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工作模式在五官科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2016-11-12 07:15:03蒋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27期
关键词:五官科危重品管圈

蒋霞

岳阳市二医院五官科,湖南岳阳414000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五官科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蒋霞

岳阳市二医院五官科,湖南岳阳414000

目的运用品管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目标值,分析导致呼吸道阻塞因素主要有4个原因:(1)痰痂、血痂形成;(2)呼吸道黏膜脱落、出血;(3)气管切开套管脱出或旋转;(4)套管气囊滑脱。确定4个真因:(1)湿化不足、排痰力度不够、炎症感染重等,会使痰痂形成。患者气管切开24 h后,会出现局部渗血;(2)坏死黏膜脱落后将阻塞呼吸道,诱发支气管痉挛;(3)气管切开套管移位,吸痰管吸痰困难;(4)套管留置时间较长,气囊破裂堵塞套管形成呼吸道阻塞。针对原因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掌握正确的湿化气道和吸痰方法;呼吸道灌洗;固定好气管套管;加强气囊管理。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该科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5%降低至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率。

品管圈;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质相似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圈,本着自动自发精神,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透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从事各种问题的改善,而能使每一成员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1],并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品管圈是最先起源于日本的一种先进管理方法,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开展了品管圈活动,使得生产效率、工作质量等方面获得明显的改善[2]。气管切开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易使气管内套管及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并增加感染的发生率[3]。为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率,研究人员在科室经过民主投票,经评议后,决定在科内护理小组中成立品管圈小组,开展相应的品管圈实践活动,并取得比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6月在五官科进行了气管切开的患者120例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组,2015年7—12月在五官科住院的124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患者为活动后组,对发生呼吸道阻塞的患者次数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医保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组圈。小组成员共有11人,圈长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由五官科的科主任担任,圈员由9名护士组成。包括:2名护士、4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大家群策群力,经过头脑风暴的办法,共同讨论后,将“同心圈”选定为圈名,寓意科室成员共同努力,共同为气管切开患者的康复而努力。护士长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会或进行QCC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建立微信群进行会后沟通交流等[4]。

主题选定。品管圈小组成员经过头脑风暴法,分别从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分后,列出4个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按每项5、3、1进行评分,最终选定平均得分最高(16.4分)的活动主题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发生率,其4方面评分分别为5.0、4.5、3.9、3.0分。

现状把握。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观察2015年1—6月120例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例数,统计出36例(15%)患者出现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阻塞发生率(监测期间发生呼吸道阻塞人次/监测期间累计总人次)为15%,见表1。

表1 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原因分析

目标值设定。由表1可见改善重点的累积百分比为77.78%,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圈能力=圈能力均值÷圈能力总分=3÷5×100%=60%;故该次活动的目标值=15%-(15%×78%×60%)=8%。

解析明确目标后,全体圈员对需要改善的重点项目进行头脑风暴,利用鱼骨图分析主要原因为:痰痂形成;异物阻塞;套管脱出;套管位置不当;气管食道瘘;气道出血等。2015年7—12月对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次数及原因进行做真因验证,经认真检查后最终确定4个真因:①湿化不足、排痰力度不够、炎症感染重等,会使痰痂形成。患者气管切开24 h后,会出现局部渗血;②坏死黏膜脱落后将阻塞呼吸道,诱发支气管痉挛;③气管切开套管移位,吸痰管吸痰困难;④套管留置时间较长,气囊破裂堵塞套管,形成呼吸道阻塞。

对策实施:针对4个真因,该科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以寻求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从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等指标进行评分,然后根据80/20[5]原则共拟定4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如下所述。

理论培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气管切开患者相关护理知识专场培训;对临床护理重点的几项注意事项,进行强化的指导,进行预防呼吸道阻塞方法的理论培训;下发思维导图方便强化学习。为了解培训效果,对该科的17名医护人员进行理论考核,理论考试卷面成绩(93.18.±1.97)分,合格率100%。

具体方法:①选择合适的湿化液:五管科护理人员一般选择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湿化气道后,不易形成痰痂。当痰痂或者是血痂形成时,1.25%碳酸氢钠溶液的皂化功能,可软化痰痂、稀释痰液。②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法:持续湿化法需借助于微量输液泵,会使患者痰痂形成减少,咳嗽减少、黏膜出血及肺炎减少。③熟练掌握正确的吸痰技巧。④加强气囊管理:为防止气囊滑脱、破裂阻塞呼吸道。

评价方法:对2015年1—10月使用气管切开的62例患者发生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例数进行统计,并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比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该科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发生率达到预期目标。

表2 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率比较[n(%)]

3 讨论

气管切开在五官科的危重病人中应用的比较多,气管切开也可以保证科室各种抢救措施能够顺利展开的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关键的环节。建立人工气道,行气管切开对患者来说,是侵入性操作,对于危重患者的舒适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进行气管切开之后,呼吸道内多类常存的病菌互相接触的几率升高,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对临床危重患者的治疗及后续的康复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该科在品管圈活动中,所有进行的每一个步骤都由护士长指派科室内不同的护理人员担任负责人,并组织科室内的其他圈员共同参与配合。在整个活动中,大家采用“头脑风暴”法,积极鼓励大家从网络、教材,课本等途径寻找气管切开患者优质护理中的各个细小环节,并且大家在一起,集中讨论过后,以鱼骨图的形式,找出导致呼吸道阻塞的4个真因,拟定对策,并从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方面评估,不断评估、改进落实、循环往复、制定措施,提高了五官科的优质护理服务水平。通过分析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4个原因后,针对原因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有效地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员的各项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新的品管圈的组建过程也存在着一些实施的问题,关于品管圈实践的各种应用手法也有待进一步学习后加强。

所以在五官科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在确保良好治疗效果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人工气道的建立时间,并且在后续的人工气道维持过程中,运用品管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率。品管圈工作模式是一种高效护理模式,其通过相同、相邻或者互补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体,全体合作并且集思广益,根据相应活动程序进行质量控制[6]。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五官科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及时发现气管切开危重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患者解决主要的危及生命的呼吸道问题,使护理人员做出准确及时评估。开展品管圈工作模式后,护理人员对原来的工作方式进行调整,并结合每位圈员的意见以及建议,进一步完善五官科危重患者的护理细节,将临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持续有效地改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7]。

在五官科的危重病人中介入品管圈工作模式,结果显示,相比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开展活动后呼吸道阻塞率明显降低,在减少痰痂形成率方面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对于提高五官科危重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提示在五官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护理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能够降低呼吸道阻塞率发生率,减少意外脱管率以及吸痰次数,改善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效果,从而提高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

[1]林瑞荣,主编.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46.

[2]张幸国,主编.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61.

[3]何秀琳,何艳红,王丽萍,等.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235.

[4]许晨耘,柯雅娟.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0-22.

[5]张小红,沈晓琴,夏苑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3B):33-35.

[6]黄彩云,覃红梅.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8):47-49.

[7]徐英,张飒飒,秦敏,等.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29):86-87.

Observation on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orking Model in the Artificial Airway Nurs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JIANG Xia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Yueyang Second Hospital,Yueyang,Hunan Province,414000 China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by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Methods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group was established,the research issue was determined,the objective value was made,and there were 4 cau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1)Formation of sputum scab and blood scab;(2)Exfoliation and haemorrhage of respiratory mucosa;(3)Abjection or rotation of tracheostomy tube;(4)slippage of tube cuff,and 4 real causes were determined:(1)Insufficient humidifying and expectoration intensity and severe Inflammation infection could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sputum scab;(2)The exfoliation of necrotic mucous membrane could lead to the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nd induce bronchismus;(3)Tracheotomy tube was displaced and the suction of suction catheter was difficult;(4)The retention time of cannula was long,and the cannula obstruction caused by the balloon rupture led to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th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were made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causes,and the accurate methods of airway humidity and sputum suction were mastered including lavag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fixing the tracheal tube and enhancing the air sac management.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in our department decreased from 15%befor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o 2%after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Quality control circle;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Respiratory tract management

R473

A

1672-5654(2016)09(c)-0166-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7.166

蒋霞(1980.5-),女,湖南岳阳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五官科临床危重症的护理。

(2016-06-20)

猜你喜欢
五官科危重品管圈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初心不改 让重庆市中医五官科声音响彻全国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五官科护理技能项目调查
引导式自学法融入五官科护理理论教学的效果探讨
青年时代(2017年20期)2017-07-31 22:51:28
五官科护理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6
品管圈的魅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