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对策研究

2016-11-12 13:50王斌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合肥长三角

摘要:比较分析了合肥与南京、杭州两个传统长三角副中心的差距与优势,在借鉴相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信息经济、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为未来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合肥 长三角 副中心

2016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以下简称“长三角副中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是与南京、杭州这两个传统副中心相比,合肥仍然有较大差距,与长三角副中心的定位还不相称,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副中心。

一、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存在的差距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南京和杭州整体实力相当,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合肥与两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综合实力差距较大。2015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6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102元,只占到南京、杭州的58%、56%和62%、65%。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到64%、71%;56%、46%和48%、47%。二是质量效益不高问题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合肥服务业比重分别比南京、杭州低16.7和17.6个百分点。从要素产出效率看,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南京、杭州的55%和71%;投资效果系数只相当于南京和杭州的一半左右。三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2015年合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70.4%,仍然比南京、杭州低11和5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合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8%,南京和杭州则高达72%和68.5%。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升。2015年合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南京、杭州的66%和62%。人均期望寿命位分别比南京、杭州低6岁和5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南京、杭州低1和0.2平方米。五是国际化水平偏低。2015年合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南京、杭州的38%、75%和31%、35%。在肥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9家,南京、杭州均超过百家。合肥拥有11个国际友好城市,南京、杭州分别达到17个和29个。

二、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的优势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全国前列

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科大等高等院校60多所、中科院系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820家,在合肥工作两院院士近百人。据2012、2013两年英国《自然》杂志,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先后成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安徽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超过南京、杭州0.2个百分点。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

(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合肥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最新公布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和沿江通道在此交汇,“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和放射形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4E级新桥国际机场将成为区域国际航空港,合肥港将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水陆空”立体综合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三)要素资源保障充分

一是要素资源成本相对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结果显示,2016年2季度合肥综合地价3198元/平方米,只占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60%,南京、杭州的39%、26%。2015年合肥主要工种(岗位)工资指导价位中位数平均数为3650元/月,比南京、杭州低15%左右。二是人力资源素质高。合肥拥有各类科技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均达到60多万人。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2015年全省农民工总量达1858.8万人,占全国的6.7%,居全国前列,且回流趋势明显。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合肥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未来人口和产业的重点集聚区域。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都属于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出现阶段性饱和,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这些将有利于合肥大规模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实现城市规模的快速壮大提升。

三、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创新高地已经成为合肥的一张名片,但与南京、杭州相比,合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础研究能力较强,但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不明显。下一步应该紧紧抓住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真正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打造长三角副中心提供持续动力。一要打造平台。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着力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二要激发活力。推广中关村“6+4”先行先试政策,落实国家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将信息经济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合肥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比重低、质量效益较差的问题开始凸显,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迫切。合肥的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等信息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抢占信息经济制高点,发挥其强大的渗透性,推进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一方面,要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软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经济新兴领域。

(三)将推进城市国际化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理应成为打造长三角副中心的重要任务。合肥与南京、杭州相比国际化水平严重偏低,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合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开发型经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一要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借鉴杭州经验,依托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发展“互联网+跨境贸易+中国制造”模式。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家用电器、汽车等优势企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本地跨国公司。二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争取承办一批国际商务活动、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国家重要外事活动,建立更多国际友好城市,扩大国际朋友圈。三要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广复制自贸区政策,围绕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积极对接港澳和国际通行规则,全面实施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核心的内外资投资管理制度。

(四)将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名片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杭州排名第二,南京排名第十,合肥仅排名第十九位。合肥要打造长三角副中心不仅经济发展要与南京、杭州看齐,人民的幸福感也要赶上。要坚持共享发展,让市民共享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合肥真正成为长三角及中部地区人民最向往的城市之一。一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权限,合肥市区的落户条件也要逐步降低,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居住证制度,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本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三要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国家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应该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设成为长三角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四要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塑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03—24

[2]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3—28

[3]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2015年暨“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2—29

[4]赵登岩.安徽合肥:强力打造中国创新创业之都[N]. 合肥日报,2015-7-29(A03)

(王斌,1984年生,安徽岳西人,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城镇化、投资、金融)

猜你喜欢
合肥长三角
合肥的春节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安徽合肥:长假期间感受科技魅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小小书画廊
2013年12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