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河渠学区南苏小学 赵静兰
将德育进行到底
宁晋县河渠学区南苏小学 赵静兰
“树人先树德”。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
德育工作者常常习惯于抽象式说教、机械式灌输,试图用规则条文引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导致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两张皮。实践证明,说教式德育缺乏实效,只有把德育工作植根于学生生活实践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德育工作寻找恰当的载体,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在生活中践行德育精神。
德育生活化,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从点滴的生活细节入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加强品德教育。在生活情境的选择上要秉持“近、小、亲、实”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践,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
一方面,学校可以针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比如,针对学生在马路上打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向交警叔叔致敬”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交警工作的辛苦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还可以依托重大节日或社会热点组织课外活动,比如清明节扫墓、重阳节去敬老院献爱心等。另一方面,德育工作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家校德育联系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家校联合,加强对学生生活实践的指导和监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传统德育工作仅限于德育课堂上的传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行为规范条文告诉学生。而这些条文往往是顶层设计,概括笼统,即使学生掌握了具体内容,仍然不知道怎样去做。所以,德育工作还要从概括落实到具体,在贴近学生的小事、实事中,呈现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从而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行动指南,以具体的行为指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通过引领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家乡历史名人、革命英雄事迹等,从而更加热爱家乡。至于学生具体要做什么,在生活中怎样做才是热爱家乡,都没有明确说明。所以,德育工作者应该指出热爱家乡的途径,即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热爱家乡。比如,可以告诉学生热爱家乡就是关心家乡的人和事,了解家乡的发展动态,关心家乡建设,自觉爱护家乡的设施,以自己的家乡为荣等。
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存在着内部矛盾斗争,其斗争结果可能是进步,也可能是后退,但总体上会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所以,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
德育过程渐近化,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应由浅而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在讲授“热爱家乡”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家乡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要求学生热爱家乡。应把热爱家乡这个目标具体化、渐进化,分散到具体课时当中。二是德育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积小德成大德”,积累“小德”的量变达到“大德”的质变。
课堂上的学习属于“知”,生活中的实践属于“行”,“知”与“行”的多次巩固才能形成“品德”。不要以为举办几次活动就养成了“品德”,也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德育效果而放弃努力。在实践中坚持,点滴积累,必能养成“品德”。
德育载体生活化,德育途径操作化,德育过程渐进化。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正确引领学生并持之以恒,德育才能真正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