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地区传统民居红安吴氏祠木雕装饰艺术研究

2016-11-12 06:48李顺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圆雕黄冈木雕

李顺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黄冈地区传统民居红安吴氏祠木雕装饰艺术研究

李顺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现存的红安吴氏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祠内建筑装饰手法多样,建筑构件上大量使用木雕、石雕、彩绘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是黄冈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吴氏祠建筑装饰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木雕。罕见的表现题材、缜密的表现寓意、灵活的表现形式是吴氏祠木雕有别于黄冈地区同时期建筑木雕的特色。

红安吴氏祠;木雕;装饰艺术

吴氏祠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八里湾镇东北约5公里的陡山村。据吴氏族谱和祠内简介记载,现存的吴氏祠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历时两年建成,耗银万两以上。

任何时代,祠堂的修建,都是家族的头等大事。祠堂的选址、方位都必须严格遵循风水要素。吴氏祠不同于普通民居的坐北朝南朝向,选择了坐南朝北,整座祠堂的朝向略偏向西北方,大门与建筑立面呈18°夹角,保证了祠堂的方位。吴氏祠牌坊式门楼面阔五间(如图1①),三进四合院式布局,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主体建筑由前栋观乐楼、中栋拜殿、后栋祖宗殿组成。前、中殿之间,两侧长廊相连,两殿之间有庭院间隔;中、后殿之间,两侧厢房围和。三栋屋顶上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口挂碗口大铜铃。吴氏祠内牌坊式门楼、戏台、梁架、长廊、门、窗、栏杆、雀替、垂花柱等建筑构件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或彩绘装饰。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是黄冈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现存的红安吴氏祠距今已有114年,虽历经百年沧桑,但走进吴氏祠,满眼的雕刻和彩绘仍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如此偏远的小山村,居然还有那么精美的建筑装饰!吴氏祠建筑构件上的木雕、石雕和彩画装饰艺术中最突出的是木雕。

图1

吴氏祠内木质的建筑构件上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戏台的台裙、柱子、梁架上,门板上、窗户上、长廊的扶手、栏杆上,雀替上……,均用不同形式的画面装饰,无一遗漏。根据不同雕刻画面需求,灵活运用线刻、镂空雕、高浮雕、浅浮雕、圆雕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斜雕法、体积压缩法等表现语言。相比同时期黄冈地区别的民居建筑,吴氏祠的木雕艺术能够鹤立鸡群主要源于如下几方面:

一、罕见的表现题材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木雕的表现题材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功能,集道德教化功能、建筑装饰功能、艺术表现功能于一体。明清建筑木雕装饰中,常见的表现主题是充满正能量的神话传说、戏曲故事;有吉祥寓意的文字、珍禽鸟兽;代表富贵、造型优美的花草;反映农耕社会生活的渔樵耕读等。吴氏祠的木雕装饰作品题材既有常见的表现主题如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珍禽鸟兽,渔樵耕读,还有明清时期极其少见的反映当时城市面貌的纪实性题材作品。

祠内前栋观乐楼戏台的楼檐台裙上有一幅题材明显有别于传统木雕的作品,从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延绵的城墙、巍峨的城楼、波涛粼粼的水面、划船的船夫、繁忙的人群、精美的西洋建筑、鼻子高耸的外国水手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城市江边景观。“根据吴氏祠重建和再建的年代,参照晚晴绘制的地图进行分析比较,譬如1876年绘制的全景图《湖北武汉全图》(图2)、《太平天国战争时清军布防图》(1854年),1930年的《汉口武昌汉阳附近图》和《武汉市街道图(1932年)》,可以看出该木刻表现的光绪初年武汉三镇景象。”[1]因此简称这幅木雕作品为《武汉三镇江景图》。

图2

《武汉三镇江景图》从左到右依次表现的是武昌、汉阳、汉口的沿江景象(图3)。长江在武昌、汉阳、汉口之间穿梭,武昌和汉阳被长江分割开来,汉阳和汉口之间又被长江分开,三镇格局形成,三镇之间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大武汉的整体形象。从木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时值晚晴,武汉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水路交通非常发达,码头众多,沿江景象繁荣。也体现了当时的武汉兼具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特征和传统中国城市形象特征。

图3

为了反映武汉三镇的繁华,作者运用中国古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则,作品从左到右依次雕刻了武昌营盘、武胜门、应山祠、武昌关、烟波楼、码头,汉阳门、黄鹤楼、晴川阁、龟山、火巷口、龙王庙码头,襄河码头、花楼街、招商局码头、英租界、通济门。场面宏大,建筑、人物众多,景物层次丰富,前、中、近景分明,有较强的空间感,共同烘托出码头繁忙的景象,视觉效果强烈。细看作品,感觉自己像坐在船上,江边景和人物徐徐铺开,如图4,黄鹤楼局部中,城墙顺着江水的走势蜿蜒而去,黄鹤楼细部刻画精细,雕琢精彩,在大面积简洁的城墙衬托下,着笔繁杂的黄鹤楼显得更加稳重、壮观。江面上,船只众多,用力划船的船夫或坐或半蹲,江边几位送客的人物身体前屈,双手作揖,虔诚地与客人道别。图5租界部分中,建筑风格摇身一变为两三层拱门造型的西洋小楼,街道布局更加宽阔,道路边使用低矮围栏,街边种植棕榈树,黄包车夫卖力地拉着客人;江面上除了有普通小木船,还增加了两层游船,两个鼻子高耸的外国水手闲暇地在甲板上逗狗……细细观赏武昌到汉阳再到汉口江边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沉醉于作品的精湛雕工和惟妙惟肖的刻画中,仿佛置身于光绪初年的武汉江边。

图4 江景图局部黄鹤楼部分

图5 江景图局部租界部分

《武汉三镇江景图》的取材来自武汉三镇当时的真实景象,是一幅反映当时武汉三镇真实沿江景象的作品,是罕见的纪实性木雕作品。它的取材打破了木雕作品中祈福、吉祥寓意、说教等道德教化功能一统天下的题材局面,丰富了木雕作品的表现题材。

祠堂木雕作品中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其他作品,如图6中雕刻牛和马的造型,牛是农民耕种最得力的帮手,也是农民的主要财产。图7中雕刻猪和狗的造型,猪是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按一定比例将牛和猪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又用线刻等表现形式,将笨重的猪猪表现得呆萌、生动。这几幅动物作品,既说明这几种动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又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中重要伙伴的喜爱之情。

图6

图7

二、缜密的表现寓意

传统建筑木雕表现题材多为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珍禽鸟兽、渔樵耕读以及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文字,通过具象的图形寓意传达教化、惩戒、怡情的效果。吴氏祠木雕作品中除了常用寓意的木雕图案外,还有其他建筑木雕中不曾运用过的寓意图案。缜密的表现寓意具有超时代性。

罕见的纪实性题材作品《武汉三镇江景图》(图8)位于吴氏祠祠堂第一重“观乐楼”戏台梁架上,梁架离地面高约3米,通长6米,处于视觉中心并起着承重作用。为了反映武汉三镇的繁华,这幅作品在长6米,宽约50厘米,厚约40厘米的整段樟木上采用长卷式构图形式雕刻而成。作者煞费苦心地运用散点透视的法则,将武汉的武昌、汉阳、汉口三镇江边城墙、楼宇、人物、江水、船只、街道、树木等景物徐徐铺开,一步一景,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长卷式构图,既合理利用了梁架的整段樟木,又气势磅礴地表现了武汉三镇的繁华景象,整幅画面丰富的表现形式、娴熟的表现技法震撼人心,让戏台更加精彩。

图8

如果仅仅是为了装饰戏台梁架,让戏台更加精彩的话,装饰图案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泛,比如郭子仪拜寿图、三国演义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人物众多、场景复杂,都适合表现在这块整段樟木上,并且雕匠经常雕刻的内容很熟练,更容易表现,可梁架上为什么偏偏选择别人没有用过的纪实性城市景观呢?

据吴氏族谱和祠内简介内容可知,吴氏祠重建中主要出资的两兄弟在武汉开办工厂,荣归故里回乡建祠堂肯定要千方百计筹划,与众不同地展现最得意之处。对于穷乡僻壤的乡村人来说,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的村子,在当时穷困的环境下,《武汉三镇江边景观》中表现的都市繁华景象会强烈地震撼乡村人的内心,让人自然而然地对吴氏兄弟的能力充满敬佩,对繁华都市、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之情。这种潜移默化地感染正是此幅作品的表现寓意。

吴氏兄弟在武汉兴办工厂,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援,但是见识浅薄的乡村人对外面的世界怀揣忧虑,不敢离家。吴氏兄弟花重金兴建祠堂时,在祠堂最吸引人气的戏台梁架上大篇幅地展现外面的繁华世界,木雕图案形式直观、形象,更具说服力,比话语更能打动乡村人动摇的心。因此不得不说这幅作品寓意缜密,起到如今的广告效应,具有超时代性。

三、灵活的表现形式

吴氏祠的木雕装饰,根据木雕作品所处位置和表现内容的需要,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将多种雕刻形式如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线刻等灵活运用,将斜雕法、体积压缩法等表现手法合理贯穿,构成一幅幅别出心裁的画面。

《百鼠戏葡萄》(图9)是吴氏祠内木雕装饰的经典作品。它位于中栋拜殿正中间两根立柱与横梁间,左右各有一个形体硕大的雀替,由于形体太大,每个雀替横向和纵向分开造型,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篇幅较大、生动的百鼠戏葡萄图。

《百鼠戏葡萄》雕刻了众多老鼠在葡萄、葡萄藤蔓中灵活穿梭、偷吃葡萄的情景。为了更好地造型,作者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斜雕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本图中,同一种类物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如有的葡萄藤蔓采用深浮雕,有的藤蔓是圆雕;有的葡萄运用深浮雕,有的葡萄是浅浮雕,葡萄叶子上的筋脉是线刻;有的老鼠头部运用圆雕,身体部分是深浮雕与浅浮雕结合,身体与背景分界处部分为了体现前后空间采用斜雕手法表现,老鼠身上的毛则用线刻法,运用直线或曲线表现。老鼠在葡萄和葡萄藤蔓之间或藏或露、将老鼠与葡萄的空间层次和老鼠机灵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图9 雀替整体和局部

如图10中,为了体现前后空间和较强的立体感,作者雕刻山峦时采用斜雕法。山顶突起,与猪的最高点在一个平面上,山体越来越薄,呈一定斜度斜插到底板,与底板融合,成为主体物猪的背景,让观者明确感到猪的形象在前,山峦在后的前后空间秩序。雕刻主体物猪时,采用了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和线刻的表现形式。猪尾采用浅浮雕,猪肚部分采用深浮雕,猪耳上的毛采用线刻形式表现,猪的嘴部造型运用圆雕,腿部局部也运用圆雕。圆雕最有利于拉开前后空间,突起的圆雕局部,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光影效果强烈,塑造了较强的立体感。深浮雕、圆雕形式的运用,让猪的形体跃然板上,斜雕法的衬托,让前后空间自然拉开。

图10

如图11,是后殿厢房的一个门板。后殿厢房因采光和装饰需要,门板花心部位采用镂空雕法。镂空雕工艺结合浮雕和圆雕的技术,将纹饰穿透雕空,通过对纹饰图案的抽象、变形,再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形成单一又规整的效果。四块门板花心中部在花心卷草纹的衬托下,圆形构图的鸟字文“渔樵耕读”四字被很好地烘托出来。

图11 左为厢房门板、右为局部

吴氏祠建筑木雕罕见的雕刻题材、缜密的表现寓意、灵活的雕刻形式共同成就了吴氏祠内精美的木雕装饰。1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木雕作品历经了种种磨难,部分作品损耗严重,很多作品出现缺胳膊断腿现象。戏台、长廊扶手等处的木雕裸露,经过日晒、风雨的洗礼,祠内部分保存完好的木雕作品也已经出现开裂现象,亟待保护性维护。

注释:

①图片来源:

图1、图4-11:李顺华摄影。

图2:《武汉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图3:谭刚毅摄影。

[1]谭刚毅,雷祖康,殷炜.木雕的武汉城记——湖北红安吴氏祠堂木雕“武汉三镇江景图辨析”[J].华中建筑,2010(5)148-149.

责任编辑张吉兵

J322

A

1003-8078(2016)05-0052-04

2016-05-06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15

李顺华(1976-),女,湖北荆州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g54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C2011105。

猜你喜欢
圆雕黄冈木雕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漫谈云浮石雕艺术的雕刻技法
浅谈对圆雕的认识
嘉定竹刻传统技艺研究
木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