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晖
◎教育家成长论坛◎
办一所“爱己爱人”的学校
■马 晖
青岛湖岛小学地处市北区西北端,因为周边租住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所以学校自2000年起开始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十几年来,湖岛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人数一直保持在学生总数的7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是社会改革大背景下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如何接纳他们是社会难题,也是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知道,家庭背景和生源的差异越大,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就越能凸显出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纳多,对学校来说是挑战——挑战管理理念,挑战教育能力,挑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机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纳多,就是我们的现状,就是我们的特点,如果做得好,不但会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说:“寻常人以为办学是一事,改造社会又是一事。他们说:‘办学已经够忙的了,还有余力去改造社会?’他们不知道学校办的得法就是改造社会,办学而不包括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既要承担体现教育平等的社会使命,又要承担通过办学改造社会的历史职责。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校长的教育使命。
办学特色是什么?专家论述已经很多了,我表述自己关于办学特色的“三点”认识:一是形成于学校发展历史和社会、毕业生等的认同度;二是基于学校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三是实现培养带有学校特质学生的教育目标。其实,每所学校都有着潜在的特色和能量,只要被发现、被释放,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办学特色皆有可能。
湖岛小学要办出特色,就要确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我在文献查阅中寻找着、思考着:德国教育家巴泽多开办的泛爱学校所收儿童不分贫富、不管宗教派别,主张以人类互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世界观教育儿童,使其成为幸福的、身体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始终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成就了和谐全面发展的理论精髓。
泛爱教育、人文主义、和谐全面发展,这些理论和实践无不蕴含在一个大写的“爱”字里。这些成功经验为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孩子就像叶子,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各不相同。学校就像大树,用爱的教育把无数叶子悦纳为一个整体,叶子们在大树上成长着、摇曳着,再把吸收的养分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地。
是啊!每个孩子都值得爱,让每个孩子学会爱!美好的画面明晰了我的办学方向——办一所“爱己爱人”的学校!
2011年,学校逐步形成完善了以“爱心文化”为核心的理念文化体系,如“每个孩子都值得爱,让每个孩子学会爱”的核心教育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办学理念、“爱心校园,幸福家园”的办学愿景,“爱己爱人,自信自强”的校训。这些文化理念都是伴随着湖岛小学的发展内生而成,是从“爱己爱人”出发确定的教育方向,即以“爱”为理念统领,用“融合”做行动指南,让来自大江南北的孩子们在关爱、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自信、从容、有尊严地幸福成长。
为此,学校打造“葫芦娃爱心文化”特色品牌。“爱心文化”是培育学生的载体,因此“爱心文化”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来表达、用学生容易产生联想的生活经验去实施。只有找到充满童心童趣的载体,文化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践行。《葫芦娃》是学生熟悉、喜欢的动画片,学校借船出海——推出了“爱心文化”卡通形象葫芦娃“关关”和“爱爱”,“关关”头顶一片绿叶,“爱爱”头戴一朵鲜花,陪伴在孩子们身边。这两个被赋予了友爱、善良、包容、勇敢等品质的可爱形象,孩子们非常喜欢。创编葫芦娃故事、传唱葫芦娃歌曲、创葫芦娃班级文化、做各类葫芦娃学生……围绕着葫芦娃做文章,为学校文化在孩子中的传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把“爱己爱人”的文化理念具体化,就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植贤树人,即植爱、植智、植美、植行,树博爱之人”。“植贤树人”育人目标深刻践行着“爱己爱人”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那么怎样把这个“教育灵魂”最终变成学校教育的基本坚守?育人目标成为倒逼我们思考、提出并践行“融合型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育人目标确立后,怎么实施才能让这些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学生自信心不足、学生视野不够宽广、学生与城市融合有困难……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我们的选择是由问题到课题,用真课题破解真难题。学校成功立项青岛市“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以学校特色为实践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成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子课题学校,山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课程整合研究”实验学校。
国家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我对这句话解读为一个词——“融合”,文化、教师、学生、教材四者有机融合,共融共生编织在一起,能够点燃学生的梦想与激情、使他们充满发展后劲的,就是好的课程。独特的价值、思想和个性的课程,就能让学校形成独特的特色文化,提升教育内在品质。在融合型课程实践中,我们且思且行,经历了螺旋递进、不断完善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材融合,课程体现特色理念。2012年开始,学校借鉴西方广域课程理论,实施以“融合型”课程开发为内容的课程改革探索。围绕“植贤树人”育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打通整合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四大体系,改造学科,实现学科与生活融合;更新教法,实现学科与儿童融合;创新学校,实现儿童与生活融合;面向未来,实现课程与文化的融合,将文化、教师、学生、教材四者共融共生编织在一起,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们把思品课每周一课时打通融合的学校拓展课程,开设了《我爱我家》课程。《我爱我家》课程教材分为五个板块:“我与自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自然”和“我与社会”。教材是对赫尔巴特“泛爱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遵循孩子们的情感成长过程应该先“爱己”,了解自己的来历,知道成长的不易,珍爱自己的生命;再“爱人”,认知所处环境,了解什么是母爱、他爱,懂得感恩,并学会表达爱、传递爱;然后建立自信,需要学校创设环境,学习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的方法,学会调适心理,培养自信乐观的情感;最后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多元化,学会与人、自然和谐相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己及人,通过课程关怀、心理辅导、活动体验、情感感悟等方面实施“爱己爱人”。这门课程获得2014年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入选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
《葫芦学堂》课程是学校根据特色办学需求、参考综合实践学科标准,把综合实践课程每周一课时打通融合的学校选修课程。《葫芦学堂》分四个板块,有研究性学习板块“葫芦文化研究”,学生们研究葫芦的起源、寓意和文化;有劳动技能实践板块“葫芦种植”,学校特意在操场一角的“植爱园”里开辟出葫芦种植园,孩子们种葫芦、育葫芦、收葫芦,亲身经历葫芦生长的全过程;有手工制作板块“葫芦创意设计”,学生将自己种植、收获的葫芦,刮皮、晾晒后,在葫芦上进行绘画、雕刻、电烙等手工创意制作;还有艺术熏陶板块“葫芦丝演奏”,把葫芦丝融合到音乐课堂,三至六年级学生人人学吹葫芦丝。师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融合课程的框架初步确立,《我爱我家》和《葫芦学堂》课程取得明显的成效。学生在《葫芦学堂》里编织的串珠葫芦、雕刻的电烙葫芦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文化宣传品,奖励学生、感谢家长、送给来校参观的客人。各式各样的葫芦带着孩子们的精巧创意,带着它美好的吉祥寓意,把湖岛小学可爱的“葫芦娃”们和“葫芦娃爱心文化”传播出去。
第二阶段——德育融合,课程倾听生命对话。
融合课程建设目标是不但要让学生经历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会表达爱、传递爱,即让学生经历认识爱、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传递爱的人性完善过程。因此,学校要给孩子搭建传递爱的平台,疏通表达爱的渠道,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行动表达情感、影响他人,提升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尊感,因为自尊感是一个人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德育活动。德育活动是实现“爱人爱己”办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融合型课程体系。最好的呈现形式就是教材,德育课程教材可以规避教育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由谁做,怎么做,固定下来就是校历,就是德育课程。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自主编写《德育课程手册》,融入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手册》分为五大模块,即德育传统课程、德育主题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德育经典课程以及德育评价,涵盖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达成的德育目标,包括学校的爱心教育。我们希望爱心文化与小学德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课程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特色化、特色序列化,走出说教灌输的窠臼,让德育活动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让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说“爱己爱人”回答的是“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那么《德育课程手册》记录的是“我们怎样培养人”的足迹。如德育经典课程“爱心体验节”中有一项体验活动——给爱你的人准备一份礼物。11岁的小潘6岁时父母离异,随爸爸一起生活。8岁时,爸爸再婚,她有了一个小弟弟。她一直认为,爸爸忙于工作,忽视她。后妈只爱弟弟,不爱她。她回家后还要看护弟弟,自卑心理严重。
她在体验日记中写道:
同学们都忙着制作小礼物,我没有。我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我说:“爸爸,我给你准备的礼物是一个拥抱,希望你能接受。我想得到的礼物是您的一个拥抱。我知道您很忙、很辛苦,可是我还是想让爸爸抱抱我。”爸爸看完信后,抱着我,直说“对不起”,让我好好听话。我哭了,但是心里很舒服。我觉得爸爸是爱我的。只是爸爸不知道我的想法,因为我没有告诉他。以后,我有什么想法要及时和爸爸说。
德育课程尝试着将显性的外在活动和隐性的精神关怀紧密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从情感体验入手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力求触动每一个参加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恩、让孩子学会“爱己爱人”。
第三阶段——社会融合,汇聚外能参与建设。随着学校爱心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型课程的深入,我们发现,爱心文化既是一项学校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改造工程。“爱己爱人”的“人”不但面向校内的人,还要面向校外的人,实现人与社会的融合;要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生命经验,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推动力量,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但是以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平台和视野,难以更好地完成这项工程,必须汇集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参与建设。因此爱心文化逐步向外延伸,汇聚社会能量,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因素,将社会力量办学融合在综合课程中。
学校联系“新市民之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等社会爱心组织,利用周日义务开办“新市民子女梦想学堂”;与市少年宫联手成立“新梦想新市民合唱团”并参加各级演出活动;成为青岛红十字微尘基金“博爱校园”,利用每年5万元的微尘基金,为学生提供爱心奖学金、爱心餐补,把社会的爱心送到学生手中;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建设“梦想中心”,开设“梦想课程”,让学生自信、有尊严地成长;邀请岛城蓝橡树心理团队定期为家长、学生举行心理讲座,开展个案咨询;成立“家长志愿团”,下设合唱团、义工团、护校团、托管团、评教团,把“爱心文化”延伸到家庭,大家一起把爱传递下去。学校每天下午的托管工作是由老教师协会和家委会携手组织开办的。三年来,老教师和家长共同来校托管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之路顺畅了许多,出现了很多育人新亮点,形成了社会、社区、家庭共同建设学校的动人场面。
“葫芦娃爱心文化”的探索、实践让湖岛小学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师生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变化。只要你走进湖岛小学校园,好客的孩子们总会扬着笑脸向你主动问好;只要你走进教室,总会看到温馨的场面,或是墙面布置,或是角落文化,或是孩子的作品;只要你走进课堂,总会感受到专注的目光和学教相融的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中最辛苦的是老师,收获最大的也是老师。2010年前,湖岛小学没有一位教师出过市级以上公开课,获得过市级以上荣誉。五年后的今天,48位教师中三位老师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专业人才;一位老师获得山东省综合实践优质课一等奖;九位教师分别出青岛市公开课和研究课;四位教师被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选为“种子教师”,暑假给别的省市老师们进行“梦想课程培训”。四位教师的足迹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各个地区,在培训别人的同时,也提升着自己。我们坚信:让老师们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爱心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张扬。
几年来,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得到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得山东省德耀齐鲁示范单位、青岛市微尘基金“博爱校园”、市北区精品课程学校等荣誉称号和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成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实验学校、山东省课程整合实验学校。学校十几次接待国家、省、市教育科研相关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凡是来我校参观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说:从孩子自信的表情和活泼的神态上,根本看不出外来务工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差别。这就是“有教无类”的爱心文化结晶。青岛交通学校任颐老师来校参观后,在文中写道:走的时候,手里拎着湖岛小学赠送的校园文化宣传册,封面上是几个朝气蓬勃、笑容灿烂的孩子,一行文字尤其打动我心:“勿谓湖小,爱在其中。”不禁莞尔,是啊!湖岛虽小,爱心常在,一枝一叶总关情;湖岛虽小,教育者的心却很大,大到能够容纳每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能仔细聆听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这个问题是萦绕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头的老问题、大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才算是对我们的未来负责?我作为一名校长,职业责任和道德良知促使我去思考这个问题。
回顾湖岛小学的发展之路,我们以学生、教师、家长为经,以文化、课程、活动为纬,把办一所“爱己爱人”学校的教育理论和理想变成了有理念、有制度、有载体,大家共同经历的、真诚生动的学校生活。因为学校和师生的变化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我作为亲历者由衷地为这些变化,为自己和团队为这些变化付出的努力感动着、激励着。同时,又深感“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管理者,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和专业素养的局限影响着课程和课堂的变革;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局面远没有形成;融合型课程建设刚刚搭起框架,课程融合、内容融合等深水区的研究正在进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严谨性尚在探索阶段,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和论证……
下一步,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融合型课程建设,实现“优秀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融合型课程理念如何推广,全面带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惠及的不是一门,而是多门”;如何扩大特色办学的影响力,全面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实现“发展的不是一批,而是全体”……
反思问题,展望未来,我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正因为“路漫漫”,“上下求索”的精神才尤显可贵,“上下求索”的过程才备感珍惜,“上下求索”的结果才愈加向往。
青岛湖岛小学,山东青岛 26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