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2016-11-11 07:27:52徐维雅
乐府新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引子德彪西音阶

徐维雅

探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徐维雅[1]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虽然大多是标题性的,但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或表达某些特定的情感,更是创造一种符合主题或标题的情绪或气氛。作曲家用其独特音调的管弦乐创造出奇妙的官能世界,他的音乐达到了近于忘我的境界,开拓了音乐的新天地。他发展的新音乐语汇几乎对20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影响。本文浅析《大海》这部作品在和声、调式主题动机发展、配器等方面的创作特点及其发展手法,以及如何运用上述各要素描绘出具有德彪西特点的色彩性画面。

调式与和声/主题发展/配器的色彩性

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例1)。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例2)。

例1.

例2.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而长笛所奏材料正是谱例1中五声音阶的变体。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在53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调式上,第一乐章中的43-52小节中出现了调式替换。从bG大调主音到第四音形成了#F大调(等音调)的进行。

例3.

例4.bG大调主音到第四音音列:

47小节又出现了ba自然小调的进行。

例5.

在整个作品中,这种调式的互相转换都是十分常见的。

与此同时,全音阶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二乐章中,80小节出就出现了德彪西标志性的全音阶。

例6.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在19小节的主题部分,同样采用了在弦乐组奏出的引子中的动机变体。而在62小节的第二主题,则是由引子中动机的不严格倒影发展出来的。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与调式调性的转换相协调,多种手法结合起来,让极富色彩的音响带给听者无止境的幻想。

最为充分地使用、发展和变化主题动机的,是作品的第三乐章。在第三乐章中的引子部分,小号奏出了第一乐章中引子中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式扩展成了大调的音列,而且第二乐章中主题动机的变体也出现其中。而在30小节处小号呈示的材料,例7则是由第一乐章中的材料例8移位变化发展出来的。

例7.

可以看出在材料的使用上,德彪西把具有代表性的动机所具有的特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尾声的部分,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第一乐章中引子的主题,它像一种“固定画面形象”成为整部作品的支柱,使整部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例8.

三、配器的色彩性体现

这部作品三个乐章的乐队编制分别为:

《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为:短笛、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两支单簧管、三支大管、四支圆号、三支小号、三支长号、一支大号、三件一套的定音鼓以及钹、锣、两架竖琴和五部弦乐器。

《海浪嬉戏》为:短笛、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两支单簧管、三支大管、四支圆号、三支小号、钹、三角铁、一架钟琴或钢片琴、两架竖琴和五部弦乐器。

《风与海的对话》为:短笛、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两支单簧管、三支大管、一支低音大管、四支圆号、三支小号、两支短号、三支长号、一支大号、三件一套的定音鼓、一个低音鼓、钹、锣、钟琴、两架竖琴和五部弦乐器。

可以看出,乐器的编配主要区别在铜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这两个乐器组也是德彪西着重表现色彩性时经常使用的。

这部作品三个乐章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为了能够最贴切的表达音乐形象,德彪西以各组乐器音色上的特点来做色彩性描绘的设计依据,根据不同乐章的音乐形象的要求以及乐章的结构来安排、分配和运用音色。

第一乐章中,主体结构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附属结构分别为引子和尾声。第一部分基本在以bD为主音的调式上,第二部分基本在在以B为主音的调式上,整个乐章描写了阳光从黎明到正午在海面上的奇妙变化。在配器上,引子部分弦乐组的震音奏出了主题材料,这种音色的运用可以突出黎明时大海的神秘和寂静。第一部分主题材料在不同的管乐器中交换,通过调式与力度的变换来描写海本身的变幻莫测。织体部分弦乐组运用了水波式的音型,生动地描写了海浪在平静时浪花互相拍打的画面。第二部分与尾声是本乐章的高潮,与第一部分类似的是,第二部分的主题也在管乐器中频繁的交换,而且弦乐组持续的音响不断地加强力度,最后在最有生气和最耀眼的情绪下结束。

在相当于交响乐中的诙谐曲乐章的第二乐章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海浪的自我欢娱,刻画了苏醒后的大海的欢腾嬉戏、色彩纷呈的浪花、形状各异的波涛。仿佛透过对大海的描写,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

乐曲开始时,木管乐曲组进行了有趣的对话,长笛和单簧管、英国管和双簧管分别呼应地奏出引子的材料,仿佛海浪之间的互相问候。而这个乐章几乎都是由引子中的这种短小动机材料和少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作者通过这些材料在不同乐器组中的运用——比如木管组闪烁式的伴奏音型、竖琴的全音滑音等,生动地表现了波涛的拍打和欢腾的浪花形象。

第三乐章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整部作品中最有画面感的一幅。它展示了更为桀骜不驯、狂野而富有激情的大海,戏剧性更加强烈。因此乐器的色彩性编配上也比前两个乐章要浓重的多。

主题是在56小节处在木管组出现的(例9)

例9.

这个主题在乐章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强而突出的特点使它成为了整个乐曲的重心,三次主题的出现也使这个乐章体现出回旋性原则。同时,半音上升式的音调也突出了海浪愈加澎湃汹涌的特点。而在之后的发展中,织体部分还是可以看到和第一乐章引子材料相同的短小切分材料。弦乐作为织体部分,采用了半音进行和大量的琶音使整个情绪更具有推动力且富有张力。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是在159小节处,在之后的发展中木管乐器之间仿佛进行着特殊对话一样,此起彼伏。第三次出现主题的时候,则是到了全曲的最高点。在弦乐器组丰富的织体音型背景上由管乐器奏出,十分辉煌灿烂。在高潮区域,对于在配器上一贯节制的德彪西,几乎运用了乐队全奏,也正是这种编配使音乐情绪更加光彩夺目、辉煌壮丽。

四、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创作的中期阶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作品中不规律小节群和不规律的节奏,句法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对称关系;喜欢用各种复合性的节拍,如6/8拍、5/4拍、15/8拍等;运用音阶中的增四度和减七度,九和弦被看成是协和和弦,即在比较不和协的和声之后出现的平静性质的解决。这些鲜明的风格使作品的调性得到了扩展,通过调式的游离和频繁地转调使整部作品的和声线条更为流畅。再横向观察这三个乐章之间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看到在第三乐章中,多次地出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主导动机和主题材料,因此这个作品在宏观上具有着再现三部性。

德彪西的作品不完全依赖于旋律。他的许多旋律都是片断式、不对称、不连贯的。他作品最富特点的是他和声手法的恰当运用,和声在他的音乐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德彪西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来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全音音阶之上,这也成了德彪西的一大音乐创作特色。在创作初期,德彪西还趋于传统的和声手法,之后他的和声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时,他也不断尝试将各种音列进行组合,以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比如非三度叠置和弦、全音阶和弦、在各种和弦上加入变化音以及不协和和弦的自由使用等。和声的精妙运用而形成的绚丽色彩都表现出他的和声技法娴熟的程度,以至于旋律的主导位置在他的作品中被和声色彩性效果取而代之了。德彪西扩展了和声学的含义,扩展了和声学的使用范围和表现力,对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他的《牧神午后》、《夜曲》的梦幻般描写的风格相比,《大海》已更趋向于对大自然作真实的描写了。此外,德彪西运用大胆的管弦乐手法,在《大海》中将写实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交响音乐中的新空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真正的音乐是以多方面的因素为背景,是多种艺术的结合,同时也是大自然与艺术的结合。这种结合的领悟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与其它作品比较,这部作品构思大胆新奇,主题更贯穿全曲而富有典型意义,管弦色彩更为鲜明精致,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细密,它标志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20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他发展的新音乐语汇对20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也几乎都有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1]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2]朱秋华.德彪西[M].东方出版社,1996

[3]David Cox.德彪西交响乐[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王虎)

J722.82

A

1001-5736(2016)03-0194-4

徐维雅(1983~),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讲师。

猜你喜欢
引子德彪西音阶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乐器(2021年10期)2021-10-29 02:13:17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乐器(2021年8期)2021-09-10 07:22:44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6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