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付兴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66-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些例子;张志公说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教室这一“小课堂”引入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小课堂”犹如游泳池,水浅安全,可训练出的本事有限;“大课堂”犹如汪洋大海,虽有危险,却能训练出弄潮好手。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好的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多问题。
一、无读书氛围
由于受本身的地理条件、物质条件,及其他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农村的家长,因为知识水平不高,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的课外书“应该”是作文书、教材辅导书、配套习题册,其它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考出高分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在看到孩子在课余时间看“闲书”时,他们就会反对,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帮忙干农活。再则大多字数的农村家庭经济并不是很充裕,没有太多的钱用来买课外书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书源匮乏,当然就影响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而学习语文,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学生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导致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无读书兴趣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随处课件的游戏室、网吧。学生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电视、电影、手机,更直观,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于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电影,玩手机上。电视的直观性和电子游戏以及手机的灵活性对学生充满了诱惑,自制力差的他们面对这些常常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学生沉迷于游戏,更多的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手机上。作家徐小斌曾十分感慨地说:“这一代孩子基本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更热衷于那些图像式的东西,对文学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并不是为了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图消遣,寻开心”。国外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文弃”,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维贫乏,文学修养贫乏。电视、游戏及手机成了占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最大干扰,学生的读书兴趣也就失掉了。
三、无书籍来源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农村学生读物极少,绝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钱都花在了追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改进上,求洋,求新,求大,而忽略了图书室的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虽身在读书的学校,却没有好的课外书来读。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却藏书数量不多,大多只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图书陈旧过时,很少更新,藏书结构不合理,多是习题集等辅导类图书,真正的“课外书”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配套的报纸杂志,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
四、无读书时间
由于受应试教育特别是中考的影响,在校时学生大多时间是在题海中遨游,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在家里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认为那是闲书,要看只准看作文选之类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的空余时间;各种教学辅导用书占据了学生的书桌;大大小小的考试让学生疲惫不堪,让学生无暇顾及课外书。能坚持每周阅读一次的学生微乎其微,其他学生是基本没读,课外阅读处于荒芜状态。
五、无正确引导
很多教师都只是强调学生要加强阅读,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读中的督促和读后的检查。很多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不看文学名著”时说:“老师没有要求,也看不懂。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发挥,只是提倡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辅导。可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要面对中考、高考,一样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切不可让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而是要花大力气,排除万难,做好指导,攻下课外阅读这一堡垒。看书前没有计划,没有选择,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强,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追求刺激性很强的情节,却无视书中的精华,对书中的优美词句看后如过眼云烟。再者有的学生没有把握好读书时间,为追求情节,课堂上也偷偷地看,致使功课一落千丈,有时课外书还会被教师没收或撕毁。阅读量不足,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又不能积极地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都清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不能让学生的读书成为“放羊式”,不管不问。但在如何指导上还没有总结出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