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架一座语文学习的桥

2016-11-14 13:31佘树丽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9期
关键词:义项教者自然段

佘树丽

一、巧用信息技术,架一座直观感受的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教学本课时,针对大部分孩子没有去过西湖,或去过西湖但对众多景观没有清晰认知,而文中语言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笔者两处巧妙借用信息技术,弥补学生在学习写景类文章时,缺乏现场感的不足。一是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登录互联网优酷视频,观看《西湖风光》。二是在学生读到“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时,适时播放色彩明丽的图片再配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优美语言,将音乐、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以此来进行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引经据典,架一座连接课堂内外的桥

西湖自古以来,就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她背后的文化底蕴、文化基因是异常丰厚而博大的。因而,教者试图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多处引经据典,努力为学生架一座连接课堂内外的桥。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背诵的《江南好》这首词吗?一起背一背。接着教师吟诵《忆江南》: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群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样做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再如文中“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一句,采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了山的色彩丰富之美,为让学生有更深刻、更直观的体会,教者播放作家宗璞《西湖的绿》中的片段录音: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的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至此,学生便在舒缓的朗读声中,又有了一次与这醉人的绿之间的精神邂逅。

而在学生通过朗读展现西湖令人心醉的山清水秀后,用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作小结,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一次升华。

三、授生以渔,架一座学习方法的桥

课标要求三年级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教者在处理全文首句“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时,就具体指导学生使用“工具”。

师:“素”是一个生字,你能组个词吗?

学生组词,教师相机说说“素”字的意思。

师:素,在这句话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字典来理解。出示:

素:①本色;白色:~衣。②颜色单纯,不艳丽:~净。③本来的:~质。④平素,向来:~不相识。⑤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因~。⑥蔬菜、瓜果类的食品(与“荤”相对):~食。⑦古代称洁白的丝绢:尺~。

师:一眼看上去,就能排除的有哪些义项?

学生排除明显不恰切的义项。

师:还有几个义项,我们无法确定是哪一个,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出示:杭州( )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师:把可能的义项一个一个放进这句话里去试一试,哪一个义项最恰当?

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环节,却蕴含着教者的匠心,把学会使用工具书、比较排除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种语文学习的方法,悄无声息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架设了一座学习方法的桥。

四、涵泳玩味,架一座语言积累的桥

新课标指出: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让学生多读多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西湖》一文,语言的最大特色是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设计时教者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将多种方式的读贯穿课堂的始终,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并且要求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形成对西湖的初步印象。

其次,默读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览西湖,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2.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短语,并想一想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景物?

再次,抓关键词,品读课文,体会景物的特点。

学习任务: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西湖景色的美。1.反复读一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最能反映山峦、湖面美丽的关键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细品比喻句,体会语言的精当之美。

本课紧扣第一课时的特点,放缓教学的步伐,让孩子们在语言的世界里反复涵泳玩味。此时,学生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语言文字之间,生命的个体在深深地觉醒着,生命的脉搏悄然跳动,进入一种自由对话、唤醒意会、精神契合、实现自我的语文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义项教者自然段
美丽的秋天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