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媛
陈教授在《阅读教学须下足三道功夫》中提出,要在读出自己上下功夫。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活动。要读出自己,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路人——教师,应该首先自己做到在文本阅读中读出自己。
曾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陌上桑》时,让学生在赏析罗敷的形象后评说一下诗中的使君。学生有理有据地批判了使君的荒淫无耻,该教师也面带笑容地予以了肯定。但是,这位教师又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欣赏罗敷的美貌也无可厚非。很显然,这位教师在备课时,阅读了《语文教师用书》上的《〈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一文,并接受了该文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将这一观点传递给了学生。
由此看来,文中的使君好色是一定的,耕者、锄者、少年虽也驻足观罗敷,但无一人上前搭讪,使君不仅立踟蹰,还遣吏询问,并意欲搭载罗敷。试问在现代社会,一豪车停在美女跟前搭讪,都会被视为登徒浪子,更何况礼教森严的古代社会?再者,从文章的立意来看,《陌上桑》所塑造的是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子形象,代表权贵的使君不无耻,是一个无可厚非的官吏,那罗敷的机智与勇敢岂不是变成了过分自恋?这岂不是背离了作者颂扬罗敷的主旨?只不过,《陌上桑》的主角是罗敷,不是使君,所以至罗敷夸夫诗歌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若把使君的无耻写得淋漓尽致,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了,且劳动人民反抗权贵的愿望在诗歌中也无法实现了。
由这一事例看来,要让学生读出自己,教师首先要对文本,包括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生硬地照搬他人的观点,也不要为了追求百花齐放而对一些观点不加甄别地照单全收。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应重视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懂作者。以此为基础,真正做到读出自己,实现对自身这个阅读主体的尊重,这也是阅读自由精神的一种释放。跳出文本,对作品和作者的意义进行客观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