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OXY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时空演化研究

2016-11-12 06:37罗腾飞邓宏兵袁孟
西北人口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成区省市极化

罗腾飞,邓宏兵,袁孟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基于ROXY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时空演化研究

罗腾飞,邓宏兵,袁孟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是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土地面积的扩张,而是要注重人口、产业、土地的协调发展。据此本文从人口、产业、土地三个维度,采用ROXY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第二产业与建成区面积均呈现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演化轨迹。第三产业的空间发展轨迹与第二产业、建成区面积发展轨迹相反;而非农人口一直保持着极化空间发展特征。由此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具有多元特征,同时说明了长江经济11省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溢出效应。

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ROXY指数;收敛;极化

一、引言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今,以“提质增效”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从根本上要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升至为国家战略,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城镇化发展的不同要素组成展开,比如城市人口规模序列、城市土地利用与健康城镇化、城市产业推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等。总体而言,从单个要素视角比较能够较深入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但测度范围有限,不能全方面反映城镇化水平。甚至单因素的研究会由于研究数据的限制难以开展更深层次的分析(城市内部细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内部人员结构等)。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关注完善城镇化内涵和城市城镇化发展的人口集聚、产业集群、体制创新等多元路径选择逐步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点。用多要素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重要,如曹广忠等从人口、产业、土地(PIL,Population,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三维视角建构了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框架模式,并提出了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维度关系模式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探讨城镇化的多要素耦合关系与作用机制。目前,以城市群、经济带、城市圈等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区域竞争主体,区域多中心格局日趋成熟。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必须坚持多元化思维与系统性理念;另一方面,在多元化分析框架之下必需研究城镇化进程的动态性。鉴于此,本文通过ROXY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994年以来的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的空间演化特征。

二、研究方法

1.ROXY模型

日本学者川岛辰彦(Tatsuhiko Kawashima)于1970年提出了ROXY指数,通过计算变量增长率的加权平均与算术平均的比值,分析城市发展的时空循环轨迹,从而考察经济主体时空演化特征。ROXY指数是以核心地区与腹地之间人口、产业和土地建设变化的相互关系,来测度城市群、经济带城镇化发展阶段及其空间集聚和扩散特征。人口流动的时间、区域、原因在不断变化,区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差异,这些现象均促进了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ROXY指数可以很好的量化研究经济带城镇化时空路径发展特征。其模型如下:

模型中:xi为i单元计算变量的实际值,即城市或区域的总人口或某一产业的总产值(也可以代表城市或区域的土地建设面积);rit,t+1(在公式1中为i)为i城市的计算变量在t年至t+1年之间的增长率;WAGRt,t+1、SAGRt,t+1为计算变量在t年至t+1年间在n个城市的指标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值(加权权重的依据是该指标在单元内的比重)和算术平均值;

ΔROXY指数为各阶段的ROXY指数值的差额。根据ΔROXY和ROXY指数不同的取值范围,其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具体的取值范围其意义不同(表1)。

表1 ROXY和△ROXY指数取值范围与评价意义

研究表明,ROXY指数为正值,表示测度指标的加权增长率大于平均增长率,其权重大的区域增长率偏大,资源向该区域集中,该区域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极化的态势。ROXY指数为负值,表示测度指标加权增长率小于平均增长率,反映权重大的区域增长率偏小,趋向于同一个水平,其区域的发展趋于收敛态势。

2.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区域,选取测度指标为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和土地建设指标,即非农人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建成区面积。考虑到研究区与指标数据的完整性与可比性,选取时段为1994—2013年。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各省年鉴与统计公报。

三、长江经济带PIL城镇化演化特征分析

1.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发展态势

川岛辰彦最早运用ROXY指数来衡量城市人口的空间流动是呈现区域集中还是区域发散现象。同理,根据公式(1)—(4),本文从人口维度计算20年的ROXY指数值,从而分析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根据其演变趋势,将其划分为4个转折节点:1994—1998年,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结果见表2。

表2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ROXY指数

由表2可知,1994—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空间发展态势为恒定极化—加速极化—减速极化—加速极化,其整体上处于加速极化阶段。

分析表2和表3可以看出,1994—1998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表现为恒定极化现象,11个城市的非农人口增长率比较均衡,其城市增长率在1%—4%之间。1994年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至建国以来最低水平,自然增长率为11.2%,到1998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9.53%,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旺盛年龄妇女人数减少等。在此宏观背景之下,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非农人口平稳增长。

1999—200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呈现加速极化态势。城市人口增长率出现差异,下游城市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人口增长率较高,其中江苏省增长率达到39%;中游和上游城市增长率相对均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市内部人口的自然增长及城乡的划分,设立了新的城镇是非农人口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因素。

2004—200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出现减速极化现象,非农人口增长率放缓。由数据分析可知,非农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好的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除了直辖市重庆以外,增长较为缓慢。

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再次出现加速极化现象,非农人口增长缓慢,差异性显著。11省市中江苏、重庆的增长率较高,达到8%和9%;江西增长率降至0%,湖南非农人口为负增长。非农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城市发展的优势相比以前不在明显。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是恒定极化—恒定极化—加速极化—减速极化—加速极化发展过程。城市人口空间发展基本特征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总体呈现出极化发展的态势,其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要快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人口倾向于向经济发达的城市集中,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流入为主(上海等沿海省市),流出为主(西部省市),局部流动(浙江、江苏等省市),这与缪尔达尔(Myrdal)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相吻合。1994—2003年ROXY指数和△ROXY指数均为正数,说明在此阶段长江经济带人口分布表现集聚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优先发展;上海、浙江等省市在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丰富的资源结构、较好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内陆省市(四川、贵州、云南、江西、湖南等地)劳动力向沿海城市涌进。在此基础上,产业也向的这些省市集聚,从而使得人口的大量增加,而人口数量的增多会促进这些省市相关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将促进人口增长。长江经济带城市2004—2008年ROXY指数为正数,人口继续呈集聚态势,但是△ROXY指数为负数,表明集聚状态出现减缓趋势。经济发展好的省市地区因为集聚达到一个限度,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成本的上涨等因素是经济发展出现由点到面的扩展,沿海发达省市向中西部省市的扩展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自然灾害的因素,使得人口向中西部流动态势。2009—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走好,经济发达城市进一步提升,从而加强了人口的迁入,在此阶段ROXY和△ROXY指数均为正数,反映出长江经济带人口分布的集聚状态。②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发展出现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由罗伯特·莫顿提出的,反映的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从表3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下游城市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非农人口数大于中上游湖南、云南和贵州等城市。截止2013年,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城市非农人口2013年为1289.58万人、1545.41万人、5090.00万人、1588.00万人;湖南、云南和贵州的非农人口为249.55万人、777.60万人、701.98万人。在非农人口发展方面,经济发达、产业集聚、交通优越的省市更容易吸引人口流入,在发达地区有优秀的高校和实力强劲的机构,容易产生优秀的人才和企业,从而带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口继续增加。

表3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时段人口增长率(%)

2.长江经济带非农产业发展态势

测度一个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除了非农人口以外,非农产业的产值也能反映该区域城镇化进程的演变态势。本文从产业维度计算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ROXY指数值,从而分析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发展特征,根据计算结果将其分为4个转节点:1994—1998年,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结果见表4)。

表4 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ROXY指数与演化路径

表4表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第二产业经历了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的空间发展态势;1994—1998年,工业化发展初期,且受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一时期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工业化发展较好的上海、江苏和浙江省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3%、14%、19%,云南和贵州省年均增长率达到18%和13%,11省市之间第二产业呈现恒定收敛特征。我国进入“十五”计划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适时推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抢抓发展机遇,第二产业获得加速的发展。在1999—2003年各个省市第二产业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但从内部看,上海、浙江、江苏增长率达到13%、14%、15%,云南、四川、湖南增长率只有7%、11%和10%;发达城市与不发达城市在第二产业产值上的差距日益拉大,表现出极化的发展态势。2004—2008年,第二产业发展态势转为加速收敛,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11个省市增长率均有提升,基本上达到2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等较为落后城市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以湖北和四川为例,与上一阶段的年均增长率10%、11%相比,在此阶段年均增长率达到22%、24%;因此,该阶段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发展态势表现为加速收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防治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由此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5年间各省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积极与国家政策相契合,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理性化,使得各城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出现回落态势,继续保持着加速收敛特征。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第三产业空间发展过程为恒定极化—加速极化—减速极化—加速收敛。在1994—2008年三个转折节点长江经济带11省市表现出极化现象,只是极化发展的速度出现波动现象。1994—1998年,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实行“双紧”配合政策,即“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省市在此宏观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各省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其各省市之间差异不大,极化现象较为恒定。1999—2003年,极化现象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的集中在上海、浙江等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发展势头也很好,但各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开始凸显。2004—2008年,11省市增长率趋于均衡,除了贵州、安徽增长率达到26%、13%以外,其余省市增长率都为18%,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在这5年间,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且城市间差距缩小,虽然11省市发展差距有缩小现象,但是差距仍是存在,城市弱核牵引局面仍将持续,城市辐射效应仍是出较弱态势。2009—2013年,第三产业发展放缓,第三产业产值较高的上海、浙江、江苏年均增速在19%-11%之间,部分省市,如贵州和湖南第三产业产值降低,年均增速下降到19%和17%,部分第三产业发展较弱的城市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正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增长速度慢于发展较弱的城市,其发展态势转为加速收敛。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非农产业总体上是“极化—收敛”的发展特征。1978—1990年我国制定了以提高经济效率为重心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沿海地区,因此,在1994年以前,沿海城市发展快于中西部城市。

表5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时段第二产业增长率(%)

表6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时段第三产业增长率(%)

1990—1999年,国家提出了以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重点的“适度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中西部城市发展较快。1999年—2015年我国一直坚持以注重公平为重心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虽然在2004年后,国家政策发挥了激励作用,使得长江上中游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快于长江下游城市,但是从非农产值来看,上海、江苏和浙江明显高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城市,经济发展好的城市非农产业仍然具有更强的增长动力。随着我国政府采取拉动内需,以及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的措施,长江经济带非农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作为发展龙头的上海市非农产值逐渐增加,但是部分城市的非农产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好的龙头城市在引领城镇化、工业化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有限的,长江经济带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整体发展仍需加强。

3.长江经济带土地建设发展态势

本文选取建成区面积指标来衡量土地建设,从而反映该区域土地城镇化空间演化特征。本文从土地维度计算建成区明年面积ROXY指数值,根据计算结果将其分为4个阶段:1994—1998年,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结果见表7)。

表7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时段土地建设ROXY指数和发展态势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城区空间发展趋势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从建成区面积分析:自1978年改革,中国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建成区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自1995年起至1998年,除了湖北省建成区面积增加以外,其他省市均呈现缩减趋势(图1),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扩展速度、统计口径与国家对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本文在只考虑各省建成区面积的扩展速度的基础上将长江经济建成区扩展分为三个类型:①快速增长型:江苏、浙江、安徽。此类型的特点为建成区域面积扩展迅速,比如江苏省建成区面积从1994年的114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3810平方公里,20年间增长率为232%,平均年增长6.53%。②波动增长型:湖北、四川、江西。此类型的特点是建成区面积呈波动上升形式,比如湖北省从1995年的1001平方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593.6平方公里,到2006年减少到1298平方公里,截止到2013年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007平方公里。③平稳增长型:上海、湖南、重庆、贵州、云南。此类型特点表现为建成区面积扩展速度相对较小。以湖南省为例,1994年建成区面积为698平方公里,2013年为1505平方公里,20年均增长率为4.13%。

图1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成区面积

从建成区面积ROXY指数分析:1994—199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差异较为明显,增长率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上游城市的增长率比较低。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重庆市,增长率为26%,增长率较低的湖南为1%,浙江为负增长,其增长率为-4%。在此阶段城市扩展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得以提升,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发展形式为“摊大饼”式的展开。

1999—2003年,11省市增长差异性更加显著,建成区面积增长率表现出加速特征。在此阶段增长率较高的城市仍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城市,长江中上游城市增长趋于一致。随着城市郊县改市辖区、城市规划调整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人口在此阶段增长迅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2004—2008年,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出现缓慢趋势,大部分城市增长率出现回落,整体差异所缩小。到2009—2013年,增长率与前一阶段相比增长幅度小,城市之间差异进一步缩小,其发展态势继续保持为加速收敛。出现收敛特征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即“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四、结论与讨论

表8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时段建成区面积增长率(%)

本文通过测度1994—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非农人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建成区面积的ROXY指数与△ROXY值的演变,从而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图2)。

图2 1994—2013年长江经济带非农人口—建成区—产业ROXY指数演化特征

首先,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表现为恒定极化—加速极化—减速极化—加速极化演化趋势,总体处于极化发展的态势。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人口更倾向于向发展好的城市集中,以至于部分发展较弱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从而体现了城市人口发展的马太效应。

其次,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演化趋势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整体上第二产业发展是相对平稳的,虽然在1999—2003年受国家发展政策的激励,一部分城市发展突出,一部分发展放缓,导致极化现象的出现,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向以及地方政府的发展,各城市发展回归理性,差异减小,呈收敛特征。第三产业时空演化特征为恒定极化—加速极化—减速极化—加速收敛。在前三个转折节点11省市表现出极化现象,极化程度趋向减弱。虽然作为龙头发展城市对其他城市具有带动作用,但是辐射作用有限,“弱核牵引”局面仍存在。

第三,长江经济土地城镇化呈现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演化特征。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收敛特征,究其原因得益于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新时期严格加强土地审核制度。通过对人口、产业、土地指标的测度分析,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11省市第二产业与建成区面积均呈现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演化轨迹。第三产业的空间发展轨迹与第二产业、建成区面积相反;而非农人口一直保持着极化空间发展特征。四要素在时空演化上的不一致,反映出城镇化发展的多元性。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好状态,这一方面体现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也说明了长江经济11省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带动力与辐射力,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溢出效应。不同时间段,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有差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因城市扩展途径和所处政策环境因素的不同,差异的产生是正常的,土地城镇化建设方面要选择不同道路,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措施。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处于城区化与郊区化的过渡期,在发展进程、城区建设、产业调整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将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新区扩散。随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城区建设,人口将会出现均衡化发展态势,缓解由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膨胀问题。

[1]衣保中,张立伟.基于ROXY指数的农业空间发展态势研究[J].东疆学报,2011,28(4):85-90.

[2]曹广忠,边雪,刘涛.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2):2139-2149.

[3]杨建涛,高建华,史雅娟.基于PIL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演进与态势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3(3):60-75.

[4]焦秀琦.城镇化问题中有关人口的几个定义及其关系[J].人口与经济,1985(2):36-37.

[5]许坚.健康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3-65.

[6]远宝剑.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我国的城市化道路[J].管理世界,1990(4):199-197.

[7]边雪,陈昊宇,曹广忠.基于人口、产业和土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三角洲为例[J].地理研究,2103(12):2281-2291

[8]史雅娟,朱永彬,王发曾.基于ROXY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2):62—67.

[9]毛新雅,王红霞.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基于长三角和京津冀ROXY指数方法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4):43—50.

[6]王桂新,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2).

[10]范红钰,刘祖云.中国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研究——基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1).

[11]鲁继通.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变动与城市化的空间发展态势——基于ROXY指数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4).

[12]Patrick Rérat.The New Demographic Growth of Cities:The Case of Reurbanization in Switzerland[J].Urban Study,2012,49(5).

[13]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New Urbanization Space-time Evolution Research

LUO Teng-Fei,DENG Hong-bin,YUAN Meng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Wuhan,Hubei 430074)

In this paper,we from three dimensions,population,industry,land use mode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Study found that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area is both present a constant convergence,accelerated polarization,accelerating convergence,accelerate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Spatial trajector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second industry,area is opposite;Polarization spac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has been maintained.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also shows the lack of effective between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driving force and radial force,ne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ity of spillover effects.

new urbanization;convergent;polarized;paper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299.21

A

1007-0672(2016)01-0070-06

2015-06-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与模式研究(14BSH028)。

罗腾飞,女(仡佬族),贵州贵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邓宏兵(通讯作者),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袁孟,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建成区省市极化
多源数据协同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进展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POI和植被修正的夜间灯光城市指数提取建成区的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长沙市望城区建成区公园绿地现状结构分析与评价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