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华云 胡金凤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中国梦我的梦”的深入人心,文明礼仪教育日益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江苏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少先队员的“八礼四仪”教育。而现在的少先队员大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友好、尊重、体谅、理解等基本的礼仪修养,巩固加强少先队员的文明礼仪教育,让少先队员从小学做谦谦君子,势在必行。
中华经典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传承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学校借助已经打造成功的艺术特色排箫文化,将经典诵读与排箫吹奏紧密结合,在诵读经典中践行“八礼四仪”,让少先队员在悠悠箫声中得以熏陶,在经典诵读中得到陶冶。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植根于经典诵读之上,力求让全体少先队员能在美的鉴赏中潜移默化地自觉践行礼仪规范,使自身修养得到升华,从小做个谦谦君子。
一、和德育相结合,诵读中知“礼”
千古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和行为动力,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精髓是弘扬民族精神,它为推进学校的“八礼四仪”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经典诵读为学校少先队员提供了健康、美好的母语营养,构筑了一个温馨、亲切的语言生长环境。既强健了少先队员语言的骨骼,也丰满了他们精神的血肉。学校以经典诗文为载体,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经典诵读活动,让少先队员在朗朗书声中受到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熏陶,进而形成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礼仪风范。少先队员吟诵着,吹奏着,不需要繁琐的分析,就悄悄地在心里注入了信仰。
二、以经典为依托,诵读中树“礼”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学校将经典诵读活动和礼仪教育相结合,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少先队员以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为人格追求,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恶观,以“敏于事而慎于言”为行为风范,以“见利思义”为价值取向,等等。让少先队员在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更加注重语言和美,举止文明。
1.突出典型,见贤思齐。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苏轼那“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达观,顾炎武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等等,这些都使得少先队员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少先队员自觉向他们看齐,立志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从而使少先队员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
2.营造氛围,孝敬父母。经典诵读的耳濡目染是可喜的,据家长反映: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中,少先队员明白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更有家长说:“以前叫不动孩子,可孩子会吹奏吟诵《弟子规》后,一喊就应。因为孩子天天在家吟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诵读经典后的少先队员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春风,给波澜不惊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吹奏经典,树礼识仪。吹奏排箫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少先队员人人会吹排箫曲目,学校将经典诵读和排箫吹奏相结合,让少先队员用排箫来演奏千古经典,边吹边吟诵经典,以高山流水之音韵给少先队员以熏陶,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树礼识仪。
三、与活动相携手,诵读中明“礼”
经典诗文内涵丰厚,具有丰富知识、明理启智等多种多样的作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少先队员以活动为载体,在诵读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文明素养。
1.开展队会,陶冶情操。引导少先队员精心组织主题为“诵经典美文,塑谦谦君子”的队会,在此过程中少先队员不仅锻炼了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2.即兴表演,深受教育。让少先队员即兴表演课本剧《游子吟》,少先队员自编自演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补衣服的场景,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受到深深的教育。
3.创办小报,启迪思想。指导少先队员创办小报载经典,鼓励他们: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志,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少先队员或引经据典,或融入意境,或仿写诗词,表现出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启迪了思想,也受到了文明礼仪的教育。
4.结合游戏,寓教于乐。把经典诵读内容与跳绳、抖空竹等活动巧妙结合起来,少先队员的诵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们便纷纷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国学经典诗文的吟诵融进传统的“丢手绢”“跳皮筋”“击鼓传花”等种种游戏中,可谓是寓教于乐。
扬子津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创建了一个箫声悠扬、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少先队员刻刻浸润在悠悠箫声的感染中,处处沐浴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在经典诵读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少先队员不但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记忆能力,而且养成了宽容、孝顺、勤奋等好品质,提高了文明素养,有效践行了“八礼四仪”,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
悠悠箫声中,琅琅书声里,少先队员还将继续和经典为友,与文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