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差异、异质性禀赋与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基于省域数据门限回归的研究

2016-11-12 02:46商海岩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禀赋服务业效应

商海岩,田 原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制度差异、异质性禀赋与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基于省域数据门限回归的研究

商海岩,田 原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服务业大多具有不可贸易的特征,服务需求对地理距离弹性较大,因此生产的“市场分割效应”明显。文章基于这个思路,依据新经济地理CRS-PC的理论框架,推理出具有较高需求的区域往往具有很强的就业拉动效应;制度的差异性以及禀赋的异质性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结合泰尔指数分析了服务业区域差异,用Moran指数分析了服务业就业空间的联系;依据2002-2014年的数据,运用门限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了制度因素和禀赋因素对服务业就业的作用,并指出了市场化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服务业就业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制度差异;本地需求;异质性禀赋;Moran指数;门限回归

0 引 言

服务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主要靠服务消费来拉动,由于服务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服务业产品大多属于不可贸易产品,服务业的“就地生产”特征明显,需求对地理距离的弹性较大,生产的“市场分割效应”相比制造业要大得多,其就业也主要受到本地需求的影响。服务业作为拉动就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对中国的就业拉动效应明显,然而现实中,中国的服务业分布并不均衡,其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也不一致;同时由于各地的制度特色、资源禀赋情况不同,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也不相同。

本地需求影响产业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被称为本地市场效应:产品在地区之间进行贸易,会造成一定的运输成本,为了降低这种运输成本,生产者进行投资时会挑选距离最大消费市场较近的位置。生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者面临着固定成本,但是由于规模报酬具有递增性,生产者进行投资时会选择消费能力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最终某一产业的生产者在较大市场规模地区发生集聚。现在随着交通的发展,本地市场效应对于产品的需求拉动已经不太明显。但因为服务业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特色,所以相对产品生产依然较强的本地市场效应。

从服务生产的特征上来看,服务产品不仅对消费需求的依赖性大,而且对人力资本等的依赖性也大。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生产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服务生产的相关知识难以传授,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使得人力资本在服务业的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在现实中,由于制度差异性(如市场化水平差异)等因素,服务业的就业拉动具有区域的差异性:拥有本地市场效应的服务业会逐渐拥有较高的生产率水平,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又往往会吸引更多的要素流入,这符合劳动力就业迁移的一般规律。按照这一逻辑,服务业就业应该是区域本地市场效应、本地的资源禀赋(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禀赋)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服务业就业区域差异入手,逐步分析服务业就业差异在区域中的影响因素,探讨制度等因素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

1 相关文献梳理

1.1新经济地理学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

Clark(1940)认为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就业拉动能力,发展服务业,进行服务业的就业改造是当前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但是,服务业的就业拉动与许多区域性本地市场因素密切相关,并与本地市场的禀赋因素密切联系[1]。对此,新经济地理学从本地市场效应分析了这一理论,Krugman[2]较早指出,如果存在报酬递增与各种贸易成本,那么具有较大的需求的市场将成为出口国。他的推论如下:

其中,μ是本地与外地之间的相对生产产品数量,λ是本地与外地的相对需求,φ被认为是贸易自由度,且φ∈(0,1)。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地市场效应,Head等[3]按照双方对称贸易原理,令λ=1,得出。

Fujita等[4]提出,本地市场效应导致需求较大地区出现劳动力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出现中心-外围模式,就是在就业拉动方面,大国的产业优势更容易推进就业,小国由于劳动成本过高而失去贸易优势。基于这样的思想,Head等[3]按照Fujita等[4]的思路,考察了劳动力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导出在工资弹性趋于无穷大时,也就是劳动供给相对丰裕的情况下,由于:dλ/dθ=M/{1+[1+(M2-1)σ]/η},当η=∞也即劳动工资弹性无穷大时,dλ/dθ=M>1,呈现本地市场效应的特性,本地就业进入累积循环路径。

1.2服务业就业拉动的相关文献

Browning等[5]将服务业进行了分类,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就业的主要动力。Castells等[6]进一步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就业拉动与信息普及性密切相关。张春煜等[7]认为中国的不同种类的服务业就业弹性并不一致,建议不同区域根据自己的禀赋推动相应的服务业。王春枝[8]认为区域服务业就业拉动中传统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更大。程治中[9]分析得出在服务业比重偏低的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明显较慢,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尹志锋等[10]也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差异是区域之间服务业就业拉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张川川[11]基于微观人口调查数据,利用制造业产品的外部需求冲击构建工具变量,系统和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990年至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动为制造业就业带来了显著的引致需求,而制造业就业增长又进一步带动了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增长。李磊等[12]采用中国2008年第2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从性别视角出发,利用关于竞争和性别歧视的模型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李杨等[13]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认为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不能用绝对的“积极”或“消极”来评判,而是要基于模式、不同可贸易度和要素密集度判断。这些文献梳理了服务业就业拉动的本地特色,并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但是缺乏从市场需求方面的理论推导,特别是忽视了区域之间的制度差异性和市场禀赋的作用。

2 服务业就业效应基本框架的构建

服务业就业的基本因素是本地需求拉动,这里首先从需求视角探讨服务业就业问题。假定经济有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分别以m和s表示,模型构建为:

由于对制造业的需求是产品需求,对服务业的需求是服务需求,这里λ表示为服务需求相对产品需求的替代系数,按照Kuhn-Tucker条件,得出服务品对制造品的边际替代率:

可以看出,服务业就业的需求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并且与产品需求的替代系数呈反向关系,也就是一单位服务品能替代的制造品越大,需求的服务品越少,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少。这里只是分析了需求影响就业的基本机制,在现实中,需求对就业的影响还要受到市场化、人力资本等因素影响,后面进行实证分析。

3 区域服务业就业的现实差异及其解释

3.1服务就业区域差异性与就业的截面事实

服务业在全国的分布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有些地方从历史文化传统中就对某种服务业具有地域性需求,并逐渐形成品牌,并逐渐走向全国,这种品牌服务业显然具有地域生产的本地市场效应。但是,服务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又通过制度、禀赋因素等响到区域之间的就业状况,造成服务业就业的区域不均衡。

文献上一般采用超长需求方法来计算本地市场需求,但是行业就业数据难以获得,这里以服务需求作为区域的需求因素,服务需求采用服务消费的数据,服务消费的数据采用统计年鉴的居民现金消费数据,计算思路是将年鉴中在外饮食费用乘以50%,服装加工乘以50%,加上家务服务、信息服务、教育与文化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由于我国的居住服务在统计中没有可靠的数据,这里去除了居住服务。2014年各地的服务消费差异可以用图1来描述。

从图1来看,上海的服务消费是黑龙江的近三倍,北京是临近省份河北省的两倍左右,山东与辽宁、福建那个差不大,各地的服务消费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省域之间的消费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再看各省的第三产业就业情况,以2014年的第三产业就业为例,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的截面数据,将各地区的服务拉动就业的现实数据带入地图(见图2),可以看出,就业在东西部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东部的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与西部的重庆等地,服务需求明显,就业相对较大,西部地区的服务就业人数相对较少,这与当地服务需求相对较弱有一定的关系。

图1 2014各省服务消费差异

图2 2014年就业效应全国地图

3.2运用泰尔指数观察服务业的就业差异

3.2.1泰尔指数的公式

泰尔指数既可以反映总体差异的水平,也可以分解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水平,一般来说,泰尔指数越小,那么区域间的就业水平就显示出更大的非均衡性。

区域差异性可分为区域内差异性与区域间差异性,同样可以用泰尔指数衡量出来,这样将泰尔指数进一步分解成为区域内的差距和区域间的差距。总体差异性用T表示,T=TBR+TWR,其中TBR是区域之间的差异,TWR是区域之内的差异。公式分别为:

3.2.2计算区域内泰尔指数与区域间的泰尔指数

选取2002-2014年的服务业就业数据,计算各自的分值,数据的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先计算东、中、西部各区域的服务业就业泰尔指数表(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地区2002至2014年服务业就业泰尔指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全局来看,东部区域之间的服务业需求带动就业的差距比较大,其次是西部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中部区域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反映出东部与西部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省级之间的水平梯度呈现比较明显,服务业分布极化效应突出;中部各省则实力相近,本地的市场需求效应不明显。从服务业就业差距的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区域就业波动比较大;从差异程度的变动趋势上讲,东部地区的差异波动最大,相对来说中部差异幅度最小,其泰尔指数最大仅为0.006 54,极值差0.023 16,显示出中部区域的省际极化效应不明显。

3.3服务业就业差异的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一般采用Moran指数,这里利用省份相邻的原则建立空间权重矩阵,以2002-2014年的服务业就业数据为基础,对就业效应进行Moran指数分析,数据的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结果如表2。

表2 服务业就业的Moran I指数

可以看出,Moran指数并不理想,服务业就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突出,也就是说,服务业的就业需求更多是由本地需求拉动。理论上,服务业往往需要基础设施进行支持,由于基础设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性,呈现出瓶颈效应,服务业很难在区域之间出现溢出效应。

3.4对服务业区域就业差异的解释

从数据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消费需求与服务业就业有着一定的联系,本地需求是对服务业就业有着基本拉动因素,也就是说,本地需求效应在服务就业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从泰尔指数来看,服务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因素,服务需求对就业差异的带动差异性较大,说明除了需求因素以外,本地的一些相关因素,比如制度、禀赋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Moran指数证明,区域之间就业的溢出效应很小,这说明区域本身的因素对就业影响较大,区外因素拉动的影响较小。

4 对服务业就业差异影响因素的检验

4.1指标的选取

服务业的就业差异主要受到本地市场效应和本地禀赋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充分地验证服务业就业差异的区域影响因素,按照前面的思路,这里构建出相应的指标,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市场需求差异,制度差异以及其他的控制变量。

4.1.1本地市场效应

这里我们用服务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描述市场差异因素,服务消费的数据来自对统计年鉴中居民现金支出中的有关数据计算而得到,具体如下:主要选取统计年鉴中的居民现金消费数据,其中在外就餐和服装加工的数据,各自乘以1/2。另外,对于家庭服务、交通、通讯以及文教娱乐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其中文教娱乐中扣除文教娱乐用品,其他项目加上其他服务构成服务消费指标。因为统计年鉴中的住房统计属于估计数据,参照一般做法,这里没有加上住房服务消费数据。

4.1.2制度差异

制度的差异一般采用市场化指数来测算。由于市场化水平在现实中具有滞后性,这里采用2000-2012年数据,来强调发挥作用的滞后性。市场化指数比较权威的是采用樊纲指数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来反映各地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程度,尽管这一指数也存在脱离市场化发展阶段这一问题,但市场化发展程度与财政收支比重这种负相关关系还是普遍地存在。指数主要采用了各地财政支出占当地GDP的比重作为负相关指标,来近似地反映资源分配方面的市场化进展程度,突出制度差异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影响。

4.1.3禀赋变量

人力资本水平是一项主要的控制变量,从需求角度上来说,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会拉动服务消费,一方面较高的人力资本具有更高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消费,可以刺激服务消费的增长。从供给角度,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生产高质量的服务产品,推动本地服务业的增长。本项指标选取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指标,具体的数据依据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到。

4.1.4其他控制变量

(1)城市面积。城市面积限制了城市规模,一般来说,城市面积越大的地方容纳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相对更大,具有更大的就业发展空间。另外,面积因素也是城市规模的表现,一个城市面积较大的区域,其城市规模也较大,也可以承载更多的要素。这里采用城市面积作为区域发展的空间因素,以说明区域之间差异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

(2)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影响服务就业的重要因素,因为服务业要素里面劳动力占了很大的比重,高劳动力含量注定服务的成本主要是工资成本,工资上升,企业雇佣劳动少,有些服务行业(如电信)会加强服务业的资本替代,大规模生产也为资本替代提供了机会,但是有些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行业缺乏资本代替的条件,从总体上看,服务业对劳动的依赖仍然较严重,工资成本是劳动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工资水平的上升将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但是行业工资水平难以获得,这里运用统计年鉴的总体工资水平,来作为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具体考察工资对就业的影响。

(3)服务业的规模。一般来说,服务业规模较大,引致区域就业的本地市场效应越大。服务消费需求的集中引致了劳动力的迁移,造成更高程度的就业。如长三角地区,从前面数据上看服务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就业的容纳力相对较强;而一些落后的区域如西北地区则相反,由于劳动力的外流,本地服务业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也不快。这里将服务业规模因素纳入,就是考虑服务业的吸引效应。

以上的数据除了市场指数以外均来自统计年鉴,数据范围为2002年至2014年,其中服务业就业水平由于国家统计年鉴中部分数据缺少,在2010年以后参考了地方统计年鉴。

4.2模型回归

本文的逻辑是,服务业就业主要由需求的差异引致,制度差异与禀赋的差异是造成地区之间服务业就业差异的重要因素。门限回归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现实中制度和禀赋差异对市场需求引致就业的扩大和约束效应。门限效应是说当经济的某个参数达到某个值之后,会引起其他经济参数发生转换。Bruce[14]作了很大贡献,现在的模型一般都采用他的算法。为了突出制度变量和禀赋变量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这里做两个门限回归,一个是利用市场化指数为门槛变量,一个是利用禀赋作为门槛变量。

第一阶段的实证分析,分析制度因素:

其中u为门槛值,e表示就业,c表示消费,为了防止内生性问题,我们取了滞后一期,w表示工资水平,mian表示区域面积,service表示第三产业的规模,h表示人力资本,market表示市场化水平。这里设定市场化作为门槛变量,需求作为核心变量,运用STATA12得到两个门槛值7.622 4和8.047 8,具体回归见表3。

表3 制度变量的门限回归

从表3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制度变量水平较低的时候,需求的引致效应不高,只有0.0999。但是当市场化到一定水平时,制度因素开始起作用,相应的需求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提高,系数上升到0.5818。不过制度因素到一定水平时,需求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显著下降,说明制度的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因素,这时应该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就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拉动。从控制变量来看,工资与就业呈反向变化,人力资本的作用不够显著,显示了当前服务业的主流并不依赖于人力资本,服务业整体质量水平不高;城市面积系数显著,说明服务业还主要依赖于对要素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拉动。

第二阶段,分析禀赋因素的作用,构建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的模型:

回归后见表4。

表4 禀赋变量的门限回归

从表4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平均教育年限低于7.7617)时,服务业的就业系数较高,说明服务业在低水平时并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人力资本水平逐渐提高时,服务业就业水平反而降低,甚至出现了负相关,但是增长一定程度后又正相关,这符合人力资本与服务业就业的规律:一开始人力资本具有替代效应,降低了就业水平,但是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力资本的支持会带动服务业质量水平的提高,拉动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在控制变量方面,工资仍然是微弱负相关,市场化水平在考虑人力资本时候微弱负相关,说明考虑人力资本情况下,市场化水平并没有增加高水平劳动力的就业,反而宽容了服务业在低水平状态的适应性,这是差异化生产的结果。服务业规模微弱带动了人力资本的就业水平,城市面积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较大面积的城市服务业扩张的潜力更大。

总体来看,需求与人力资本对就业的拉动非常明显,在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场化的效应并不能提高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只在以低水平的形式存在,当前我国的服务业水平依然依赖于制度放松的因素,这反映出服务业水平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以服务品质拉动需求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城市文化远没有传播开来,进入城市的居民服务需求依然停留于刚性需求层次。另外,服务业就业之间的区域联系性不高,说明我国基础设施的非均衡性导致了服务业在区域之间传播困难,一些东部已经发展起来的高质量的服务业,在中西部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无法落地,使得服务业的需求长期受到压抑。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首先推演了市场需求对服务就业的影响,通过指标分析了区域就业的差异及空间联系,运用门限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市场化等制度差异及异质性的区域禀赋对服务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区域的本地场效应在所有变量对服务就业起着主要的基础作用,作为市场禀赋的人力资本的就业效应尽管微弱但是不可忽视,从长期来看,随着服务业的逐渐升级,在需求拉动服务业的同时,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的人将更具有就业优势。根据本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5.1服务业的发展不能脱离本地的市场需求盲目发展

当前我国存在着服务业发展盲目跟风的情况,特别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由于服务业的人才缺乏,盲目跟风可能导致被动性的人才引进,由于服务业于本地需求不适应,难以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本地就业和发展适合本地需求的服务业。

5.2注意制度差异对就业的影响

制度因素影响了需求发挥的空间,市场化在服务业初级阶段能够通过制度放松的红利带来服务业就业的高速增长;但是在长期,服务业就业的制度放松红利不明显,服务业就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升级带来。因此促进服务业就业带动效应应该具有差异性:对于落后的区域应该进行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带动服务就业;对于发达区域应该提高服务品质,依靠人力资本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拉动就业。

5.3重视服务业的深度发展

服务业需求有广度和深度的两个角度,广度主要是扩展现有服务业的规模,深度则是提升服务业品质的层次,由于历史文化的限制,高端服务业的需求被视为奢侈品需求,从事服务业的人员被社会歧视,影响了我国服务业的深度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更多的人进入城市,特别是许多高校毕业生进入服务行业,这些劳动者具有更高人力资本,会带动服务业整体深度发展。因此,建设人才开发制度,引入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服务业深度发展迫在眉睫,作为主管部门,应当大力宣传,降低交易费用,将服务业的发展从广度发展导向深度发展。

[1]CLARK M A.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cmillan&Co,Ltd,London,1940:127-133.

[2]KRUGMAN P R.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 950-959.

[3]HEAD K,MAYER T.The Empir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Trade[J].Henderson V,Thisse J F.(Eds.),2004,4(6):162-171.

[4]FUJIA M,KRUGMAN P,VEANABLE J A.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 1999:172-178.

[5]BROWNING H L,SINGLEMANN J.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 Labor Force: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y and Occupation[J]. Politic and Society,1978,8(3):481-509.

[6]CASTELLS M,AOYAMA Y.Paths towards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Employment Structure Countries in G-7Countries,1920-1990[J].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994,133(5):203-212.

[7]张春煜,喻桂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J].财贸研究,2004(2):1-6.

[8]王春枝.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益分析[J].战略与发展,2010(10):35-37.

[9]程治中.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天津:南开大学,2002:38-41.

[10]尹志锋,李辉文.产业就业弹性及区域对比——基于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2-29.

[11]张川川.地区就业乘数: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5(6):70-87.

[12]李磊,王小洁,蒋殿春.外资进入对中国服务业性别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5(10):169-192.

[13]李杨,张鹏举,黄宁.中国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6):80-90.

[14]HANSEN B E.Testing for Structural Change in Conditional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97(1)93-115.

(责任编辑 时明芝)

System Difference,Idiosyncratic Endowment and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Effect——Based on Provincial Data Threshold Regression Study

SHANG Haiyan,TIAN Yuan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Since service industry is mainly featured by non-trade and its service demand is flexible in geographical distance,its production has an obvious"market segmentation effe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CRS-PC,this paper reasons out that the regions with higher demand tend to have a strong employment-pulling effect,and that system difference and endowment heterogeneity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employment.Meanwhile,this paper analyze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ervice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il index,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spaces via Moran index,analyzes the effects of system factors and endowment factors on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via threshold regression method based on 2002-2014 data,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short-term effects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marketiz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system difference;local demand;idiosyncratic endowment;Moran index;threshold regression

F062.9

A

2095-929X(2016)06-0018-08

2016-05-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文化变迁、分化与整合视域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13BJL063)。

商海岩,男,山东平邑人,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业经济,Email: shanghaiyan2003@163.com;田原,女,山东聊城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禀赋服务业效应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