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群+王世祥
摘 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粉尘爆炸”实验不能成功,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在2009年完成了该实验第一次改进。第一次实验改进操作方法简单,可视性强,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粉尘扬起、燃烧的全过程,不足之处表现为无响亮爆炸声、燃烧室采用较厚材质,一旦瓶身炸裂容易伤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该塑料瓶不易找到且加工困难。2014年进行了第二次改进,优点为实验操作起来更简单,可视性更强,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粉尘扬起、燃烧、爆炸的全过程,原材料更加廉价易得、可重复使用,加强了对安全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粉尘爆炸;创新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设计了一个关于粉尘爆炸的实验,如按照教材进行根本不能成功,并且看不到粉尘急剧燃烧的过程,多年来该实验一直困扰着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终于在2009年年初完成了该实验第一次改进的设计和制作,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原实验在教材中的设计及不足
1.原实验在教材中的设计
如下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由于上述实验设计所用金属罐过小,用来盛放面粉的塑料瓶过小,鼓气装置及气流冲击的方向都不利于粉尘大量扬起,这就是原实验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教材中使用金属罐缺乏可视性,不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粉尘燃烧的全过程。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将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二、第一次改进装置的设计
1.第一次改进装置结构简图及实物图
实物图
2.使用方法
(1)将打气筒拉杆拉出。
(2)通过一根较粗玻璃直通管向玻璃漏斗中加入干燥面粉。
(3)在蜡台上放上蜡烛并点燃。
(4)在塑料筒上方加上盖板并使之密闭。
(5)通过打气筒打气使面粉充分扬起且剧烈燃烧,产生爆炸现象。
3.实验效果
该实验操作方法简单,可视性强,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粉尘扬起、燃烧的全过程,使用起来具有明显效果。连续几年我校一直将该改进实验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4.第一次改进实验的不足之处
以上改进实验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后仍发现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无响亮爆炸声、燃烧室采用较厚材质,一旦瓶身炸裂容易伤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该塑料瓶不易找到且加工困难,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第二次改进实验设计
第二次改进实验操作起来更简单,可视性更强。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粉尘扬起、燃烧、爆炸的全过程,原材料更加廉价易得、可重复使用,加强了对安全问题的思考。
1.第二次改进装置结构简图及实验效果截图
2.制作方法
(1)选一家庭中废弃的带盖(能旋紧且密闭)薄塑料罐(如上图)。
(2)剪去一小饮料瓶上半部分(用于盛放可燃性粉尘)。
(3)将剪好的小饮料瓶放入上述带盖塑料罐中并且紧靠塑料罐内壁。
(4)从外向薄塑料罐和小饮料瓶相连的一侧打一个小孔,将打气筒前端插入薄塑料罐和小饮料瓶的底部以推动粉尘扬起。
(5)在小饮料瓶对面,远离饮料瓶的薄塑料罐上横向剪开一长方形孔,并用双面胶粘贴一张长方形信签纸且将长方形孔密封好。
3.操作步骤
(1)将打气筒拉杆拉出。
(2)通过一根较粗玻璃直通管向小饮料瓶中加入经烘烤箱烘干的生粉。
(3)在带盖塑料罐底部中心放置一小根蜡烛并点燃。
(4)旋紧塑料罐盖子。
(5)通过打气筒快速打气使生粉充分扬起且剧烈燃烧,从而产生猛烈爆炸现象。
4.注意事项
(1)所使用生粉一定要在实验前充分干燥(可用烘焙箱进行干燥)。
(2)蜡烛不宜过长(以增加参与燃烧面粉浓度)。
(3)薄塑料罐上横向所开长方形孔面积应尽量大些,否则罐盖将高高冲起,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该改进实验的优势
(1)废物利用
塑料罐物美价廉,家庭中极为常见。
(2)密闭性好
经过长期反复实验,该实验要想获得较好的爆炸效果,必须在密闭环境中进行。瓶盖儿可开可合,易于盛放生粉和点燃蜡烛。
(3)安全可靠
由于选用了较薄塑料罐,同时在塑料罐上开了长方形孔(用纸张密封),使得该实验更加安全可靠。
(4)制作方便
由于选用了较薄塑料罐,加工时特别容易。
综上所述,最新改进实验材料易寻、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可视性强、爆炸声大、可重复使用、实验效果堪称完美。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