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智慧养老生态链的构建——基于供需视角的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

2016-11-12 02:46姜琛凯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养老老年人

姜琛凯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新常态下智慧养老生态链的构建——基于供需视角的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

姜琛凯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新常态下养老总需求在不断增长,但传统养老产业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匮乏、成本上升。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利用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需求出发构建智慧养老生态链,利用“互联网+”精准配置资源、跨界融合、开拓商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快速分析、智慧决策、发现新需求,利用物联网的“感知”功能全方位收集蕴含养老需求的大数据,利用机器人和3D打印提供成本低廉的专业化、智能化服务,从需求发出到服务兑现,使智慧化贯穿整个链条,解决传统养老产业供需矛盾和提升养老产业增长方式。

智慧养老;供需矛盾;养老需求层次模型;生态链;供给侧改革

0 研究背景及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199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26亿,超过总人口比例的10%[1],从而跨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老龄化问题加剧。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家庭占比已达到峰值,“4-2-1”问题显现,同时,“未富先老”“空巢老人”问题也成为重要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预示从国家层面要积极解决养老服务产业中的问题,助推养老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研究需求与供给是解决养老产业供需矛盾的前提。老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等方面[2]。城市居家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法律援助、康复治疗、上门看病,服务供给也相对较高,但利用率较低,而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则存在需求较高、供给不足的现象;这使得一方面需求的服务找不到,另一方面供给的服务用不上,传统养老产业的供需矛盾凸显[3]。另外,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会造成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地区不均等和城乡不均等现象[4],发达地区的养老配套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要比欠发达地区丰富得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依赖社区配套服务中心[5],近年来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也存在供给内容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的计划经济特点,没有形成市场机制,服务中心没有担负起准确获取老人需求意愿和提供有效服务的责任。反观机构养老[6],虽然生理服务需求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心理服务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尤其是在老人存在负面情绪时、需要心理咨询时相关服务供给跟不上。老年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而是多元的、发展变化的[7],这与年龄、收入、地区、家庭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变化有关,但是目前没有较好的方法捕捉需求的变化。

智慧养老是依托智慧城市建立的养老服务体系[8],这一体系能够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快速准确地响应服务请求,还能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智慧养老照护系统可以看成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9],利用智能化的传感网络和互联网平台实现养老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匮乏、人工成本上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传统养老产业中的人力资源缺口巨大,产业要想发展,必须找到替代人工服务的新型供给方式。智能化辅助认知和行为辅助设备的发展能够让老人脱离人工服务[10],通过信息中心、智慧家居、智能轮椅、养老服务机器人等使失能老人和病患老人获得超越传统人工的服务供给。

以上研究思路各有不同,但大多只针对某几个特定的需求展开研究,分析较为片面,解决问题的思路仍然停留在需求侧。而对于智慧养老研究方面,技术链条不全面存在断层,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全产业链中的矛盾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养老服务中的供需矛盾,然后对老年人的多种具体需求划分层次,分析各个模式下养老需求层次映射和传统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之后利用创新驱动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分析主流高新技术群的特点和在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升传统养老产业增长方式。

1 养老服务产业中的供需矛盾分析

我国提出的“9064”和“9073”养老模式目标,是指有90%的老人采取居家养老模式,6%或7%的老人采取社区养老模式,4%或3%的老人采取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养老服务的总需求也最大。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也越来越成为老龄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养老服务需求的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社区养老服务以日间照护和社区服务为基础,而机构养老服务则以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地产或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粗略计算,约有10%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依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但我国传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另外,人口老龄化、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工成本上升使得养老服务业中的人力资源极度匮乏,需求中的产品、服务、人力几大要素都无法得到有效供给,供需矛盾较为严重。2016年1月26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总思路。这为解决养老供需矛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路线。养老产业的发展应该紧随政策引导和需求方向,为老年人输送“供给侧改革”的红利。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相关行政与财政政策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尚未培育出开放而有序的市场环境、养老服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等[11]。这些问题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使供需矛盾加剧。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各省也相继出台了此《意见》的落地版本。《意见》指出当前“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目的就是为了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创新创业,共同解决养老产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在当前“去产能,调结构”的经济背景下,养老产业的发展应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吸引各方资金与力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智慧化技术,融合传统产业,提高供给效率,改造商业模式,催生新业态,引导和满足老年人需求,适应需求变化,提升服务体验和服务质量,解决养老服务业中的供需矛盾。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对低层需要的渴望会增加,而对高层需要则会减弱。从客观上讲,衰老和疾病是导致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减弱的根本原因,年龄越大、疾病越严重对于原本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就越发渴望,因而就产生了恢复这些机能和能力的巨大需求。本文综合各种因素建立了“养老需求层次模型”,把老年人需求分成五大类,按照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活技能、医疗护理、生活支持、心理慰藉、养老金融,表1给出了五类需求的具体内容。其中“生活技能”与“医疗护理”被定义为“本能需求”,“生活支持”“心理慰藉”和“养老金融”被定义为“社会需求”。目前,“养老金融”服务尚属萌芽阶段,除社会养老保险和某些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老年商业保险外,其他养老金融服务还都依托传统金融体系;老年房产金融资产服务如:房产置换、倒按揭等,只在少数地区试行;老年资产管理尤其是遗产管理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也没有行业标准和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养老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断层。

表1 养老需求层次模型

1.1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一般居住于自己或子女的房子中,平时主要由家庭成员负责生活和医疗照护,成本较低,购买额外服务的需求也相对较低,由于经常能够得到来自家人的关怀、理解和沟通,老年人心理状态一般较好,被尊重意识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参与照护的角色正在由原先的子女向着配偶或自己转移[12],造成老年夫妇只能依靠彼此相互照顾,独居老人只能依靠自理的局面,老年人需求在逐渐增大,养老供给能力却在逐渐降低,最终趋零。老年人自身在“本能需求”方面无法得到满足。居家养老占比最大,在无法得到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的情况下,供需矛盾日趋恶化。在城市小区中,老人的“隔离”化率在不断提升[13],虽然城市服务体系相对较完善,具备基本的“生活支持”服务,但老人“心理慰藉”需求无法得到高质量服务。在农村地区[2],由于劳动力流出严重导致“空心化”程度加剧,造成了“相对老龄化”“底部老龄化”“失败老龄化”[14]并举的局面。农村在生活服务资源较城市小区存在差距,外加某些“失败老龄化”人口外出务工多年,由于疾病等意外原因才回乡养老。各种因素相加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本能需求”得不到基本保障,“心理慰藉”和“生活支持”服务也同样缺乏。因此,居家养老在有家庭成员全职照护的情况下,总需求是最低的,但随着家庭成员照护功能逐渐减弱,对各类服务的总需求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当老人年事已高或疾病加重,对于“本能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2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依托街道和居委会,部分社区还依托物业或私营企业;在农村,主要依托村委会、民营企业等。从服务时段看,以日间照护为主,针对特殊老人还提供全天候“紧急救援”服务等。社区养老服务具备较强的弹性,服务种类多样化,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直接受地方经济水平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地区差异明显,这导致各地服务标准规范参差不齐。政府和公办部门所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大多带有政策性,主要针对特殊群体和生活困难老人[3],如“三无”“五保”、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等,覆盖面较低。其次,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现象[4],一方面老人的许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服务却供给过度,造成资源浪费。如在城市中,某些社区提供陪同看病、上门护理等服务,但实际利用率非常低[15],老人需求率也不高;但类似聊天解闷这样的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但却供给较少。在农村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老人对文化娱乐需求相对较多,但服务提供却较少,而社区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务热线使用率却极低。在“本能需求”上,虽然社区养老能够填补特殊群体老人的部分需求,但对绝大部分社区老人的“生活技能”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医疗护理”需求只能得到部分满足。

1.3机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机构中私营或民办机构占比最大,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基础设施,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最高,有些能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但机构养老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养老机构档次、水平差异较大,提供的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机构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只提供基本的床位、照护服务,而某些养老机构、养老置业或高端养老社区能够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服务,但价格不菲,普通老年人无法承受。其次,企业开办养老事业的宗旨是产生利润,老人要进入养老机构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花销,这本身就是一种“零和竞争”模式。机构养老的高消费门槛把许多低收入老人排除在外。总的来讲,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相对稳定,需求也相对固定,在“生活技能”“医疗护理”“生活支持”方面大多都能得到保障[16],但在“心理慰藉”方面由于长期不与家人生活,需求较为迫切。

2 智慧化技术构建养老生态链的路径选择

2.1智慧化技术解决养老产业供需矛盾总体思路

根据各种养老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现实情况和需求种类综合分析,要想满足养老需求只靠传统供给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现代智慧化技术和智慧化管理理念。图1给出了利用智慧化技术解决养老产业供需矛盾的总体思路。

图1 养老需求与智慧化服务供给

与传统养老相较,智慧养老三大特点:一是大数据收集存储,二是需求发现与智慧化决策,三是服务从供给端精准投放到需求端。

首先,传统养老产业是粗放型经济,没有精准服务投放策略,各类服务对象不明确,目标群体实际需求被忽略。要想做到“精准”必须能够全面捕获老年人需求,而要捕获需求必须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数据化。这些量化数据靠人力采集很不现实,不但成本太高,也不够全面,利用现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做到量化、连续化、智能化数据采集,为智慧化分析提供源源不断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传统养老产业的供给方式是先有需求模型,再定义目标对象群体,然后输送大量供给,这是一种“从原因到结果”的刚性供给输送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服务供需之间缺乏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没有差异化服务策略,定制化程度不高,种类较为单一,因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只能在需求模型的框架下得到部分的满足。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于新型个性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高[1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因而如何适应未来老年人不断变化的需求就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从现有技术来看,只有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才能够实现。大数据分析的特点是面对海量数据进行搜索和分析,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这打破了传统“从原因到结果”的供给方式。有些养老需求是已经被人们认识的,而有些是潜在的、还没有被发现;有些需求是老年人能够想到和说出的,而有些是想不到也说不出的。要想发现这些需求就必须依赖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多个角度的生活数据出发,找到老人生活与某种需求的相关性,再找到需求与供给的相关性,从而为解决供需矛盾给出“精准”的投放策略。此外,传统养老产业中的服务类产品大多需要人力资源,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决定了人力资源成本在不断提高,这也造成养老服务成本居高不下,让很多“未富先老”的老人望而却步。利用以机器人和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机电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人工服务,这是降低养老服务成本的必然选择。同时机器人全天候、无间断、实时性、网络化的工作方式也提高了老年照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我国,机器人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大多应用于工业、灾害救援、军工等领域,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服务机器人并不多,而目前尚没有应用于老年照护的全能机器人。欧美发达国家在老年照护机器人方面起步较早,具备一定可借鉴之处[10]。3D打印技术在我国也刚刚兴起,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和医疗行业。机器人和3D打印应用于养老产业,不但为解决养老产业人力资源匮乏问题开辟新路,而且还可以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智慧计算技术的结果反馈和决策执行终端,为解决智慧养老“最后1厘米”的问题奠定基础。

养老产业是融合了多个行业的大型经济,也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升养老产业必须要用智慧化技术改造和提升其中的各个行业,并且能够从需求出发使行业跨界融合,分工明确,协同运作,使产业运行效率最大化。因此,要构建智慧养老生态链,让原来松散的行业都连接到一起,让原来看似不相关的行业能够在需求驱动下交叉创新,产业链条间业务细分、接口清晰,从发出需求到服务兑现整个过程无缝对接,实现全产业联动。在有限成本的情况下,让老人得到全时段和全方位的照护,满足老人五大层次的需求。

2.2“互联网+”为“智慧养老”提供商业模式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更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跨界融合、开放协同、连接一切。互联网本身是一种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之后能使传统产业的信息通信能力扩展到了任何角落[8]。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原来由于信息不通而造成的壁垒被互联网打破,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供给,使传统供给迅速到达供应链末端,解决供需不匹配矛盾。而且“互联网+”还会催生新业态,如电商行业的B2B、B2C、C2C、O2O就是典型例子。智慧互连也能让人与人、人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任意连接。当传统养老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不但会提升传统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实现“互联网+养老”,而且还会催生新业态实现“互联网+智慧养老”。

智慧家居是“互联网+”与传统家居的融合,也是居家养老的智慧化供给方案[18],它主要包括视频查看、家人健康监测、家电远程控制、家庭定位等功能,可以部署在现有的城市、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之上,并可节省成本。目前比较成熟的案例包括:IBM公司与我国多地企业合作建立的以智慧社区为依托的智慧家居养老系统,以及北京昌平汇晨养老公寓与NEC公司共同建立的智慧家居养老平台。有了智慧家居,子女能够利用手机视频实时查看老人在家的状况。健康检测能够让子女或社区人员甚至医院随时监测到老人的健康指标,万一出现突发疾病会及时发送警报,最大限度赢得施救时间。家电远程控制让老人或远在异地的子女对家中家电、联网设备进行控制,老人如果忘记关炉火、烤箱或水管,可以发出警报,让子女远程关闭。新闻中曾有过老人独自在家每天按几百次马桶冲水和每天拨打上百次“110”报警电话的案例,如果有家电远程控制,这些情况都可以避免。家庭定位使出行老人如果忘记回家路线可以通过导航返回。另外,居家老人可以随时与子女、社区、亲朋、医生进行通话或视频,得到医疗指导和心理安慰,也可以利用阅读笔或实时翻译工具等浏览任何媒体的任何资讯。还可以进行远程互动,与子女、朋友同看球赛并实时视频交流,或在家中与社区或异地的朋友进行老年竞赛等。有了智慧家居,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之间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社区老人可能分布在不同地方,可以让某个单位或团体组成虚拟社区,统一服务管辖内的老人。

O2O[19]是线下顾客通过线上定购、交易、定位的方式购买服务或商品,然后实体商家负责服务上门或商品配送的电子商务模式。传统社区所提供的生活服务,都可以通过O2O完成,还能实现周边服务推荐、快速配送和服务订制。“互联网+医疗”是当下比较热的概念,《人民日报》曾进行过系列报道。居家和社区老人可通过网上进行预约、挂号、交费、咨询、查看检测报告等,并可根据老人输入的病症、感受与智能检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推荐老人应该去哪个医院的哪个科室找哪位医生就诊,提高服务效率,缩短就诊时间。机构老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远方专家进行异地会诊或预约医生出诊,使本地看不了的病能够网上就医,弥补本地医疗资源的不足。机构老人的食谱可以根据天气、环境、老人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推荐,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健康大数据为失能、瘫痪老人规划营养计划。

用“互联网+智慧养老”主要针对除生活技能层以外的其他各个层次的需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发出的请求都由远方处理并提供决策和信息服务。配合其他技术可以对不同养老模式、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的老人进行统一监护、统一服务,大大节约了成本,在商业模式上为养老产业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2.3大数据为“智慧养老”提供智慧“大脑”

大数据能够成为智慧“大脑”主要依赖于把数据挖掘、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海量数据分析。传统数据分析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先有问题模型再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问题与解的因果关系。大数据分析没有问题模型,而是要找到实体之间、问题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可能是无法预知的,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分析过程。并且所分析的数据必须是海量数据,数据量越大,越有意义。但大数据价值密度较为稀疏,有时还需要快速实时分析,因此必须构建在云计算、虚拟化、并行计算基础之上。

精准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是医学界的发展新方向[20],它是指利用医疗大数据找到与患者个体的分子生物病理学特征相匹配的治疗策略,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治疗方法未必相同,需要对包含患者个体特征在内的医疗大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最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精准医疗对于重大疾病的治愈效率高于传统粗放型治疗手段,还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就癌症而言,精准医疗需要对基因组数据、蛋白组数据、代谢组数据、转录组数据、RNA组数据、脂类数据、免疫组数据和糖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21],找到病患对某些抗癌治疗方法、药物的成效相关性和副作用相关性,然后选择针对个体病患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提高成效,减轻副作用。老年人患重大疾病的概率要高于年轻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使它们对药物的副作用也大于年轻人。因此,精准医疗可为老年人治疗重大疾病提供帮助,成本的降低也意味着治疗“门槛”的降低,这对于收入水平已进入下降通道的老年群体是一大利好。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是智慧养老所需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大数据可以在养老服务的五个层次中为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供给。城市、地理和交通大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出行、智慧旅游服务,生活服务大数据可以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智慧化生活支持[22],网络、社交大数据和新闻、媒体、娱乐大数据可以为老年文化生活、心理健康提供智慧化服务,资讯、经济、金融大数据可以为养老金融提供智慧化管理。在精准投放、个性定制、服务发现和协同管理中都离不了大数据的智慧化计算和决策功能。因此大数据技术是养老服务业的核心。

2.4物联网为“智慧养老”提供“感知”终端

物联网是智慧养老的“感知”终端,基于RFID、传感器和无线传感网的智能化感知设备能够标识、定位、连接任何物体,采集物体本身或周围环境的各种数据,再经互联网交由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分析。基于机械、马达和无线网络的智能化指令执行机电设备可以执行本地或远方发送的指令进行物理运动,使数据收集能力到达以前难以想象的物理位置,如人体的血管、器官。智能健康检测[23]是通过传感设备对老年人身体的重要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感知数据会在本地进行简单处理,如果发现异常就会交由信息管理中心进行综合判定和智慧决策,如果判定危险发生,就会向子女手机、社区和医院终端等发出警报[24]。可穿戴设备能够随时随地检测较为全面的数据,包括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指标[25],机构老人在不影响活动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全天候的检测照护。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融合多元信息、构建三维动态场景的视觉化体验。VR中的技术分支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能够实时计算视觉图像并附加以虚拟图像,实现综合成像。增强现实与物联网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老年人无须眼镜看清书报上的小字,而且在户外还可以提醒老人汽车位置和危险报警。通过大数据和数据可视化技术[26],能够在设备上利用图形影像随时显示老人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并给出出行提示、导航、行进方向,识别街道、地标建筑物、熟人等[27],为老人出行提供辅助。

M2M是Machine/Man to Machine/Man的总称,人机交互系统是M2M的技术分支,主要实现让机器理解自然语言并反馈。老年人行动不便,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对智慧家居的控制[28]。还可以用人工智能语义分析[29]进行语音聊天,帮助老人排忧解闷,达到心理安慰。这为情感陪护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物联网能够“感知”老年人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当变化发生时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当前,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医疗护理层,但存在向生活支持层和心理慰藉层扩展的趋势。未来,物联网所感知的数据量将超越其他途径所获取的数据量总和,成为大数据中占比最大的数据来源。

2.5机器人和3D打印为“智慧养老”提供执行终端

机器人技术尤其是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可以给老年生活和疾病带来很大帮助,表1中的“生活技能”需求是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生活服务机器人可以完成其中绝大部分任务,如:给老人喂饭、抱起老人、搀扶老人、帮助老人排便①据2015年1月27日《中国日报》中文网报道:安徽芜湖欧凯罗博特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三代全自动护理机器人能够帮助老人排便,并用温水洗净。等,这为机构老人,尤其是“医养结合”老人带来了福音。居家老人也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日间照护,因而使得养老机构不再是独居、失能老人的唯一选择,这会给养老模式带来变革。利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机器人,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使用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行业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机器人系统在本地通过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物联网进行智能感知、信息处理和动作执行[30],“互联网+”和大数据又使机器人实现智慧化,如果作为智慧家居、医疗护理的信息中心,机器人可以为老人的各种需求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医疗机器人是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微创手术机器人通过物联网和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几乎全部医学手术[31],减轻病患痛苦,降低成本。远程手术机器人实现医生与手术台分离,医生可以为远方的病人进行手术[32],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老年人大多选择就近就医,而本地医疗资源存在局限性,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远程手术能够把远方的先进医疗资源精准地送入本地需求中,为各种养老模式尤其是机构养老在智慧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机械骨骼、轮椅机器人[10]等为失能老人、老人康复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机器人在养老产业中的应用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节约了成本,为应对高抚养比和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思维。

3D打印技术①2012年《经济学人》杂志评论,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学名“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是一种依据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几何数据,利用如:液体、胶体、粉末、丝、片等离散材料,采用增量聚合、逐层累加的方式制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对传统供应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33],也使传统商业模式发生变革。通过下载几何数据就能够得到需要的产品,省去了供应链中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实现从图纸到商品的一步跨越。很多老年用品、食品都可以通过3D打印直接完成,无须出门购买或上门配送。3D打印的另一特点是个性化,人们可以从材质、颜色、大小等多方面定义自己需要的产品,结合智慧化技术为老年医疗护理、老人饮食等服务开辟了新路。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老年人日常生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打印老年人食品[34],这项技术最早由德国的Biozoon公司发明,可以把流体食物打印成营养丰富、入口即化、形状颜色各异的食品。在我国,苏州工业园已经有企业在研发和生产[35]。有了3D食品打印机,居家老人生活中的做饭环节可以省略,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也可根据需要个性化订制餐食。3D打印与医疗结合可以打印骨骼、肾脏、肝脏、心脏、血管[36]。老年人骨质酥松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摔倒,摔倒老人发生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的概率较高。3D打印能够根据个人特点打印骨骼[37-38],帮助老年人从骨折中快速恢复。由于人体器官存在个体差异性,如果某些器官受损、萎缩、病变需要对其进行医学重建,而3D打印恰恰满足了这种差异化,通过CT扫描获得几何数据,利用特殊材料打印人体某一器官替代原有脏器。结合病人历史医疗检测数据、日常生活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病人病灶形成原因和日常生活恶习、缺点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对几何数据进行修正,就可以制造出能够抵御恶习和缺点的完美器官。3D打印与智慧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老人年寿,满足老年人生活和医疗需求。

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生活技能、医疗护理、生活支持和心理慰藉层,在本地执行智能服务指令,结合“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技术能够执行远方智慧化的服务指令,使养老服务的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智慧养老实现“落地”的必要条件。

3 结论与对策

新常态下,养老总需求在不断增长,但传统养老产业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老龄社会所需生产力要求,供需不匹配加深,加之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匮乏,人工成本上升。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传统养老产业供给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用智慧养老生态链改造养老产业结构,发现新需求,适应新变化,创造新业态,找到新型经济增长点。

第一,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先请求后服务、多行业协同和高度市场化功能,及大数据的快速分析、跨界挖掘、多维交叉和智慧决策能力改造传统养老产业,使资源配置精准化、市场化,商业模式更灵活、更高效。养老经济要想发展必须让需求要素动起来,传统养老产业之所以出现需求停滞,根本原因在于旧的供给没有吸引力,不足以触发需求,因此必须不断捕捉需求,让有竞争力的供给准确地流向需求端,才能使养老经济流动起来。

第二,数据是高新产业的粮食,养老产业要想发展必须依赖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物联网作为“感知”终端可以把老人生活的各方面数据化。原本传统养老产业忽视了的、力所不及的和供给过剩了的需求都隐藏在这些数据中。感知网络覆盖越大、收集越深入、记录时间越久,所带来的数据红利也越大。

第三,在人力资源缺乏、抚养比升高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服务机器人和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机电技术可以用低廉成本换来高效服务。大规模生产的机器人和3D打印机购买和使用成本都远小于人工成本,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连续工作时间又高于人工服务,是解决养老产业人力资源稀缺的必然途径。

智慧养老生态链是从服务需求到数据收集,再到智慧分析与决策,最终得到智慧化供给的完整链条,不但为解决传统养老产业供需矛盾提供了对策,还为改变养老产业增长方式找到了方法。

[1]朱婷.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0(19):192-193.

[2]黄俊辉,李放,赵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的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118-126.

[3]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2):49-59.

[4]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83-88.

[5]王丽敏.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6(5):94-97.

[6]王章安,刘丽萍,滕雪萍,等.南宁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服务需求及供给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0):5918-5920.

[7]贺文慧,田时中,金海音.居家养老的需求特征及养老服务供给对策——基于合肥市的问卷调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86(2):80-84.

[8]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7):12-20.

[9]朱海龙.智慧养老:中国老年照护模式的革新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3):86-73.

[10]LI R,LU B,MCDONALD-MAIER K D.Cognitive Assisted Living Ambient System:A Survey[J].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2015,1(4):229-252.

[11]周云平.山东:破除养老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参与活力——解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J].社会福利,2014(7):26-28.

[12]曲嘉瑶,孙陆军.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变化:2000~2006[J].人口学刊,2011,33(2):40-45.

[13]张硕,陈功.中国城市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5,37(4):66-76.

[14]王志宝,梁爱珍,申艳,等.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四国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 (7):822-830.

[15]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1):98-112.

[16]张文娟,魏蒙.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6):22-34.

[17]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18]左美云,陈洁.“SMART”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J].中国信息界,2014(4):41-43.

[19]孔栋,左美云,孙凯.O2O模式分类体系构建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11):1588-1597.

[20]范美玉,陈敏.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10-11.

[21]杭渤,束永前,刘平,等.肿瘤的精准医疗:概念、技术和展望[J].科技导报,2015,33(15):14-21.

[22]王蔚,邵磊,杨青.基于大数据体系下的城市住宅区养老模式研究[J].住区,2016(1):35-41.

[23]李正明,于勇亮,许伯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生理健康监测系统[J].电子器件,2015,38(5):1037-1041.

[24]周宇,吴婷,张倩,等.物联网环境下居家养老健康信息感知分析和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1):29-31.

[25]孙焱,戴启锐.可穿戴设备与医疗健康产业关系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5(8):25-28.

[26]代双凤,董继阳,薛健.科学计算中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与应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3):275-281.

[27]赵斌.数据可视化在上海图书馆数据展示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5,34(2):23-29.

[28]冯英伟,范晶晶,王庆福.基于M2M的智能家居关键问题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5(2):52-54.

[29]李建功,李士宁,贾雪琴,等.基于M2M语义的智慧健康应用平台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技术,2015(5):40-46.

[30]刘景泰,张森,孙月.面向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的服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J].集成技术,2016,5(3):38-46.

[31]钱文文,郑建,何涛.医用机器人在微创手术领域的发展概况[J].医疗装备,2014(6):1-5.

[32]王树新,刘玉亮,李进华,等.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远程控制平台开发及实验[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5,48(12):1041-1049.

[33]金玉然,戢守峰,李天柱,等.3D打印对物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105-108.

[34]克里斯坦兹.用3D打印老年个性化食品[J].科学大观园,2015(1):8.

[35]SUN J,PENG Z,ZHOU W,et al.A Review on 3D Printing for Customized Food Fabrication[J].Procedia Manufacturing,2015,1: 308-319.

[36]王镓垠,柴磊,刘利彪,等.人体器官3D打印的最新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4(23):119-127.

[37]王燎,戴尅戎.骨科个体化治疗与3D打印技术[J].医用生物力学,2014,29(3):193-199.

[38]MOK S W,NIZAK R,FU S C,et al.From The Printer:Potential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for Orthopaedic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2016,6:42-49.

(责任编辑 高 琼)

Smart Endowment Ecological Chain Construction under New Normal——Based on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JIANG Chenkai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Population aging is a strategic issue for Chin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new normal,pension demand is growing while the demand and supply mismatch in traditional pension industry,thus raising the human resources cost in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To solve such contradictions an innovation-driven reform in supply-side structure is needed,and the relevant measures include:constructing a demand-driven smart endowment ecological chain,using"Internet+"for precise resources allocation,trans-boundary fusion and commercial mode development,using big data for fast analysis,smart decision and new demand discovery,using IOT's"perception"function for comprehensively collecting the big data containing pension demand,and using robots and 3D printing for low-cost professional and smart service,so that the smartness operat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chain so as to solve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raditional pension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growth mode of pension industry.

smart endowment;supply and semand contradiction;pension demand hierarchy model;ecological chain;supply-side reform

F742

A

2095-929X(2016)06-0104-10

2016-09-23

姜琛凯,男,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智慧养老、物联网、数据挖掘,Email:jcksdufe@126.com。

猜你喜欢
供给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