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2016-11-14 02:09刘小平陈飞宇史红丽包烨华楚佳梅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太阳穴频数头痛

刘小平,陈飞宇,史红丽,包烨华,楚佳梅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刘小平1,陈飞宇2,史红丽1,包烨华3,楚佳梅3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3.杭州市中医院,杭州 310007)

目的 总结分析古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33本馆藏古籍,将纳入研究的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对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分型、取穴、用药、赋形剂和剂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51条。病名统计9种,分型施治3类,穴位8个,运用药物50味,赋形剂8种,剂型5种。结论 “头痛”是头痛类疾病最基本的命名;分型施治中充分体现了以辨病为主结合辨证的治疗思路;取穴是以太阳穴为主的局部取穴;选用药物以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及气味俱厚类药物为最多,刺激发泡类药物慎用;赋形剂中以葱涎(汁)为最多;剂型以饼剂最适宜于头痛的穴位贴敷。

头痛;穴位贴敷法;辨证分型;取穴;药物;赋形剂;剂型;古代文献研究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中国头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内地18~65岁人群中,原发性头痛发病率为23.8%,近1/4中国人遭受头痛困扰。药物是目前治疗头痛的主要方法,然而药物治疗存在毒副反应多、禁忌证多等问题[2],此现象在国外更加普遍[3]。因此非药物的绿色疗法受到重视,目前在国外针灸治疗头痛已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4]。穴位贴敷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5],目前在我国穴位贴敷疗法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各种痛症的治疗[6-9]。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头痛在古代文献中亦早有记载。但是尚缺少系统的挖掘、归纳和分析,不能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笔者整理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相关内容,总结其应用规律,意在为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提供临床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方法

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结合。计算机检索以5版《中华医典》[10]中收录的所有古籍为录入资料,手工检索以图书馆藏书为主,以“敷贴”“贴敷”“外敷”“薄贴”“箍围”“贴熁”“围药”“敷药”“箍药”“敷法”“脐疗”“天灸”“自灸”“贴脐”“敷脐”“膏法”“药膏”“硬膏”“膏剂”“软膏”“药物灸”“发泡灸”“敷贴穴”“贴敷穴”“贴穴”“敷穴”“膏穴”“药饼穴”28个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敷贴”等28个相关检索词;②贴敷于穴位上(包括阿是穴);③病名为头痛、头风、头疼、厥头痛、真头痛、脑痛、眉棱骨痛、首风、脑风、大头风、雷头风[11]。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敷贴”等28个相关检索词主题内容;②未贴敷于穴位上(包括阿是穴);③病名不是头痛、头风、头疼、厥头痛、真头痛、脑痛、眉棱骨痛、首风、脑风、大头风、雷头风;④内容完全重复者(保留年代早的文献)。

1.4 检索结果

共计检索出101条文献,经过纳入排除之后,保留51条符合条件的文献。记载于东晋至民国时期的30本古代书籍。分别是东晋《肘后备急方》;宋元《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是斋百一选方》;明代《普济方》《卫生易简方》《奇效良方》《本草易读》《证治准绳·类方》《鲁府禁方》《滇南本草》《种杏仙方》《本草纲目》《本草单方》《医学正传》;清代《理瀹骈文》《彤园医书》《罗氏会约医镜》《良朋汇集经验神方》《杂病源流犀烛》《潜斋简效方》《验方新编》《外治寿世方》《杂病广要》《急救广生集》《外科心法要诀》《种福堂公选良方》《喻选古方试验》《本草详节》;民国《䱐溪外治方选》。

2 资料处理和数据分析

通过上述标准录入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条文,条文遵照古代文献中的原文录入。然后按照使用病名、分型施治、选取穴位、使用药物、赋形剂、剂型6项进行分类,将相关数据输入Microsoft 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并保存,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统计后的各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1 病名

2.1.1 病名统计

在55条文献中病名为头痛20条,偏正头痛2条,偏头痛6条,头疼7条,偏正头疼2条,头风10条,偏正头风5条,偏头风1条,夹脑风2条。详见表1。

2.1.2 数据分析

“头痛”一名占36.4%,是病名使用中比例最大的。“头痛”一名出自《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等篇[8],亦称“头疼”。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头痛。据谷峰考证[12],“头痛”是头痛类疾病最基本的命名。“偏头痛”则指头痛部位偏于头部一侧,或在左,或在右,又名偏头疼、偏头风、半边头痛、半边头风。“头风”一名占18.2%,是仅次于头痛的,在古代医著中常与头痛相提并论,《证治准绳·头痛》[13]提出:“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王肯堂认为头痛、头风本为一病,头风为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的一类头痛。明代之后,医书中多将头风并入头痛门类,不再单独列为一门。“夹脑风”占3.6%。脑风一词源于《素问·风论》[14],“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是以头部冷痛为主证的。“偏正头痛”占3.6%,“偏正头风”占9.1%。此二者在古代文献中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笔者通过分析文献认为,二者多是对于头痛、头风的一种概括的表达,严格来讲不算做一个独立的病名。

2.2 分型施治

2.2.1 分型统计

笔者根据收录文献的情况将所有条文分为辨证论治、按病施治、其他类别3种类型。辨证论治共计17条,其中风邪头痛5条,风寒头痛3条,时气头痛1条,气郁头痛5条,痰厥头痛1条,虚火头痛1条,血虚头痛1条。按病施治共计29条,其中头痛11条(包括偏头痛、偏正头痛),头疼6条(包括偏正头疼),头风10条(包括偏正头风),夹脑风2条。其他类别共计11条,其中太阳头痛5条,年久头痛3条,头痛坏目3条。详见表2、表3。

表1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病名统计

注:总频数为55;频率=频数/总频数

表2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分型施治统计

注:总频数为57;频率=频数/总频数

表3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具体分类统计

注:频率=频数/每一型的总频数

2.2.2 数据分析

3种分型中按病施治占50.9%,是文献中最多的类型。如在《普济方》[15]等10余部医籍中均有摘录的“治头痛,用水调决明子末,贴太阳穴”。《种杏仙方》[16]:“治头疼,不论偏正。用南星、川芎等分,为细末,用连须葱捣成饼,贴太阳穴,手帕勒之。”皆是典型的按病施治。其次是辨证论治占29.8%。如《䱐溪外治方选》[17]:“风寒头痛,麻黄去节,研,同杏仁捣泥,贴太阳。”《太平圣惠方》[18]:“治痰厥头痛方,附子(半两生用)、半夏(半两生用)上药捣细罗为散,每用一钱,以水调如膏,用纸看大小涂药,贴在太阳穴上,药干疼止,立验。”其他类型占19.3%,包括太阳头痛、年久头痛、头痛坏目,这3类非常符合临床实际。《良朋汇集经验神方》[19]:“太阳痛方,生姜三片,桑皮纸包水湿,入灰水煨热,贴太阳两边,贴印堂中一片,以带缠之立愈。又方,用大萝卜皮贴太阳穴,痛即止。”《本草易读》[20]:“年久头痛,川乌、南星末、葱汁合敷太阳穴。”《潜斋简效方》[21]:“痛久欲失明者,川乌(去皮)、细辛、防风、蝎梢等分研细,姜汁调贴患处。若眉目牵引不正,贴太阳穴。”而且头痛坏目与现代医学的疾病有着重要的鉴别意义,例如眼源性疾病、鼻源性疾病[22]、颅内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等均有联系,病情多属于危重病症。临床以青光眼病变报道为多,而且症状与头痛坏目颇为相似。青光眼除了眼部的表现外,头痛也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2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如未能得到及时控制,眼压过高,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视神经不可逆损害,甚至失明[24]。雍医英[25]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2例后提示,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以头痛就诊于内科的老年患者,应考虑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免造成误诊、漏诊。古代的分型施治充分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的诊疗思路。

2.3 穴位选取

2.3.1 穴位统计

太阳穴45个,阿是穴(痛处)6个,顶上5个,囟门(小儿)4个,印堂3个,额上、脑角、风府、额角、囟角各1个。详见表4。

表4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穴位选取统计

注:总频数为68;频率=频数/总频数

2.3.2 数据分析

选用穴位共计10个,全部位于头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林正道[26]研究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贴敷头部腧穴可以治疗全身性的疾病,因此贴敷头部穴位也适宜治疗头部疾患;其次头部毛发多,通透性强,头部穴位下面动静脉及神经丰富,反应敏感,贴敷药物吸收快,治疗范围广。选穴中太阳穴占66.2%,是使用频率最多的穴位。正如《理瀹骈文》[27]所言:“太阳穴则头疼者所必治也”。

2.4 使用中药统计及分析

2.4.1 中药统计

葱白、蓖麻子、乳香各6次,川芎、天南星、朱砂各4次,附子、生姜、麝香、薄荷、枣肉各3次,决明子、乌头、生柚、桂心、葱涎、细辛、南枣、胡椒、土狗、五倍子、食盐、全蝎、大黄、萝卜皮、文蛤末、大戟末、山慈菇、千金子、朱砂、雄黄各2次,露水、墨栀子、芒硝、贝母、防风、蝎梢、辛夷、半夏、地龙、公丁香、荞面、砒霜、麻黄、杏仁、鲜猫爪、斑蝥、凤尾草、白果肉、山豆根、香橼、鸭蛋各1次。

穴位贴敷的用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按照《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的标准,穴位贴敷的用药多选用通经走窜和开窍活络类药物、刺激发泡类药物、气味俱厚类药物[28-30]。

通经走窜和开窍活络类药物包括葱白、乳香、麝香、薄荷、桂心、葱涎、细辛、胡椒、全蝎、蝎梢(尾)、地龙、公丁香、辛夷13种;刺激发泡类包括大戟末、斑蝥、生姜3种;气味俱厚类包括天南星、半夏、砒霜、大黄、蓖麻子、朱砂、乌头、川芎、雄黄9种;其他包括决明子、香橼、防风、生柚、枣肉、土狗、五倍子、食盐、萝卜皮、文蛤末、露水、墨、栀子、芒硝、贝母、荞面、麻黄、杏仁、凤尾草、白果肉、山豆根、鸭蛋22种。

2.4.2 分析

葱白、蓖麻子、乳香为使用频数最多的中药。《奇效良方》[31]等多部医书记载此条目:“治气攻头疼不可忍者,蓖麻子、乳香(各等份)上同捣烂作饼,贴太阳穴上,如痛定急去,顶上解开头发出气,即去药。”《世医得效方》[32]:“治风证头痛至亟,用生柚叶、葱白研汁,调贴头上两太阳穴,立验!”《奇效良方》[31]:“止痛太阳丹,大天南星、川芎(各等份),上为细末,用连须葱白同捣烂作饼,贴于太阳痛处。”古籍中葱白皆生用,取其水分多,味辛刺激,利于穴位的吸收,多用于治疗风邪头痛;蓖麻子、乳香二药在气郁头痛中多配伍应用,这些都是古人的宝贵经验。

选取药物类型以通经走窜和开窍活络类药物、气味俱厚类药物为最多,正如吴师机所言:“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33],贴敷药物的性味、厚薄、归经及药理作用,是贴敷疗效是否确切的重要环节,贴敷疗法的药物选择必须以猛、生、气味俱厚和浓烈芳香走窜的强效药物为主体[6];其次是刺激发泡类药物,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穴位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脏腑经络的作用。但是古医籍中并未明确要求敷贴至发泡的程度,如《种福堂公选良方》[34]记载:“治太阳风寒头痛,及半边头痛,生姜三片,将桑皮纸包好,水湿,入灰中煨热,乘热将印堂、两太阳各贴一片,以带缠之,立愈。”在《外治寿世方》[35]里斑蝥的用法中还特地注明“……又斑蝥(一个去头足翅)隔纸研细为末……”可知古人在运用刺激发泡类药物时也是颇为谨慎的,而且头痛选穴均在头面部,邻近五官,一旦起泡之后容易引发感染,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其他类药物多是辨证选药,如《外治寿世方》[35]:“虚火头痛用南枣切片。贴两太阳穴效。”《本草纲目》[36]:“头风热痛,山豆根末,油调,涂两太阳。”《理瀹骈文》[27]“伤风、头风,川芎茶调散。用川芎、白芷、羌活、防风、荆芥、薄荷、细辛、生甘草,研茶调服。”总之,贴敷疗法药物配制的原则基本上与内治法同,盖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6]。

2.5 使用赋形剂的统计及分析

赋形剂是用来与研成粉状的药物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的。赋形剂的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22]。

2.5.1 赋形剂统计

赋形剂的统计项目中由高到低依次是未明确记载类、葱涎(汁)、酒、醋、油、水、井泥、姜汁。详见表5。

表5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赋形剂

注:总频数为51;频率=频数/总频数

2.5.2 分析

未明确记载类为最多,占35.3%。这部分穴位贴敷的药物多是富含油脂的药物,如蓖麻子、杏仁、决明子等;还有些药物本身富含水分,如生姜、枣肉、白果肉等。《滇南本草》[37]:“白果肉捣烂敷太阳穴,止头风、眼疼。”《喻选古方试验》[38]:“风气头痛,不可忍者,……蓖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筒,插入鼻中,下清涕,即止。”此类药物既可祛疾又起到赋形剂的功效,实在是巧妙。

有明确记载的赋形剂中以葱涎(汁)为最多,占有25.5%。古籍中多次收录的“头风饼子”“川芎茶调散”均是以葱涎为赋形剂。《本草纲目》[36]记载,葱汁辛、温、滑、无毒。具有散瘀血、止衄、止痛,治疗头痛耳聋之功。李时珍曰:“葱汁即葱涕,功同葱白。古方多用葱涎丸药,亦取其通上焦风气也。”现代研究证明葱汁有镇痛、抗炎、止血作用[39]。因此选用葱涎(汁)作为常用的赋形剂[40]主要是用其通上焦风气、止痛之功。其余酒、醋、油、水、姜汁均为穴位贴敷的常用赋形剂。

井泥作为赋形剂在现代文献中鲜有记载。《杂病源流犀烛》[41]:“偏头痛年久,大便燥,目赤眩晕者,此肺乘肝,气郁血壅而然,宜大承气汤大下之,外用大黄、芒硝为末,井泥调贴两太阳穴,乃能愈也。”可见井泥在此处是起清热泻火之功的。《本草便读》[42]中记载:“井底泥,疗阳狂热病,涂汤火疮疡,外治所需,甘寒无毒。(井底泥禀至阴之性,以治诸阳热之病,只有外治之法,而无内服之方。)”虽然现代临床中鲜有以井泥作为赋形剂使用,但是其医学价值值得挖掘。

2.6 使用剂型的统计及分析

2.6.1 剂型统计

剂型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未明确记载、饼剂、膏剂、丸剂、泥剂。详见表6。

表6 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剂型

注:总频数为54;频率=频数/总频数

2.6.2 分析

剂型统计中有明确记载的以饼剂最多。饼剂是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饼剂药性较缓,对皮肤刺激性不强[31]。穴位贴敷治疗头痛以局部取穴为主,头面部皮肤薄弱,不耐受强刺激,神经血管丰富,药物吸收率高。因此是最适合运用饼剂的。膏药制作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药效比较持久,比较适宜于慢性头痛反复发作。泥剂2例,1例是药物中有富含油脂的杏仁,另1例是具有黏腻特性的枣肉。丸剂多选用药性较强的药物作配方,因此在临床上应该针对较急的病症选用。未明确记载的数量最多,因此无从可考证具体为何种剂型,这也是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不足之处。

3 讨论

由以上6项数据分析可知,“头痛”是头痛类疾病最基本的命名,“头风”在古代医书中常与头痛相提并论,但后世亦将头风并入头痛的门类,其余病名或是根据头痛、头风的部位不同而提出,或是别称,或是习惯上的概述;在分型施治中充分体现了辨病为主结合辨证的治疗思路;取穴全部位于头部,是以太阳穴为主的局部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选用药物以通经走窜和开窍活络类药物、气味俱厚类药物为最多,刺激发泡类药物慎用;赋形剂中以葱涎(汁)为最多,取其通上焦风气、止痛的功效;剂型统计分析显示饼剂是最适宜于头痛的穴位贴敷的,其他剂型应根据临床灵活选用。通过此次对于穴位贴敷治疗头痛的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找到了运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头痛的基本规律,古人丰富的临床经验令人叹服,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同时也为今后在临床运用穴位贴敷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许贤豪.头痛(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76,3(6):206-211.

[2] 杨雄庆.针刺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7(5):617-619.

[3] 钱俐俐,范刚启.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研究统计设计述评[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86-89.

[4] 柳美善,李瑞.近5年国外SCI源期刊文献中针灸治疗头痛的研究方法与特点评价[J].中国针灸,2012,32(10):952-956.

[5] 白兴华.慢性难治性疾病穴位贴敷疗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

[6] 张艳宏.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J].甘肃中医, 2007,20(2):1-3.

[7] 沈黎.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支气管炎中的应用[J].今日健康,2014, 13(9):325.

[8] 孙德利,陈华德.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16-18.

[9] 李国柱.穴位中药贴敷拔火罐治疗肩痛症68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7,(2):23-24.

[10] 裘沛然.中华医典[EB/OL].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11]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12] 谷峰.中医“头痛”病名考辨[J].吉林中医药,2012,32(9):959- 960.

[13] 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82.

[14]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84.

[15] 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

[16] 龚迁贤.种杏仙方[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160.

[17] 陆锦燧.䱐溪外治方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167.

[18]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68.

[19] 孙伟.良朋汇集经验神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90.

[20] 汪讱庵.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5.

[21] 王世雄.潜斋简效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03.

[22] 田新良.牵涉性头痛的诊断与处理[J].人民军医,1992,35(9):25- 26.

[23] 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1-302.

[24] 葛坚,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145.

[25] 雍医英.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115-116.

[26] 林正道.明清时期贴敷疗法用穴规律的理论探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7] 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

[28] 孙建.尤菊松.唐艳芬.吴氏发泡膏穴位贴敷对5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9,(5):23-24.

[29] 张新怡,吴莉,刘智艳.天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06-909.

[30] 尤菊松,唐艳芬,苏成程.吴氏发泡膏的临床运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3,(2):3-4.

[31] 董宿.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75.

[32]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8.

[33] 刘保延,彭锦.常见病中医穴位贴敷疗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12.

[34] 华岫云.种福堂公选良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90.

[35] 邹存淦.外治寿世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7.

[36]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87.

[37] 兰茂.滇南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44.

[38] 喻嘉言.喻选古方试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6.

[39] 廖晓燕,陈良俊,阮晓琪,等.葱汁的镇痛抗炎止血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4):475-477,484.

[40] 田从豁,彭冬青.中国贴敷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33.

[41]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1.

[42] 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98.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eadache

LIU Xiao-ping1, CHEN Fei-yu2, SHI Hong-li1, BAO Ye-hua3, CHU Jia-mei3.

1.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rd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Hangzhou 310053,China; 2.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rst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Hangzhou 310053,China; 3 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07,China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regularities in clinical use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eadache. Method Fifth versiondatabase was searched. Thirty-three library-stored ancient books were searched manually.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ncluded for the study was sorted out.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of classification, point selection, used medicine, excipients and dosage forms for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eadache. Result A total of 51 pieces of literature was included.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ine kinds of disease names, three types of classification-based treatment, eight acupoints, fifty kinds of medicines, eight hinds of excipients and five kinds of dosage forms. Conclusion Headache is the most basic nomenclature for pains in the head. Classification-based treatment fully embodies the idea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mainly in combination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oint Taiyang is the main point for local selection of point. The most frequently selected medicines are those of going through meridians, opening the orifices, unblocking collaterals and having thick smells. Blistering medicines are used cautiously. Scallion juice is most frequently used as excipients. Medicinal cakes are dosage forms most suitable for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headache.

Headache; Acupoint applic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Acupoint selection; Medication; Excipient; Dosage form;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1005-0957(2016)10-1262-05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0.1262

2016-02-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项目[SATCM-2015-BZ (341)]

刘小平(1990 - ),男,2014级硕士生,Email:1911594711@qq.com

包烨华(1972 - ),女,主任医师,硕士,Email:13336101400@163.com

楚佳梅(1973 - ),女,主任医师,博士,Email:chujiamei73@163.com

猜你喜欢
太阳穴频数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头痛与口疾
来自未来的信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远离头痛的困扰
太阳穴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敦煌《灸经图》之足太阳穴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