分数跟除法也有关系。10厘米的1 / 2就是5厘米,可以用0到5厘米这段线段表示,也可以用5到10厘米的这段线段表示。
……
【课堂二】
师:那1 / 2个蛋糕到底是多少呢?(出示正方形,如下图)用这样的正方形代替蛋糕,你能分吗?
生1:我把正方形纸片对折,分成两半,这“一半”就是它的1 / 2。
师:为什么对折呢?
生1:因为要让两半一样多。
师(小结):看来,只要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 / 2。
师(出示下图):这括号里能用1 / 2表示吗?为什么?同桌交流一下。
生2: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 / 2米。
师:如果不用米作单位,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3:5分米,50厘米。
师:看样子,学了分数,我们可以用比“1”小的数来表示。
课件出示:把1(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 / 2( )。
师:像这样,你还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4:把1千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 / 2千米。
师:长度单位都可以,还能想到别的单位吗?
生5:把1吨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 / 2吨。
生6:把1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 / 2秒。
……
师(小结):看来,不管是什么单位,只要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 / 2。
……
不难发现,上述两个课堂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1 / 2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折法加深学生对分数分子和分母的认识等,只是课堂二更注重将分数带上单位,让它体现一个量的存在。另外,两个课堂都出现了用分数表示长度的问题,这样设计符合分数产生的意义,当度量结果不是整数时,除了改变计量单位,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教学,为后续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做了一定的铺垫。
三、再思考,彰显教学的价值
按照课堂二进行教学后,对于“把2平方米的纸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它的( ),每份的面积是( )平方米”这样的问题,学生的错误率仍然存在。我们不禁思考:从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学生要到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并且到那时才会系统地了解分数的意义,这相隔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以至影响学生对分数整体知识的建构?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对“把1根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这根绳子的( ),每段绳子长( )米”这类题仍然混淆不清,这也说明学生对于分数的两个含义始终分辨不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增加“分数表示数量”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分数时适当整合教材,用最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应从分数的产生、概念构建、拓宽教学维度等方面去思考和实践,使学生明白小数和分数的区别、联系,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