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6-11-12 02:46解柠羽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区位太平洋经济带

解柠羽,张 扬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解柠羽,张 扬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是继美国大西洋沿岸经济带之后发展起来的沿岸经济体,其崛起受到了世人瞩目。文章鉴于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对国际国内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成因、历程、产业布局特点、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出发展开分析,得出: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是在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双重机制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区位市场禀赋与区位要素的作用机制是兼有购买者驱动与消费者驱动内涵的混合型驱动,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应以全球价值链、国家价值链的具体发展阶段为基础进行区域性开发,努力打造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素结构,构建科学的区域开发基础。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模式;影响因素;启示

0 引 言

近年来,不论全球经济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重心始终偏重于沿海。从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方向看,国际沿海经济区域的次第崛起已经历了大概五轮次,从欧洲沿海经济带到美国大西洋沿岸经济带、日本太平洋经济带、亚洲四小龙沿海城邦经济体、亚洲四小虎沿海经济体,其发展走势与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如图1所示。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历程与产业发展布局和特点,探求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成功经验,进而寻求其借鉴意义。

1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成因与发展历程分析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区位优势明显,东濒太平洋,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与中国、朝鲜相望。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宜居、温和的特性使其成为人口聚集区,以占日本24%的面积拥有全国60%的工厂数及人口数量,劳动力丰富,工业分布密集。周围交通干线以东京为中心连接日本东北到西南的整体干线,四通八达。完成工业革命后,日本从1890-1940年逐渐由农业向工业国过度,19世纪末开始施行开港与开国的开放性政策,进而开启了自由贸易体制。日本水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30 000多公里,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拥有1 000多个大小海港,多为不冻港,日本的工业布局为典型的临海型工业布局。首都圈、中部圈与近畿圈围绕太平洋带状工业带共同形成了太平洋沿岸巨型经济带。

图1 国际沿海经济区发展走势与比较优势图示

从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历程看,在发展初期以其沿海区位优势主要从事出口导向型加工装配业,其发展主要是以承接欧美产业为发端,在生产性崛起阶段遵循了“技术移植-消化-吸收”的三段式模式,最初以缫丝和棉纺织业为代表的纺织业是主要对外经济增长点,战后则经历了复兴与“特需景气”局面,开始发展布局在太平洋沿岸的重化工业。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汽车、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产业替代重化工业日益成为支柱产业。随后日本抓住西方工业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及时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并又及时地成功转型升级,进入非生产性崛起阶段。生产性崛起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非生产性崛起则是走向综合性崛起的瓶颈环节。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利用比较优势,产品开始向高性能、高附加值、“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产业类型也逐渐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1]。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经过多年发展,原有工业地带近乎处于饱和状态。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以及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地价较低、劳动力较充足的地区建厂。因此,在太平洋沿岸经济带为主的基础上,工业布局开始向其他地方分散,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2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产业布局与发展特点分析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是日本的重要工业带,其工业生产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0%之多。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目前已形成“三湾一海”(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和濑户内海)的稳定工业区布局。

东京湾以京滨工业地带为代表,是全国首要工业地带以及高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基地的集中区域,重化工业发展较好,尤以机械工业地位突出,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工业中心。产业布局上有明显的工业地域集聚优势:川崎鹤见地区为钢铁、石油化学、造船产业集群;江东地区主要发展轻工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密集区;东京南部与川崎、横滨内陆为汽车、精密机械、电机集中区;东京中部以印刷出版业发展著称;京叶工业地带为后起工业区,企业规模大、设备新,主要是石化与钢铁工业的集聚区。

大阪湾的发展以阪神工业带为代表,是近畿地区的经济核心,也是日本纺织工业的发源地。阪神工业带主要发展纺织、服装和酿酒等传统工业部门,此外也是钢铁、机械、家用电器电机以及化学和金属加工的主要区域。现已发展起泉北新临海工业带,主要发展造船、炼油行业。

伊势湾的发展以名古屋工业带为代表,是东海地区的经济核心,该区域轻重工业综合发展,汽车生产世界闻名,陶瓷与纺织工业发展居全国首位,同时兼顾造纸、木制品与人造纤维工业的发展。

濑户内海地区是日本造船发展最集中的地区,产业布局上以造船、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化纤为主,汽车等机械制造业为辅。

综上,可以看出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发展因自然条件优势临港经济发展优势凸显,临港工业以石化、造船、机械等为代表均已实现规模化发展,修船与海运物流等相关兴产业发展迅猛。现今,日本太平洋经济带正逐步走向产业升级,以较为庞大和先进的制造业为坚实基础,通过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转移制造业中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和环节,一方面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产业链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集中精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实现了从工业时代向高科技和服务业时代的转变。而在此过程创建起来的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则为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和非生产性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

3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3.1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发展的特定模式

产业链的运行包括两方面模式:生产者驱动模式和购买者驱动模式,即产业价值链条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生产者和购买者两方面。生产者驱动的产业价值链条主要集中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一些新兴的现代制造业(如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购买者驱动的产业价值链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领域(如纺织、服装、自行车和玩具等)。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发展模式是购买者驱动与生产者驱动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以二者并行的模式发展,并受其相互制衡的影响。在购买者驱动的发展模式下(日本古都奈良生产的手工艺品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以该发展模式为主),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大部分价值流向了市场销售和品牌化等流通领域。而工业带内部的跨国公司则一方面利用要素成本差异而有选择地将生产安排在不同的国家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利用其长期以来建立的品牌优势,在各个国家的市场中占据有力的竞争地位,攫取利润。在生产者驱动的发展模式下(汽车、造船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该发展模式为主),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压缩生产链条高端环节的成本为目标,发展全球范围内区域生产要素的统筹。随着目标市场以及区域生产要素禀赋的不断变化,能够出现产业转移的不同空间形态,所以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轨迹和内容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2]。太平洋经济带的购买者驱动与生产者驱动模式的发展轨迹均发轫于欧美,以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与调整为转折点,将有机会发展基于本地消费导向的国家价值链NVC,对接由生产者驱动的GVC,进而向非生产性崛起阶段挺进。

3.2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因素分析

特定区域能否崛起主要通过需求决定机制和供给决定机制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需求方面:区域内及关联市场容量;二是供给方面:区域可获得要素规模与价格。沿海区域的崛起与其优越的开放交通辐射相关,不论市场辐射范围以及要素流入能力均相比内陆有突出优势,可以说,沿海区域“市场与要素的可获得性”是其崛起的关键。如表1所示,区位需求方面,在生产性崛起阶段,主要是外围目标市场规模。非生产性崛起阶段,本区域的市场规模也变得至关重要。目标市场在哪里,决定了崛起区域的产业链源头所在。区位供给方面,在生产性崛起阶段,主要是区域内生产要素存量的价格与规模,以及区域可带动的生产要素流入规模。非生产性崛起阶段,区域内及流入生产要素的质量变得更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结构与特征,决定了崛起区域的产业链地位与落实环节[3]。因此,我们选取区位需求(区位市场容量)与区位供给(区位要素禀赋)两个决定因素来分析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

表1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决定因素

区位市场容量与区位要素禀赋在特定沿海区域可能并不统一,或者在特定时期有所偏离。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就可能促成区域崛起。但如果区位要素禀赋发生重大下滑,区位市场容量未能形成或有所转移,则区域崛起的步伐必然中断。一般而言,以区位要素禀赋促成生产性崛起,依靠区位市场容量进入非生产性崛起,是沿海区域崛起的常规路径。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发展经由生产性崛起、非生产性崛起和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崛起,虽受到20世纪90年代至金融危机的衰退影响,但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日本国内平均水平及其他地方经济圈的发展。如图2所示,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各都市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名义GDP的发展可以分6个时期,以1974-1991年的两个时期为发展速度最快,支撑这一变化过程的主导力量就是区位要素禀赋与区位市场容量。

在生产性崛起阶段即第1期(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国内大量适龄劳动力人口涌入太平洋经济带,该过程主要受区位要素禀赋因素的影响,同时日本辐射亚太的市场规模(尤其对应了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这与世界市场当时的特需有关。自1960年日本开始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通过大规模的交通联结,大幅提高、整合了太平洋经济带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太平洋经济带发展到非生产崛起阶段第2~3期,区位市场容量因素成为主导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主要因素,国内商品价格提高,市场日益细分,劳动力依旧处于不断流入状态且呈现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的特点,太平洋经济带开始进行产业转型,通过产业链外移和金融、营销网络扩张,提升了对亚太新兴市场的开发能力[6]。从图3可以看出,日本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为代表的太平洋经济带流入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即地方圈,对应了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区位禀赋与市场容量因素的包容性发展状态。

图2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各都市圈名义GDP变动情况:1955-2007年

图3 日本生产年龄人口向太平洋经济带流动的变化趋势

4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对日本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对日本这样一个以“进口-加工-出口”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资源稀缺国来说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既带动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世界经济发展。日本太平洋经济带作为日本制造业核心地段,仅机械工业占比就在全国的一半以上。汽车工业产能较高,日本一半以上的汽车企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经济带,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钢铁、电子、石化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电子信息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日本主要贡献地之一。在促进本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带内部人口压力过大,重化工业遗留的污染严重问题等。一方面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投入治理环境及节能环保的资金,优化工业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太平洋经济带崛起对经济的贡献度。

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一方面太平洋经济带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具有借鉴作用,在不断与日本相关产业之间开展资本、技术合作的过程中,先进理念可能对其他国家的企业有一定的示范与指导性作用;但同时与其他国家的国内商品形成竞争,阻碍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子、机械、汽车、造船等领域,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相关产业增速放缓或者畸形发展[7]。

5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对我国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启示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崛起的进程与国际产业的转移轮次高度一致。我国沿海区域重心的转换,则属于这一进程的阶段性映射,并已处于新的阶段性演进的临界点: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球低成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5];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以太平洋经济带为代表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基地并成为第二梯次发展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成为发达国家,韩国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发展至今,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基地,开始融入全球价值链。而我国经济切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以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为先导。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其区位市场禀赋与区位要素是在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双重机制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其作用机制往往是兼有购买者驱动与消费者驱动内涵的混合型驱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至今,也分别表现出生产性崛起的低阶段向高阶阶段过渡,其崛起的机制性因素同时分布在区位市场与区位要素内部,并呈现不同的组合,与日本西太平洋经济带发展相似,该结果是区位要素禀赋作用的结果[8]。珠三角经济圈在经历了低端区位要素与香港区位市场不断结合的出事发展阶段后,现今处于新的发展战略时期,迫切要求区位要素升级(小珠三角范围内的要素质量的提高,环、泛珠三角高端要素的流入等)和区位市场扩升(发展对接香港的非生产性市场能力,提升以广州为代表的兼容于港澳的非生产性市场能力等);长三角在经历了中低端区位要素与亚太区位市场相结合的初始发展阶段以后,也呈现出新的战略走向,一是区位要素扩容(长三角低端生产能力外溢到达低端要素丰富的中部地区,中高端要素加速分流入次级发展区域等),二是区位市场升级(以上海为代表的非生产性崛起以及长三角消费市场升级等);环渤海(京津冀)现今正处于区位要素与区位市场的相互确认与磨合期,主要表现为自有区位市场(京津)对外围区位市场(东北亚-亚太)的嵌入性需求,以及两重区位市场分别对自有区位要素(京津冀)的整合性要求。

日本太平洋经济带在区域开发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从价值链低级阶段的外汇、资源、劳动力等向中级阶段的土地、税收优惠等转换过程;二是进一步向更高阶段的技术、资本、知识转换的过程;三是向构建国家价值链阶段的区域消费能力、区域市场容量与商务规范、知识产权等转换的过程;目前进入第四阶段,即向引领全球价值链阶段的市场成熟度、商业价值输出能力以及财富伦理等方面转换的阶段[9]。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应以全球价值链、国家价值链的具体发展阶段为基础进行区域性开发,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打造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素结构,逐渐构建科学的区域开发基础。

根据麦肯锡中国消费研究显示,在超过我国GDP1%的22个城市群里,以GDP规模为代表的消费量级及其潜力表现最好的是京津冀37城市群,其枢纽城市GDP占比排名最高,上海次之,广州经济圈城市群排名第4。日本太平洋经济带特定沿海区域具有特色的通达性变化格局,决定了太平洋经济带要素流动及市场影响的区位范畴[10]。当前我国沿海市场扩容、区域要素与产业升级的区位走向基本上以地缘关联、路网建设为主要发展脉络,同样构成了区位通达性。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应不断利用现有区位禀赋优势、市场容量优势,从低端向高端不断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1]黄利秀.美国、日本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对江苏省沿海开发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5):144-148.

[2]王凯,周密.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5(1):65-74.

[3]李娜,伍世代.论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集及形成条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4):84-90.

[4]邢源源,刁良俊.美日中沿海经济带发展进程中政府作用比较[J].辽宁经济,2012(11):71-74.

[5]任雪颖,赵慧娥,陈鹏.国外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及其启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世界农业,2012(5):67-69.

[6]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J].求是学刊,2008(2):64-69.

[7]解柠羽,张扬,郭景福.生命周期视角下日本服务业发展的演化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7):46-54.

[8]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89.

[9]周云.社会政策与日本人口的发展[J].人口学刊,2008(5):3-8.

[10]王喜文.日本经济回归之梦的评述[J].现代产业经济,2013(11):79-82.

(责任编辑 时明芝)

Successful Rising Experience of Japan Pacific Economic Belt and Its Implication to China

XIE Ningyu,ZHANG 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116600,China)

Japan Pacific economic belt is a coastal economy following American Atlantic coast economic belt and its rise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Since Japan Pacific economic belt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y,this paper,based on such factors as causes,process,industry layout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mo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makes an analysi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ise of Japan Pacific economic belt results from the dual mechanism of producer-driven influence and buyer-driven influence and that regional market endowment and the regional factor mechanism are a hybrid drive with both buyer-driven and consumer-driven connotations.Thus it is proposed that China coastal economic belt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stages of global value chain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 so as to build an element structure adap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onstruct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Japan Pacific economic belt;mode;influencing factor;implication

F742

A

2095-929X(2016)06-0062-06

2016-05-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经济服务化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生命周期演进规律与产业政策研究”(15YJC790038);辽宁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常态下提升辽宁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研究”(L15AJY005);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辽宁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研究”(2016lslktzijjx-09);辽宁省教育厅项目“FDI对产业集群持续性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W2014342)。

解柠羽,女,吉林白山人,经济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产业经济,Email:coco_xny@163.com;张扬,男,吉林磐石人,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区位太平洋经济带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决胜太平洋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