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兵
摘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入地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主体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而其对当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0-01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内涵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然而,这里的自然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的“自然”,而是被对象化的“为我而存在”的自然。通俗来讲,主体就是人。然而,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有血有肉并深处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人。从数量组成上来说,主体就被划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那么,主体性就是因主体的存在而衍生的属性。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自觉性。能动性表现为人可以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自主性表现于对象为主体而服务,成为自然界和自己的主人;自为性体现在对于任何活动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自己出发”去行动和实践,把事物、活动和结果看作是“为我而存在的”;自觉性体现在感知外部世界及自我存在,并通过思维中介,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活动及内心世界。
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同时,只有不断地挖掘和发挥出人内在的潜质和一切积极的因素,才能提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不断地解构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并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三个层次(器物、制度、理念)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重要深层次的因素,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稳定器。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在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时代,我们能否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因为,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社会凝聚共识,把十三亿多人“拧成一条绳”,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足以体现了党中央对核心价值的重视。在新的时期,我们需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切实地抓紧转好。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来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于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总体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关注和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体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宣传教育、文化熏陶、身体力行三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和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绝非无节制地、不合理地发挥和运用主体内在的潜能,而是要正确而合理地发挥主体的作用,使之能促进社会长久进步和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区别于他物重要一点在于人具有意识,任何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出现了问题。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引领社会思潮。尤其要在全社会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三个自信”,使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另外,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弘扬和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及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发挥先进人物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再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依靠“融入”才能落地生根。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融化于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落脚于人民的一言一行中。通过持续不断地灌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其次,注重文化熏陶。中华民族凭借自身的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化人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起固有的纽带,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方法,批判继承地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养分,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践行之。
最后,力求身体力行。作为主体的人必须结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来身体力行。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3年.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