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抗逆力:失偶老人的社区工作服务模式
——基于长华社区的个案研究

2016-11-14 09:47陈成文姚晓吴芳
社会工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老年人社区

陈成文 姚晓 吴芳

提升抗逆力:失偶老人的社区工作服务模式
——基于长华社区的个案研究

陈成文 姚晓 吴芳

失偶老人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主导性需求。提升抗逆力是满足失偶老人主导性需求的核心目标。以提升抗逆力为目标的社区工作必须科学运用社区发展、社区计划、社区照顾和社区行动四种老人社会工作模式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失偶老人的社区归属感,满足失偶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扩大失偶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失偶老人的政策援助体系。

失偶老人抗逆力社区工作

陈成文,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330013);姚晓,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81);吴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81)。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得到显著控制,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却不断凸显。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己达到8.87%,我国正逐步迈入严重老龄化的行列”。①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年人口普查资料(下)北京市: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04其中,全国丧偶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6.89%,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还在不断增加,丧偶率的差距明显扩大,其差别从10%以内,提高到了35%以上”(王广州、戈艳霞,2013)。失偶老人是指60岁以上失去配偶的老年人。与非失偶老年人相比,失偶老人常常陷入悲伤、忧郁、孤独等心理困境之中,往往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关心和支持。在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坡街道办事处管辖的长华社区,就有失偶老人187位,如此众多的失偶老人成为了长华社区的一个特殊老人群体。社会工作在失偶老人服务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专业优势。学术界有关失偶老人社区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探索尚是少见。本研究立足抗逆力理论的分析视角,以长沙市岳麓区长华社区的失偶老人社会工作实践为个案,试图对失偶老人的社区工作服务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一、失偶老人的主导性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寿命不断延长,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年群体日渐庞大,他们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类群体。而在这类人群中存在着更为特殊的群体——失偶老人,他们在晚年阶段不仅要面对所有老年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承受着更大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社会却很少将他们的特殊情况与其他老人分隔开来,因此失偶老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显得更加迫切。根据对长华社区187位老人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失偶老人面临的主导性需求主要包括生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三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理健康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老年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后一个阶段,躯体形态、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身体机能的衰退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不可逆转,因此健康问题是所有老年人必须面对的,这直接影响其晚年生活幸福指数。从现实情况分析,如果老年人面对的疾病困扰少,则会有更加乐观的心态,也会有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失偶老人有些在年轻时已经丧偶,过重的生活、经济压力需要他们独自承受,有些甚至是一人抚养多名子女,这对他们身体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繁重的劳动使大多数失偶老人在中年时已经落下病根,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也不断加重,他们的身体状况在老年阶段更加令人堪忧。长华社区失偶老人的生理健康状况如表1所示。

除此之外,老人普遍的健康困扰还有失眠、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四肢无力等。同时,他们还面临残疾、器官性疾病等更严重病症,而这些已经影响到老人的日常生活。

(二)心理健康需求

周孝正指出:“老年社会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保证老年人生理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要为老年人建立精神健康家园,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袁光亮,2008)但从现实状况分析,从中年过渡到老年,这一跨度无疑是巨大的,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等方面,老年人都必须适时地改变以适应新的老年生活,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就容易陷入困境。一方面,退休让他们由挣钱养家变成赋闲在家,多数老年人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家庭的负担,有些甚至沉浸在自责的情绪中导致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失偶老人由于失去配偶,且子女忙于工作缺少对老人的陪伴,老人多数时候处于独居状态,亲人陪伴的缺少使得落寞孤寂的负面情绪充斥着老人的内心。老年期本是一个“心灵脆弱”的特殊时期,老人的安全感在此时变的极度缺乏,生活中存在的风险性因素也急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在不断减弱,他们需要亲人朋友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对于失偶老人来说,缺少必要的陪伴致使他们的苦闷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很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长华社区失偶老人的情绪状况如表2所示。

笔者对长华社区失偶老人调查显示,老人落寞孤寂的原因49%是配偶离世,20%是缺乏活动;而因缺乏交往、身体原因以及经济困难导致寂寞孤寂情绪的较少,分别为13%、12%和6%。由此可见,长华社区失偶老人的情绪状况较为低落,不容乐观。

(三)社会交往需求

失偶老人平日除与家人的互动之外,接触更多的是同一社区的其他老人,与外界的沟通甚少。老人或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除了开展活动之外彼此也会在生活琐事、身体状况、情绪变化等方面有所交流,但这也仅限于街坊邻里之间。部分失偶老人因为害怕触及丧偶的伤疤,甚至不愿意再接触以前共同的社交圈,人际交往的缺失助长了丧偶老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张倩琼,2015)。因为年龄的缘故,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生活内容过于单一、乏味让失偶老人长期沉浸在低落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晚年幸福生活,甚至对失偶老人的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访谈对象对其日常生活情况的表述,笔者对长华社区失偶老人的生活内容进行归类,具体见表3.

根据调查,失偶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做饭、买菜、打扫卫生、散步等。其中有90%以上的老人每天都要看电视,这成为了他们日常消遣的主要生活内容,但这也影响了老人与外界的接触,导致他们长期缺少社会交往。

二、提升抗逆力:满足失偶老人主导性需求的核心目标

(一)失偶老人抗逆力的操作化

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失偶老人既面对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各种健康问题,也承受着失去配偶的痛苦无助。因而对其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提升其抗逆力尤为重要。提升失偶老人的抗逆力即是社会工作者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尊重、接纳及鼓励等技巧,通过开展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失偶老人自身的潜能,提升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心理层面,帮助消除负面情绪,增强主观效能感,提升其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鼓励其加强社会交往,构建外在支持系统,在面对逆境时能弹性应对、主动适应、总结经验,使失偶老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实现“自助”。

抗逆力影响因素主要是危机因子和保护因子这两部分。危机因子就是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和失败等的逆境状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工作者应让失偶老人意识到逃避是不可取的,要帮助失偶老人形成自主应对老年危机的能力,通过增强知识和技能,预防新的问题出现。保护因子主要是指构建外部支持网络,挖掘自身内在优势以及提升自我效能感。将保护因子的功能最大化是有效提升老年人抗逆力的重要方式。因而社会工作者应从失偶老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方面入手,通过赋权增能,满足失偶老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需要,解决个人生活困难,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帮助其拥有幸福充实的晚年生活。失偶老人抗逆力的操作化模型如表4所示。

表4 失偶老人抗逆力的操作化模型

(二)失偶老人抗逆力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态系统理论架构界定了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的三个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系统;中观系统指的是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如家人、朋友等;宏观系统是指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包括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等(赵雁冰,2013)。

从微观系统的角度分析,进入老年期后人的生理机能不断退化,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慢性疾病增多等问题。死亡成为老年人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在心理方面,老人会变得更加敏感、胆小、缺乏安全感。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老人开始养成“依赖”子女的习惯,更倾向于让子女为自己做主。老人还会形成年老无用的错误思想,认为年轻的一代比自己更有能力。同时,因为退休等原因,新的生活导致老人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曾经是“顶梁柱”的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不能再对家庭有所贡献。从中观系统的角度分析,老人要面对配偶的离世、家庭关系的变化等问题。陪伴几十年的配偶突然离开,这在心理上对老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同时老人在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等方面也要做出调整,随之而形成的新家庭关系也会不断出现问题需要成员解决、适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对老人形成了一系列的刻板印象,包括:“老年无用论”、赡养老人是家庭的负担等,这让本就敏感的老人更加失落,甚至连他们自己也相信自己已经丧失了创造价值的能力,开始逃避问题,倾向于依靠他人。

可见,抗逆力由危机因子和保护因子共同构成,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综合作用影响了失偶老人抗逆力的提升。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全面介入失偶老人的生态系统,预防并不断减少失偶老人生活中危机因子的存在,提升失偶老人应对丧偶、疾病、家庭矛盾、贫困、孤独等危机事件的能力。同时积极强化其保护因子,完善失偶老人的外部支持网络,增强失偶老人的自身内在优势和自我效能感,以解决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满足失偶老人的实际需求。所以说,提升抗逆力是满足失偶老人主导性需求的核心目标。

三、以提升抗逆力为目标的失偶老人社区工作服务模式

相比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服务模式更加强调动员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同时也注重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提倡让服务对象得到更全面、系统的服务。从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基本模式主要有社区发展模式、社区策划模式、社区照顾模式和社区行动模式四种。在失偶老人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只有科学运用以上四种模式的理论与方法,才能达到提升其抗逆力的目标。

(一)科学运用社区发展模式,积极提升失偶老人的社区归属感

所谓社区发展模式是指发动社区内各种组织和社区居民,通过广泛参与的过程,界定社区居民的需求,采取集体行动解决居民的问题,并达到社区内各年龄群体成员的自助与互助,以增加社区归属感的目标(仝利民,2006)。在社区发展模式中,包含了过程目标和任务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过程目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社会工作者要在协助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社区居民的成长,特别是对于失偶老人来说,他们需要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等,体会到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信心,在社区活动中增强社区归属感。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的是使能者的角色。同时,为了达到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还要运用非指导性的方法,帮助失偶老人树立“主人翁”意识,表达其自身对于社区问题的意见与建议,鼓励老人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增强邻里团结,积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人际关系。针对长华社区失偶老人长期处于低落消极情绪的状况,社会工作者积极协助社区内的失偶老人建立“失偶老人关爱之家”,动员失偶老人走出家门,同时也发动其他社区居民参与到这类组织中关爱失偶老人;通过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内失偶老年人的问题,让受助者感受到社区居民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增强社区成员特别是失偶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除此之外,同类型的互助系统还包括“爱心志愿者团队”“关注你我共同的家园”等。

(二)科学运用社区计划模式,切实满足失偶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社区计划模式的基本假设是社区内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逐一得到解决。而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社会工作者收集和分析社区的有关资料,根据不同问题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的计划与决策,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满足此问题所涉及的居民(尹伟,2013),它强调社会工作者以专家的角色进入到社区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详细地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料,了解社区失偶老人存在的实际问题与需要,最终协助社区领导者作出决定。

长华社区是716矿的家属生活区,社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多数失偶老人的生活休闲活动以看电视、散步等为主,缺少集中活动的场所,生活内容单一导致社区失偶老人精神生活空虚。为此,社区工作人员首先对长华社区的空间设计、经济状况等资料进行收集,通过专业分析为该社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社会工作者认为社区有必要建设相关的体育健身设施、社区公园等,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失偶老人提供户外休闲场所,这不仅能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能满足失偶老人加强社会交往的需求,缓解其孤单落寞的负面情绪,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社区工作者的建议与协助下,社区领导为长华社区争取到了更多的公共体育锻炼器材,同时重建了社区草地,社区环境焕然一新。经过走访调查,失偶老人表示自己出门走动的频率更高了,心情也变得更加舒畅,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三)科学运用社区照顾模式,努力扩大失偶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区照顾就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模式。社区照顾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由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相配合构成,它包括在社区中照顾、由社区照顾和为社区提供照顾这三个方面。这种模式一般是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间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李立文、余冲,2010)。

社会工作者通过鼓励失偶老人与家人、亲友邻里以及志愿者交往互动,满足其情感慰藉,帮助失偶老人排解心理孤独感,增强其沟通表达技巧,构建和强化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社会工作者联合长华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社区文化娱乐、社区教育、卫生保健、法律和再就业等服务,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失偶老人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提升自己学习和参与能力,更好地融入人际交往圈。对于生理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较差的失偶老人,在照顾方面,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志愿服务队为居家老人提供情绪疏导和基础照顾,同时为其提供高密度和高标准的技术服务。社会工作者还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社区照顾方案,充分发掘非正式照顾资源,完善社区内老年照顾服务体系,发挥社会支持网络,辅助家庭照顾。通过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邻里互助,使之制度化,这可以增强失偶老人的社区归属感,解决失偶老人照顾的问题。

(四)科学运用社区行动模式,尽快完善失偶老人的政策援助体系

社区行动模式假设:存在一群处于劣势地位者,是现存的社会制度的牺牲者,需要被组织起来,并根据社会主义或民主主义的理念对社会提出适当的要求,不仅要改变生活状况,而且要改变他们受剥削压迫的制度,寻求权利及资源的再分配,甚至改变基本的政策(徐永祥、孙莹,2004)。

失偶老人是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处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不利地位,他们应该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保障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社会工作者应唤起失偶老人的维权意识,鼓励失偶老人争取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改变由社会歧视引起的制度上的不平等,保障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权力关系,寻求社会政策的支持。在社会行动中,不可避免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老年人在生理层面由于机体的衰退产生无能为力,以及在心理层面保守、对社会行动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比较低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尊重老人的意愿,合理倡导社会行动,为失偶老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比如自我效能感训练、政策分析技巧、组织行动技巧以及链接资源技巧等。

[1]李立文、余冲,2010,《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与养老质量的提高》,《老区建设》第12期。

[2]仝利民,2006,《老年社会工作》,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王广州、戈艳霞,2013,《中国老年人口丧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老龄科学研究》第1期。

[4]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尹伟,2013,《社会工作介入失业人员的行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袁光亮,2008,《社区教育与老年社会工作研讨会综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3期。

[7]张倩琼,2015,《个案工作在丧偶老人生活适应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8]赵雁冰,201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本土NGO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为例》,南京大学硕士论文。

编辑/陈建平

C916

A

1672-4828(2016)04-0087-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6.04.009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