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水凤
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广西梧州543300
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谢水凤
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广西梧州543300
目的探讨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期间,9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急救方案,观察组49例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进行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实施急救护理,现场救治所用时间、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有效率91.84%,对照组预后有效率73.47%(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时间、住院平均所需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进行急救护理,及时有效,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病死和致残几率。
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多发伤;急救护理
初级创伤救治原则是由国际创伤救治委员会推广,该委员会还推广了一整套初级创伤救治管理措施,用于培训医护人员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标准、快捷、有效的救治[1-2]。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及相关管理措施,已经受到了各国医疗机构的重视,并积极推广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的质量,该院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实施了相关救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收集病例资料,对其急救护理措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初级创伤救治措施的效果及不足,结合该院的实际情况和急诊科多年临床经验,完善了急救急诊体系和救治流程。该文就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实施急救护理的管理措施取代传统急救措施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期间,9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中30例男,19例女;年龄范围6~68岁,均龄为(46.2± 10.3)岁;高处坠落和刀砍伤各13例,车祸伤和工地塌方伤各8例,7例为爆炸伤;观察组49例中35例男,14例女;年龄范围6~67岁,均龄为(45.8±11.2)岁;高处坠落和车祸伤各15例,刀砍伤和工地塌方伤各7例,3例为爆炸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现场、转运途中给予了吸氧和监护护理,还采取了心肺复苏护理、包扎外伤并做止血处理、固定骨折和建立静脉通道,以及气管插管和液态复苏急救措施。
1.2.1对照组护理对照组按既往流程展开急救护理,医护人员进入现场后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和意识,检测T、P、R、BP等生命体征;检查患者是否有外伤、外伤部位和出血情况如何、是否骨折或脱位,向患者家属了解其病史,对症给予固定和包扎并及时止血,接送患者至医院,依据其症状和主要受伤部位由各专科分诊治疗及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观察组护理本组患者遵循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医护人员应用培训和模拟实训中应用的急救管理措施,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气道管理、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神经系统管理、全身检查。
(1)初步评估患者伤情并采取相应措施。要求参与急救护理人员在4min左右对伤者进行初步评估,具体评估步骤如下:首先,检查其颈椎是否被损伤,并实施颈椎保护措施,对其气道是否通畅进行检查,排除呼吸道中的异物并将气道开放。其次,观察患者呼吸运动及频率,是否发绀和胸廓是否有开放伤等,采用呼吸器或气管插管等对其气道进行管理。再者,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四肢温度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并对指端末梢颜色和尿量加强观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和补液。以AVPU标准对患者作出初步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其中A代表清醒、V代表无语言应答、P代表刺激无疼痛反应、U代表无任何反应[3]。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从头到脚快速检查伤者。同时向伤者家属了解其病史并转送回医院,完善辅助检查再进一步确诊,再依据其病情发展进行分诊。
(2)气道和呼吸的管理。在气道护理时主要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提供吸氧护理。护理人员评估方法可采取视诊和触诊相结合,并通过听诊来协助初步评估。若患者意识清晰能言语交流,说明气道没有受阻滞。对于有呼吸道梗阻倾向患者,护理人员排除其呼吸道异物,若颈椎未受伤可将患者头侧向一边,以避免出现误吸现象。若患者意识模糊发生气道梗阻,可用舌钳将其后坠舌牵出,提起下颊或下领,开放气道插入适宜通气道,有条件还可采用气管内插管或给予环甲膜穿刺,若患者头颈或胸部被损伤,行气管插管应保护其颈椎。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措施。若患者可能有张力性气胸,则应使用粗针头在第2肋间穿刺,在对其胸腔减压后做好观察护理,以保持其呼吸通畅。
(3)循环管理和神经损伤评估。严重多发伤患者应尽量避免活动性出血,及时给予包扎和止血处理。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以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肤色和尿量等,以评估其是否休克。现场急救时,可通过触诊了解其有无脉搏,例如:能触及挠动脉的脉搏,说明其收缩压大于80mmHg,若能触及肱动脉其收缩压大于70 mmHg;仅触及股或颈动脉其收缩压大于60 mmHg。若其血流动力学不稳时,可采取液体复苏或做好输血准备。
(4)综合评估。当初步判断患者伤情严重,应密切观察其神志和瞳孔变化,以评估其颅内损伤的情况。若患者伴有脑脊液漏,应尽量不实施鼻腔和外耳道填塞与冲洗,避免出现颅内被感染;若患者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采取脱水治疗。护理人员还应检查患者全身,找出其他受伤部位,并做好颈椎保护。
1.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1.3.1急救时间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所用时间、现场救治所用时间、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
1.3.2患者预后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者痊愈出院后功能恢复状况,显效=患者痊愈、肢体和器官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痊愈、肢体和器官功能基本恢复;无效=患者出院时还存在肢体和器官障碍。预后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3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初入院至出院平均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平均所需费用。
1.4统计方法
2.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对比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差别不大,但观察组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实施急救护理,现场救治所用时间(17.3±8.7)min、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60.7±12.7),均优于对照组现场救治所用时间(25.1±9.3)min、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87.4±11.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所用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所用时间对比(±s)
组别急救反应所用时间(min)现场救治所用时间(min)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min)观察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29.6±11.2 30.1±10.6 1.47>0.05 17.3±8.7 25.1±9.3 5.47<0.05 60.7±12.7 87.4±11.5 6.32<0.05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痊愈后4例存在肢体或器官障碍,预后有效率91.84%,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有13例存在肢体或器官障碍,对照组预后有效率73.4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n(%)]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时间(12.3±10.3)d、住院平均所需费用(1.7±7.2)万元,均低于对照组平均所用时间(25.5±10.9)d、住院平均所需费用(2.2±8.1)万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对比(±s)
组别住院平均所用时间(d)住院平均所需费用(万元)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值P值25.5±10.9 12.3±10.3 7.12<0.05 2.2±1.1 1.7±0.9 7.34<0.05
当前急诊科院前急救过程中,所急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呈明显增多趋势,患者受伤部位和受伤原因各有区别,但对该类患者现场抢救不及时,可能会使其病情快速发展,从而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据陈利英,葛学娣,施建国,等报道[2],患者因严重多发伤现场死亡约50%,而创伤早期和后期死亡的分别为:30%和20%。
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在两组患者现场、转运途中均给予吸氧,和密切监护护理,对需要采取心肺复苏护理、以及包扎外伤者,均给予了相关护理,同时还对部分患者实施了固定骨折部位,为患者均建立静脉通道,以缩短手术治疗所需时间[4]。对照组在护理过程中,按既往流程展开急救护理,医护人员现场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和意识状态,检测T、P、R、BP等生命体征;检查患者是否有外伤、外伤部位和出血情况如何、是否骨折或脱位,向患者家属了解其病史,对症给予固定和包扎并及时止血,接送患者至医院,依据其症状和主要受伤部位由各专科分诊治疗及护理[5]。对照组在急救救治过程中,急救反应时间差别不大,现场救治所用时间、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则不及观察组效率高;对照组预后有效率73.47%,也不及观察组预后有效率91.84%;而对照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时间、住院平均所需费用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在急救护理之前,通过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培训和模拟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实训,让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了急救管理措施,以便于现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初级创伤救治管理措施包括:气道和呼吸管理,循环和神经系统管理,以及全身检查[6-7]。通过护理人员的有效护理,观察组患者减少了现场救治时间、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这样也使得患者痊愈后预后情况颇佳,而且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时间也减少了,也就相应减少了患者治疗成本。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时间(12.3±10.3)d、住院平均所需费用(1.7±7.2)万元,均低于对照组平均所用时间(25.5±10.9)d、住院平均所需费用(2.2±8.1)万元;观察组住院所需时间和费用均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护理时遵循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医护人员初步评估患者伤情并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检查患者颈椎是否被损伤,对颈椎实施了保护措施,以保证气道通畅排除呼吸道异物;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运动及频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采用呼吸器或气管插管等管理气道[8-9]。对患者血压和心率,体温和指端末梢色泽及尿量加强观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和补液,密切关注患者瞳孔变化,从头到脚快速检查伤者[10]。护理人员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气道和呼吸道管理,以患者意识清晰程度判断其呼吸道受阻程度,并对无颈椎损伤患者,将其头侧向一边,以避免出现误吸现象[11]。而对于气道梗阻患者则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保持其呼吸通畅,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措施;观察组患者痊愈后4例存在肢体或器官障碍,预后有效率91.84%,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有13例存在肢体或器官障碍,对照组预后有效率73.47%。
观察组在急救护理中,还及时进行了循环管理,并有效评估了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要求患者尽量不要活动性再出血,对患者外伤和出血症状给予了包扎和止血处理。现场急救时,可通过触诊了解其有无脉搏,并对血流动力学不稳时,采取了液体复苏[12]。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还初步对患者伤情做出判断,观察其神志和瞳孔变化,以判断患者颅内损伤程度。护理人员还检查了患者全身,找出其他受伤部位做好颈椎保护。现场救治所用时间(17.3±8.7)min、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60.7±12.7),均优于对照组现场救治所用时间(25.1±9.3)min、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87.4±11.5)。
经两组急救护理效率及住院时间费用对比,可见:(1)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及相关管理措施,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较为有利。由于在救治过程中注意了保护颈椎,降低了患者再次受伤的几率,也避免了患者在急救现场死亡的可能[10]。(2)减少了急救护理所需时间,医护人员由于事前经过了急救护理管理培训和模拟实训,抢救效率明显提高。(3)而且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还根据该院实际情况,结合该院急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使得医护人员抢救过程中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了漏诊误诊的几率,同时加快了转入急诊科所用时间[7]。所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以及相关急救护理措施,适用于院前急救并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而护理人员因为严格遵循该原则进行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把握好重点,并理清了主次关系,极大地有利于患者治疗和预后[11]。
通过上述急救护理措施的应用,急救团队的密切配合和明确分工,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及时做出了初步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的救治措施,充分了发挥了团队配合能力,同时也是该院内部管理的成果的体现[12]。虽然在急救护理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例如:医院卫生经费短缺、除颤仪和保温加温设备等仍缺乏等情况;以及出诊时人员不够,道路交通不畅等原因,但该院急诊科通过加强急救管理措施的培训,以及模拟实训等,并不断总结院外、院内、重症等临床急救中的成果,不断进行完善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急救护理当中。
综上,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进行急救护理,及时有效,避免了院前急救中的漏诊现象,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病死和致残几率,改善了预后,具临床应用优势。
[1]牛倩敏,余平,黄瑾,等.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6,6(3):7-9.
[2]陈利英,葛学娣,施建国,等.合作模式在交通伤急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6A):30-32.
[3]姚银春.急性严重创伤的救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98-100.
[4]张亚卓,高燕,梁英.创伤救治发展模式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护理研究,2008,22(2A):354-355.
[5]王鸿香,邹倚红,陈凤莲.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1-12.
[6]邹丽华,郑燕红,陈利英.“创伤急救合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6-767.
[7]葛学娣,王莉英,凌霞,等.交通伤院前急救护理培训提升护士应急救治能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B):27-29.
[8]张亚卓,赵文静,徐凯春.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7):418-420.
[9]郑叶平,邵翠颖,施玉铭.急诊护士在创伤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A):66-67.
[10]侯翠霞,李水莉.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26-28.
[11]欧阳其适,陈春香,叶巧如.VIPC抢救程序在ICU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68-69.
[12]盖群,朱秀丽,位兰玲.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2):107-108.
Application of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n the Emergency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XIE Shui-feng
Tengxian People's Hospital,Wuzhou,Guangxi Province,5433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n the emergency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from October 1,2013 to October 1,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9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emergency pla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for emergency nursing. Results The emergency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use time of field treatment and time needed of transferr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prognosis effective rate was 91.84%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3.47%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s timely and effective,which wins valuable time for patients and reduces the death rate and disability rat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Multiple injuries;Emergency nursing
R473.6
A
1672-5654(2016)10(a)-0121-05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8.121
谢水凤(1981.2-),女,广西梧州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研究。
(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