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动机与介入路径:社会工作如何精准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016-11-14 09:47李耀锋张余慧
社会工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动机责任企业

李耀锋 张余慧

三重动机与介入路径:社会工作如何精准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李耀锋 张余慧

社会工作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上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关注,但对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仍非常欠缺。企业履责的三重动机理论为社会工作精准促动企业履责提供了理论指导,社会工作可针对企业履责的工具性、关系性与道德性动机发挥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更为精准促动企业履责,主要实现路径包括:需求引导、利益激发、关系协调、团体约束、理念教育、文化倡导。探究社会工作精准促动企业履责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服务于改善民生及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专业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工具性动机关系性动机道德性动机社会工作

李耀锋,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社会工作师,硕士生导师(吉安343009);张余慧,井冈山大学科研处职员,社会工作硕士,助理社会工作师(吉安34300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监管与媒体舆论不断加强,我国企业仍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动力不足甚至逃避履责等问题,陷入被动履责的困境,导致许多制度和政策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外在越加力、企业越无力”的局面,使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与虚假宣传等现实问题悬而难决。最近发生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百度事件”更是引发人们对新时期网络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深刻反思。因此,如何创新机制和路径,精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破解我国企业被动履责困境的关键。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实践场域。

2013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试点的通知》,明确把“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列入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中,并在当年遴选民政部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政府助推下逐渐介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有企业已专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了企业内社会工作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责任人(高钟,2009)。因此,创新以社会工作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成为亟需深入探究的学术与实务领域。

就学术脉络来看,美国学者Bowen(1953)撰写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随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研究旨趣越来越多投向如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取得了许多创造性成果。国内外研究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关注点。国外基于企业管理的研究从政府立法(Aaronson&Reeves,2002)、国际化(Hooker&Madsen,2004)、公司治理(Aguilera,2005)、制度约束(Campbell,2007;Shih-Chi Chiu&Sharfman,2011)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促进企业履责;社会治理领域的代表性研究倡导通过改变利益结构和酬赏环境引导企业法人承担社会责任(Coleman,1990)。

国内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渐增趋势,基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关注于发挥员工作用(刘秋玲等,2013)、制度建设(沈奇泰松等,2012)、政策引导(张亚楠,2011)、公司治理(杨自业,2009)以及促进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协同(贾生华、郑海东,2007)等;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关注社会工作的介入(刘静林,2007;何辉,2013;周沛、高钟,2015)、在社会建设中引入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刘敏,2012)等。

总体来看,既有研究偏重于外在环境因素,对企业履责的内在动机研究不足;尽管有研究已关注到社会工作的介入,但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实现路径还少有研究。因此,要使社会工作的介入真正有实效,就必须深入企业履责的内在动机层面探寻针对性的介入路径,使社会工作发挥更精准的促动作用。

二、企业履责的三重动机理论及其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启示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在整个社会治理框架内,两者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刘静林(2007)认为,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本质决定了它可以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认为社会工作可帮助企业协调与员工、消费者的关系,使企业通过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树立良好形象;何辉(2013)认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服务内容等方面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有很多共同点,并认为社区层面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有可能塑造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该制度环境将会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周沛、高钟(2015)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四个层面:哲学层面,两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社会层面,两者都追求和谐共生的目标;伦理层面,两者都表现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协调;实践层面,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工作具有目标和执行的关系。总之,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的天然贯通性以及社会追求和谐进步的宏观趋势使社会工作有了介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Aguilera等人(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公司考虑那些超越企业狭隘的经济、技术和法律要求的议题,并作出回应,以在实现社会(和环境)的收益同时获得企业所追求的传统经济收益。此界定强调了企业的环境责任、员工责任、公众健康责任及慈善责任等。Aguilera针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构建了理论模型,认为企业迫于不同行为主体的压力而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每个分析层次上(雇员、组织、国家、跨国)的各种行为主体和利益群体都具有三个最主要的动机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具性(理性自利导向);关系性(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导向);道德性(伦理标准与道德准则导向)。这三种动机及其相互作用引导企业员工与管理者并最终使整个企业产生社会责任行为。这一动机类型的划分及其思想内涵,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精准化干预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内在特质与发展历程。面对不同的环境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诉求与行为倾向势必有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情境下,也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显现出不同特点。因此,笼统盲目鼓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或一般化采取激励措施,而不结合特定的时空条件与经济社会环境考察企业具体的履责动机,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只有结合具体环境条件并深入企业内部,基于企业动机类型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干预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的专业服务活动(王思斌,2006:12),成为我国解决社会问题及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日益独特而强大的影响力。它并非理念或方法的单一体,而是集合了理念、制度、组织、方法与人才等多维度的综合体,具有微观、中观与宏观等多层面及预防、治疗与发展等多维度的功能。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以生态系统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认知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等为指导,以个案、小组和社区等方法开展实践工作,注重个体功能及其所处环境的双重优化,不仅能干预服务对象外在的社会关系及资源支持,也能干预服务对象内在的认知、需求、动机与价值观。上述专业品性使社会工作面对企业这一组织化的服务对象时,可从文化、制度、组织和人员等方面干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通过专业手段精准激发企业不同类型的履责动机,使企业社会责任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的整体框架,促进企业在与周边环境良性互动中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本文基于Aguilera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及其三重动机理论在雇员和组织层面的意涵,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及功能,探索社会工作精准促动企业履责的实现路径,为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提供参照。由于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主要由管理者所主导,为保障理论分析的简明一致,本文没有具体区分企业内员工及管理者两个行动主体的动机类型,而是一般化地探讨企业整体的三种动机,确切说,是偏重管理者角度的。

三、不同动机下社会工作精准促动企业履责的实现路径

(一)基于企业工具性动机的社会工作介入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70)阐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强调了企业的盈利本性,认为“企业唯一且仅有的社会责任是遵守游戏规则,使用其资源,从事那些以提高利润为目的的活动,也即没有欺诈地参与到开放自由的竞争中。”德鲁克与科尔曼等著名学者都把企业的理性自利本性作为企业履责行为的基本前提。因此,企业社会工作首先要尊重企业为市场而生并追求市场利益这一特性,使企业觉得履责有利可图,能获得实在的利润。

11..需求引导。科学探测需求并据此提出对策,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其基本功能已从“问题后果”的补救或治疗转向“人类发展需求”的发展或预防(李晓凤,2008:63)。针对企业这一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不仅要协助解决问题或修补不足,更要发挥其需求测评与引导功能、协助企业更积极地预防风险与创造价值。社会工作需求测评的理念及方法能协助企业更客观分析自身及企业与环境互动中的多方面需求,促使企业跳出自我视角而立体分析问题,意识到在经济与社会环境变动中所面对需求的多主体性与复杂性,看到自我需求满足与相关主体需求满足的一致性与互促性;使企业认识到对社区、员工、顾客和社会的需求回应就是对自己的利润负责,增强企业回应各方需求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科学性。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或具有社会工作素养的企业工作人员是关键主体,而融入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则是重要载体。

22..利益激发。阻碍企业履责的症结是不同利益间的冲突与博弈,特别是很多企业盲目把履行社会责任认为是零和博弈,认为对某些利益相关者尽责就是对自己利益的损害。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观点及助人自助理念反对孤立看问题,认为帮助对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帮助自己,从而可在不同主体互动中找到利益均衡点。社会工作可通过项目介入、人员培训、专业沟通等方式,使企业认知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显性利益与潜在利益、自我利益与他者利益的辩证关系,使企业明白通过履责夯实企业运行的社会基础也是盈利,从而建立整体利益观。社会工作可协助企业尽早预测、发现乃至协助控制和消除可能影响企业稳定的风险,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企业履责。比如:社会工作可让企业认识到员工利益的重要性并为此提供协助,员工援助计划便是一个常用的方法,此方法可在关爱员工过程中提升企业效益,防范由于劳资冲突而带给企业的风险。社会工作的助人与服务本性使其可发挥员工支持者与帮助者的角色,协助企业内部环境优化和整体利益实现(周沛、高钟,2015:92)。

(二)基于企业关系性动机的社会工作介入

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寄希望于企业自愿的“自我约束”是脆弱的,有必要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治理的强制性“社会约束”(林建宗,2011)。企业作为经济与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员,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多层面关系的维护,社会工作在此方面的介入关键是要发挥关系协调与场景优化等专业优势,使企业认识到履责不仅是获得眼下经济收益,更是改善社会关系网并建立坚实行业地位的关键之所在,从而强化其外部“社会约束”。

11..关系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会存在矛盾和冲突,社会工作可沟通协调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周沛、高钟,2015:93)。社会工作重视在关系中处理问题,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社会场景的双重优化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特色。在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履责的实践中,社会工作可充分发挥“关系协调”“场景优化”“整合资源”和“公众沟通”等专业优势,通过信息传递、日常联络、项目合作、人员培训与组织协作等方式,协助企业参与社区建设、保护环境及促进公众健康等;协助企业处理好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民众等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使企业尝到关系协调及场景优化带来的“甜头”,增强企业履责自觉性。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促进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帮助社区失学儿童,支持社区教育事业,促进企业与社区共同发展。

22..团体约束。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特点使其除了可在个体层面进行干预之外,还可在群体乃至更广大层面进行干预工作。从宏观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对社区、环境以及政府的责任,社会工作可以充当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倡导者与推动者的使命,促成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周沛、高钟,2015:94),社会工作的这种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其发挥团体约束的影响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在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获取团体认同和关系支持并建立行业地位的内在诉求,社会工作可与商会、行业协会及环境保护、公众健康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合作,使用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方法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提升履责意识和能力的团体或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场”的功能,使企业意识到团体规范及合法性的约束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要为自己的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保障、合法性及牢固行业地位,就要明确意识到相关社会组织的诉求及团体的约束,从而通过履责行为限制单方面的自我利益冲动,通过对团体及行业的贡献与付出获取资源和发展机会。

(三)基于企业道德性动机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具有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的宏观功能,可促进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的变迁及进行社会政策的倡导或修订、社会制度的建设等。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发挥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营造“平等、共享、友爱、互助、关怀”的关系和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李晓凤,2008:67)。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主体,具有遵守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的外在社会期待与内在价值诉求。因此,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工作之社会文化功能的应有之义,具体看,有如下两条主要实现路径。

11..理念教育。教育功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理念教育,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独特优势。在具体操作上,通过服务对象参与服务,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激发其改变自我与推进环境改变的动机(顾东辉,2006:7)。教育功能不仅适用于个体服务对象,也适用于企业这一组织化的服务对象。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受制于内在的社会责任理念,是可以被教育和启发的。社会工作可联合高校、社会组织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运用教育小组和社区教育等方法,使企业工作人员通过参与和体验接受社会责任的理念教育,补充相关的信息与知识,深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认同与内化,最终使履责理念外化于日常行为。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社区服务、图片展览、知识讲解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社会责任及道德底线教育,发挥其在社区福利及慈善事业等具体履责行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22..文化倡导。社会工作者在宏观层面可协助识别社会问题,具有进行文化倡导以及影响文化变迁的功能,可开发新资源或改变现有社会安排,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企业的道德坚守与社会信誉日益重要,此方面的短板与缺失很容易产生蝴蝶效应,使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这种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对自身的品牌建设与文化软实力日益看重,这为社会工作进行文化倡导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条件。社会工作可通过政策倡导、活动组织与媒体宣传等方式,努力在社区、行业乃至更广大范围促进形成尽责与共赢的健康文化氛围,使企业工作人员意识到:履责是企业应坚守的道德底线,只有履责才能使企业发展获得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声誉。同时,社会工作者可帮助企业分析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增进企业的文化敏锐性,使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文化属性,更自觉地回应社会对企业的道德期待。

图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履责动机的理论全景图

四、总结与讨论

总之,社会工作的专业品性及社会功能使其应当而且可以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创新。但是,社会工作的作用发挥需不断创新机制和路径,使其能更为精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责的内在动机是企业外显社会责任行为的指引和驱动系统,由多重因素所建构,其建构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是企业被动履责乃至逃避履责的关键原因,由此,它也成为破解企业被动履责困境及发挥社会工作促动功能的突破点。工具性、关系性和道德性是企业履责动机的基本维度,它们彼此互动辩驳,其合力决定着企业行动主体的社会责任行为。三者的优先性、组合方式及相互作用会增加或减少施加给企业的履责压力。引入社会工作这一新的视角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在场景中”“助人自助”等理念优势及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员工援助计划等方法优势,通过人员培训、项目介入、信息传递、岗位开发、社区服务等实现方式,可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动机体系的协调统一,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不同动机的整合驱动力,在协助企业发展中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履责与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有所不同。首先,社会工作的介入需协调好与企业内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部门的关系。随着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管理不断走向人性化,企业内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等部门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从而与社会工作的职能有所交叉,这就需要社会工作做好定位,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性与科学性,充分展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创造独到的价值。其次,企业的谋利本性及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使社会工作介入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如:企业管理者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社区、环境、公义、民众健康、慈善等应负的责任,这直接导致他们对社会工作服务态度冷淡,难以认知到社会工作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深层价值,这导致社会工作者较难获得企业管理者的认可与配合,在企业开展服务时困难重重。这些问题与挑战的根本成因是我国整体治理体制还不健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机制不够良好,巨大的市场风险与压力及对未来的生存焦虑使很多企业疲于追逐利润,无暇顾及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表现为法治化与社会化机制尚很薄弱,对企业的影响还较小,企业履责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回报还很有限,而逃避履责的成本还不够大,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履责的被动与无为。当然,这并非说社会工作就无所作为,社会工作仍可创造条件积极发挥其作用。周沛与高钟(2015)认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促进企业履责过程中要恪守专业价值,要与企业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方案设计要兼顾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

总体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我国整体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敏,2012),特别是在我国进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新形势下,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有机融合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全球范围内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中产生的现代专业力量,社会工作具有协调政府、企业、社区与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天然优势,可实质上与深层次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王思斌,2014)。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独特功能,其本质就是要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整体框架中,夯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文化基础,使企业社会责任获得深厚的社会文化动力,也以此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企业履责的三重动机理论探索性地提出社会工作精准促进企业履责的实现路径,希望能起到抛准引玉的效果。

[1]高钟,2009,《经验研究中的概念澄清与理论拓展——“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工作》第5期。

[2]顾东辉,2006,《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何辉,2013,《制度压力和组织同构——企业社会工作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4]贾生华、郑海东,2007,《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视角到协同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

[5]李晓凤,2008,《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6]林建宗,2011,《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治理机制研究》,《经济管理》第11期。

[7]刘静林,2007,《论社会工作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第4期。

[8]刘敏,2012,《在社会建设中引入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9]刘秋玲、熊小明、刘萍,2013,《雇员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10]沈奇泰松、蔡宁、孙文文,2012,《制度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期。

[11]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王思斌,2014,《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治理》,《中国社会报》1月10日。

[13]杨自业,2009,《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

[14]张亚楠,2011,《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周沛、高钟,2015,《企业社会工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6]Aaronson,S.,and Reeves,J.,2002,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 the Global Village: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National Policy Association.

[17]Bowen,H.,1953,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New York:Harper.

[18]Campbell,J.L.,2007,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2(3).

[19]Hooker,J.,and Madsen,P.,2004,Internation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xploring the Issues.Pittsburgh: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ress.

[20]James.S.Coleman,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Milton Friedman,1970,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09-13.

[22]Ruth V.Aguilera,Deborah E.Rupp,Cynthia A.Williams,Jyoti Ganapathi.,2007,Putting the S Back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Multilevel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2(3).

[23]Ruth V.Aguilera,2005,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rector accountability:An institu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6.

[24]Shih-Chi Chiu and Mark Sharfman,2011,Legitimacy.Visibility and the Antecedent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strument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Management37(6).

编辑/陈建平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建构机理与引导机制——基于江西的实证研究”(14SH22)。

C916

A

1672-4828(2016)04-0072-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6.04.007

猜你喜欢
动机责任企业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企业
企业
企业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