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技法衍展

2016-11-11 07:27田甜
乐府新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演奏家琵琶乐曲

田甜

琵琶演奏技法衍展

田甜[1]

琵琶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本文以琵琶演奏技法发展为主线,延展出每个时期其外形的变化,乐曲的创新,演奏家,教育家的贡献等各领域的发展。旨在使鉴赏者通过琵琶演奏技法的衍变窥视琵琶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成熟、发展、繁荣、辉煌的过程。以期当代从事琵琶演奏事业的人们对琵琶技法的发展进行继承、保护、传承与弘扬。将琵琶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相统一,使其价值发扬光大!

琵琶演奏技法/古代/清末至20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

本文为辽宁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2014254。

引言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琵琶记载的史书可追溯到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释乐器》书中第一次提出“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因以为名。”意思为,枇杷出自我国北部、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在马上弹奏,根据演奏方法得名。自有记载起,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衍、发展成当今的琵琶。指法双手多达上百种,乐曲表现力极为丰富。在漫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她是经历了怎样岁月洗礼,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发展到今天呢?本文将做出论述。

一、古代

关于枇杷的产生,另一种说法来自魏晋作家傅玄《琵琶赋·序》的记载: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2]“鼗”字指的是商代的击乐器。长柄的小鼓,两旁系珠作耳,持柄而摇,旁耳自击而发音。弦鼗是秦代的时候,人们将鼗上加上弦弹奏。而鼓之。”唐代杜佑《通典》中记载:“今清乐秦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笔者从句推测秦琵琶很可能由弦鼗衍变而来。晋代,相传是一位魏晋名士阮咸将秦琵琶的琴箱改为大腹,共鸣更好。增加至13柱音区更宽广,短柄改成长柄更方便演奏。见《通典》卷144中记载:“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同类,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因此,唐人给阮咸改革的这种秦琵琶称作“阮咸”或“阮。”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变革,少数民族的迁移,民族的动荡,使各地区的文化也互相渗透交融,出现了很多秦琵琶的变异形状。据史书记载,既有唐人称秦汉子的秦琵琶,又有阮咸改革的秦琵琶,演奏形式有横抱、斜抱、竖抱,有直项曲项,柄的长短粗细均不同,轸也有三个、四个、五个的。但基本都是圆形共鸣箱,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大约宋初之际甚至更早直至清末,阮咸的子孙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月琴,柳琴,三弦等都是通过自身的衍化或借鉴其他乐器变种,后人都将其归入秦琵琶系统,也有一种说法为琵琶二字是弹拨乐器的总称。

上述只是对琵琶二字的起源概述,历史悠久无法下以定论,只能视为传说罢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今我们所演奏的曲项琵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从波斯传入我国中原的。它的造型,弦质,拨子的材质,大小种类多样,演奏出的效果变化丰富。《酉阳杂俎》记载:“开元中,段师弹琵琶用皮弦,贺怀智破拨弹之,不能成声。”意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段善本用皮弦练就一套独特的功力,他的演奏如风驰雷鸣,其他人用他的琴没有那样的功夫根本奏不出声音。《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贺怀智善琵琶,以石为槽,鹍鸡筋作弦,用铁拨弹之。”意为贺怀智演奏的琵琶,槽是石头制,弦用鹍鸡筋,铁拨演奏。唐代,无论铁拨,木拨,象牙拨在皮弦动物筋上演奏,虽然适合乐舞的伴奏声音大节奏感强,但终究难以避免不灵活,噪音大的弊端。于是,唐代琵琶演奏家裴洛儿开创“手弹之法”。《山堂肆考》中记载:“贞观中弹琵琶裴洛儿,始废拨用手,今俗谓搊琵琶是也。”[3]引自《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山堂肆考》第784页。自裴洛儿“手弹之法”的出现,使琵琶的音色更加柔美细腻,琴弦也出现丝弦的运用,使右手演奏技法更加丰富。此外,裴兴奴以左手演奏著名。《乐府杂录》记载:“裴兴奴长于拢捻,下拨稍软,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这种拢捻技巧也许就是体现乐曲韵味的关键所在。除了著名的演奏家,还有很多经典诗句能体现出唐代琵琶演奏发展的繁荣。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从诗中的“拢”、“捻”、“抹”、“挑”这几个动词足以感受到当时琵琶乐曲的韵味和意境。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体现拨子弹奏气势雄壮的诗句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拨子演奏气势雄壮,力度强悍,犹如银瓶粉碎,刀枪剑戟的声音。关于唐代时期表现琵琶演奏的诗句数不胜数,这里的演奏技法无法对应现代演奏技法理解,毕竟笔者是从文学修饰和夸张的角度去理解的诗句的描写。虽然如此,也不难从诗句中窥视出唐代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

虽然唐代出现了手弹之法,但宋代时期,仍能从史料中发现不少关于拨弹的记载。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坐中醉客谁最贤?杜彬琵琶皮作弦。”意为,宋著名琵琶家杜彬仍沿用唐时段善本的皮弦,笔者由此推测是拨子演奏,因为手指的力度无法在皮弦上弹奏出饱满有力的声音。诗人袁桷《李宫人琵琶行》中描写:“素手推却春风行,行云停空驻晴日。”据史料记载,李宫人是元代著名的指弹演奏家。笔者分析,元代指弹逐渐成为演奏主流,但拨弹并没有绝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明代王圻《三才图绘》中看琵琶的造型与今天的比较相近。有十三个柱,四轸四弦,腹部变小颈部变宽,手弹。这种变化使音域加宽,更利于左手换把自如。清代华秋苹《琵琶谱》描绘的琵琶大约是四相十四柱或十六柱,比明代时期又拓宽了音域。从史料判断,手弹和拨弹两种演奏技法很可能并存了数百年。从明清以后几乎找不到拨弹的记载,指弹越来越得到发展。而且,从明清时期以后,乐曲的风格也大致分为文、武两大类,并形成了南北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各自的曲谱,独特演奏风格和

例1.《虚赖》中“绰”、“注”的运用记谱方式。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华秋苹之《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他兼收南北派琵琶曲谱,首次规范了完整的琵琶指法符号。另一位代表人物李芳园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更加汇聚精华,博采众长,不仅吸收了华秋苹等人的宝贵经验,还把民间小曲联缀起来,组成套曲。并将乐曲的段落都加以小标题。此时期,琵琶指法已到达一百余种。

二、清末至20世纪中叶

另一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为后人留下《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和《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至今为民族音乐界的珍贵作品。个别作品被作为当今全国民族器乐大赛的的规定曲目。琵琶乐曲中所使用的“满轮”、“双轮”、“轮挑”、“七指轮”、“滚奏”、“弹摭”、“双弹摭”等运用,笔者认为是华彦钧根据对民间音乐特点的了解结合琵琶演奏技法,融入个人观点提炼而成。当然也不排除今天我们所看见的乐谱技巧标记有后人的改编。毕竟在20世纪初,社会动荡,华彦钧眼部失明,生活穷困潦倒,无论他的演奏技艺如何,他在民间所搜集的乐曲体裁并用琵琶演奏出来,无处不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浓烈的时代气息,透露着人民群众淳朴而深沉的气质,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音乐给后人深刻启迪。

提到华彦钧,不能忘记中国音乐学家杨荫浏,他是中国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也是他与曹安和等采访阿炳整理出来了3首琵琶曲和3首二胡曲。此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堪称历史瑰宝。他与曹安和合著的《文板十二曲》创新了琵琶所有指法的标记符号,并是十二平均律最早的设想者之一,改革琵琶品位为六相十八品。可以说杨荫浏不仅在琵琶史上做出贡献,更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除以上三位,近代的琵琶演奏家,为琵琶艺术做出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在此略举一二。近代琵琶演奏家沈肇洲是崇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编辑整理的《瀛洲古调》有45首,并细致分为慢板、快板、文板、武板。乐曲内容非常丰富,有咏叹人生也有歌颂自然的,演奏技法考究。《瀛洲古调》[1]韩淑德、张之年著《瀛洲古调》中左右手演奏技法符号,详见《中国琵琶史稿》(修订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第191页。至今广为流传,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浦东派代表人物沈浩初编撰的《养正轩琵琶谱》对指法、把位、弦序的标记非常细致,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沈氏对文武曲演奏风格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弹文套宜缓,弹武套

自华氏以后,北派琵琶逐渐失去影响,南派琵琶继而广泛兴起。南派琵琶艺术的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比较著名的有: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上海派等。各流派都归纳出各自的演奏技巧,运用方法和乐谱标记都有不同。乐曲处理风格各异。

刘天华是此时期最著名民族音乐家之一。刘天华对传统四相十品琵琶进行改革,制作出六相十三品的十二平均律琵琶,采用活动品位装置,既可按传统音律演奏,又可按十二平均律演奏。另外,刘先生首次创作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和三首琵琶独奏曲,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首二胡独奏曲。将琵琶和二胡演奏推向专业化教学,形成独立体系。他创作的15首琵琶练习曲是琵琶发展史上的首次创新。这引起后人对基础教学的重视,扭转前人“以曲代功”的思想,为演奏者顺利完成乐曲提供很大帮助,为琵琶专业教学与演奏奠定基础。刘天华创作的三首琵琶独奏曲即:《改进操》、《歌舞引》、《虚籁》。在乐曲中,他运用“绰”、“注”、“挑弹”、“勾搭”、“扣轮”、“挑轮”等技法,更恰当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绰”、“注”、刘天华借鉴古琴的两种演奏技法,将滑音运用到《虚赖》乐曲中,表现作者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的情绪。宜紧。”意为文曲长表情,以节奏缓慢抒情细腻为特点;武曲易状物,以节奏快,力度强气势宏伟为特征。表达的内容不同,演奏技巧的运用与轻重缓急有明显差别。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人收益匪浅。文曲推拉吟柔和武曲的扫拂绞弦等技巧的运用及风格的把握至今都是演奏家不断追求的重要演奏技巧。

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朱英在其撰写的《琵琶左右手全部指法记号说明》中,继承前人又创造出左手“勒”“托”右手“撚”“圈滚”“勾搭带轮”“轮扫”等技巧。他另一大贡献就是“解放禁指,”即此前演奏左手禁止用小指。在音色的追求上,提出复手上方一到三寸之间,刚音稍下,柔音稍上。还吸取了西洋记谱法的各种轻重缓急的表情记号。他的这些理念影响深远,沿用至今。

此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探求新思想、新知识热潮的影响和推动,和对西方音乐作曲理论的借鉴,琵琶演奏艺术在各方面都得到极大发展。

三、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

随着新中国成立,琵琶乐曲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改编和移

例2.《春雨》中的勾音

著名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成先生将琵琶由二十四品增加为三十品,并安装了活动山口。早在50年代他便编写《琵琶演奏法》、练习曲教材《琵琶三十课》等。在基础训练方面著有五线谱练习曲百余首、并在创作和改编的乐曲中植作品。如:《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唱支山歌给党听》、《送我一支玫瑰花》等。还有一些原创乐曲如《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春雨》等并出现创新技巧和借鉴西方音乐的元素和演奏技法。无论在教学、演奏还是改革、创新方面,都将琵琶艺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0年代末吕绍恩《狼牙山五壮士》是以《新四军军歌》为主题素材象征五壮士,用半音、增减音程及和弦表现日本侵略军,较多的运用武曲扫弦、扫拂等技巧,使音乐刚强有力。是传统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下特征鲜明并罕见的优秀琵琶作品。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在1965年创作的《彝族舞曲》中创造性运用“解放大指”技巧。即将在轮指的同时,将大指独立出来挑其他弦,作为另外一个声部。可以形成食、中、无名、小指组成的四指轮作为伴奏声部,大指独立勾勒出旋律。将点与线完美结合,形成优美的和声和复调音效。80年代初在朱毅、文博创作的《春雨》乐曲中,借鉴西洋古典吉他向内勾弦发音的技法,结合琵琶演奏特点,演变用指甲的内侧向内勾弦。音色要比向外弹更薄更细腻,中指勾一弦、食指勾二弦、大指勾四弦形成三连音节奏型,形象地表现江南三月的雨滴晶莹透明的景象。运用西方和弦,代表作品有《彩云追月》、《海河之歌》等。对浦东派的传统指法继承发展,如将“并四弦”用一个手指迅速完成,凤点头的补足音调,滚四弦连伏,人工泛音等创造性指法。这一切贡献对琵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深远影响。

例3.《彩云追月》中借鉴西洋和弦写作手法在琵琶演奏中的运用

林石城先生培养出很多当今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其中琵琶演奏家、改革家邝宇忠先生首先使用金属弦代替丝弦,使琵琶音色更加明亮饱满,清脆悦耳。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更是为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乐曲的改编创作等方面做出琵琶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享誉世界舞台的著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70年代创作而成。此

例4.《草原小姐妹》中“四五度双弦”的运用曲为琵琶主奏交响乐协奏,是琵琶演奏艺术上最早的,最具影响力的协奏曲之一,更是中西音乐成功融合的代表作。在技巧的运用方面,发挥了琵琶四五度双弦演奏的技巧,加入滑双弦生动的模仿小姐妹与暴风雪搏斗的场面。强力度大篇幅的摇指更是史上第一次独创性的运用,将全曲推向高潮。

此时期代表人物李庭松、卫仲乐、林石城、杨大均、曹安和等为琵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培养出新中国一代新人如王范地、邝宇忠、李光祖、陈泽民、王惠然、叶绪然等登上琵琶乐坛。这是琵琶发展史上最为活跃、最有成就时代之一。

四、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受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影响,20世纪末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在琵琶演奏艺术方面也有显著的体现。乐曲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移植西洋器乐作品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无穷动》、《查尔达斯》等。这些小提琴和钢琴的乐曲移植到琵琶上演奏,大大增加了演奏难度,有些作为琵琶基本功练习,对速度和灵活度的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就是代表曲目之一。这是由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陈音移植改编的小提琴作品。这首乐曲的演奏难点在于,对演奏速度、灵活度、力度、耐力要求极高。尤其是三和弦和七和弦使用,转换频繁而速度快。在节奏和指法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琵琶演奏习惯,不规则的节奏对演奏者的乐感是个考验,增四五度的指法运用也较大的提高左手灵活度。七次转调并为此增加了24和26品,都为顺利演奏此曲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也可以作为快速训练中优秀的练习曲。它不仅可以代表一名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而且开拓了琵琶演奏事业方面一个崭新的表演风格。

除了移植作品外,地域性较强的独奏曲任鸿翔创作的陕西风格的《渭水情》、历史题材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题材的由吴厚元创作的《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大型协奏曲方面有《花木兰》、《祝福》、都是此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乐曲。在演奏家方面,有位不可磨灭的人物为琵琶演奏事业做出里程碑式贡献——我国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他创作独奏曲有《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乡土风情篇》、《怀古篇》等等里面共包含约18首独奏曲,在演奏技法方面创造了大量的新技巧。如《老童》中的“大指敲四弦,右手敲面板”;《天鹅》中“左右手分别拍弦,凤点头,双勾搭”;《秦俑》中“离品按品绞弦”;《春蚕》中的“双琶音,肉扫,山口拨弦”;《天池》中的“弱音”演奏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旧法新用”的技巧。将传统的左手“推拉吟柔打带颤滑”,右手的“上下出轮,反正弹”等有赋予了新的寓意和运用方式,每种技巧都能非常恰当的表现出生动的音乐形象,极大的提高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例5.《春蚕》中“肉扫”的运用。即右手运用大指小鱼肚肌从四弦向一弦方向划过,发出“砰砰”的效果。其演奏位置稍靠上,音色朦胧混沌。喻示柔弱的蚕以吐丝结网,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乐歌。

跨世纪前后,虽然演奏技巧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也不能满足一些意识超前的演奏者和创作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技术难度更高甚至无调性抽象派的现代琵琶作品。代表乐曲有陈音《山之舞》、陈怡《点》、罗永晖《千章扫》、《逸笔草草》、朱践耳《玉》、唐建平《春秋》等等一些独奏、协奏曲。乐曲题材迥异,有取材于少数民族曲调、纪念伟人及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哲学等。《千章扫》于1997年根据中国草书的动态美获得创作灵感,将传统琵琶文曲韵律气息和武曲的刚健有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笔连、意连、形连”的草书意蕴。本曲有些段落进行了无节拍、无调性、增减音程的设计,并在一些传统演奏技法(弹、挑、勾、抹、吟、推、打、拉等)的基础上加以非乐音的技巧(如大指指肚勾四弦,双手拍面板,右手提弦等)。快板运用大量的扫拂,慢板则把点与线的对比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本曲即体现出“狂草”的奔放潇洒,又将书法创作中的气、韵、力与节奏的运用通过琵琶演奏生动的呈现出来。例6.《千章扫》中节奏快慢的变化与草书写作的松紧有序的布局对比,意境上的统一。

2000年以后,琵琶演奏艺术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站着演奏并加以歌唱舞蹈动作或现代电子音乐伴奏的现代新民乐。2003年《琵琶相》专辑中林海创作的“琵琶语”,采用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女声伴唱等手法,以无限反复的迷笛伴奏为特点,营造一种时隐时现,缠绵悱恻等意境。虽然乐曲采用的是现代制作手法,中西结合的形式,但从琵琶演奏技巧上看,完全采用的文曲的演奏技巧。左手的推拉吟柔和右手文曲演奏方法对音色的控制,真正达到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元素,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结语

琵琶艺术的发展受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美学思想、音乐家、作品及其他乐器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琵琶演奏技法历代相传、经久不衰,这是无数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演奏技法只是音乐表演的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艺术与情感的表现。只有技法和艺术表现完美统一,它才真正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1]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1983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凌瑞兰.20世纪中国音乐史略[M].沈阳音乐学院内部教材,2002

[4]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5]曹安和.影印李芳园〈琵琶新谱〉后记[M]

[6]全国琵琶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上册[M].新华出版社

[7]陈音琵琶谱[M].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宝华)

J616.22

A

1001-5736(2016)03-0237-4

[1]作者简介:田甜(1986~)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演奏家琵琶乐曲
始乱
演奏家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笛子演奏家
悲伤的乐曲
笛子演奏家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