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菲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点时最先接触到的东西,对数学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但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它与儿童思维具体性的矛盾,使得概念教学一度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本人对此也抱有极大的兴趣,一直以极高的热情加以关注着,并不遗余力地努力实践着、认真反思着。
首先,我们都说要“重视”概念教学,仔细想想,“重视”概念教学的什么?“重视”到什么程度?是“重视”概念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还是“重视”概念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性?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其实,无论你是登录知网,还是打开百度,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概念教学”的文章层出不穷,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极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至于对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课堂教学策略,优秀教学案例等等,更是不胜枚举。但真正触动我的,还是偶然读到的吴正宪老师的一句话:传授怎样的概念和怎样传授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理解的第一印象。可以说,用“醍醐灌顶,拨云见日”来形容我的感受,并不为过。是啊,概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其次,每一个科学的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概念也不例外。所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所谓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所学概念具有哪些本质属性,以及这一概念包含有哪些对象。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在过分强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是不是也同样关注了概念的产生背景呢?比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在花费大气力让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时候,可曾想过小数的由来和产生?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抓住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原因以及在这些原因中隐藏着数学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相关概念的“整体结构与关系”,这样在具体到“某一”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时,也好方便与其他相互关联的数学概念的辨别与再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记得听过一节《负数的认识》,执教教师通过 “远古放羊”的故事引入,以羊的数量的增减为切入点,让学生发现并参与到建立“负数”这一新概念的创造活动中来,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关于数学概念的掌握,我们习惯于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类型。概念形成,无非是立足生活经验,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从若干特殊事例推出一般概念,如《平均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典型课例;概念同化,更多的需要寻求知识联系,形成逐级同化。其思维方式不同于合情推理,而是演绎法——从一般概念推出其某种特殊情形,例如有文章提到的特级教师郎建胜设计的《小数的意义》一课,联系小数和整数的关系,以独特的概念同化方式教学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不是截然对立的,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以结合着用。另外,我们也能够看到,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主要用到的是“概念形成”,辅之以“概念同化”,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材料的组织,对概念形成的掌握,无疑是影响深远的。
第四,决定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教师。除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设计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就像吴正宪老师指出的那样:尽管我们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大做文章,但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却是学生走进数学大门、认识数学现象的重要基石。概念教学,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概念的由来和产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要解决好“怎样教”的问题,最好还要努力去尝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概念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其中都隐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一切,都是对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要求。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要提及并感谢一本工具书:由吴正宪及其团队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这本书,紧扣2011版新课标,收录并梳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多个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都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界定,并阐释了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以及教学实质,最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真可谓,一册在手,知识全有;一册在手,应急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