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11-09 07:20刘青禾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孔子

刘青禾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儒家的天命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另一方面又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孔子天命思想的阐释、以及对其当代价值的解读,引发读者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及其价值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孔子;天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孔子的天命思想

1.1 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

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先民,面对苍茫大地却无力知晓和把握,对一切充满了惊奇和恐惧。于是,他们便以万物有灵、“有命自天”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人世间的各种运作变更。他们倚身于天命,试图通过对天命的遵从和顺应,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此时,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有意志的“天”,它能够主宰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一位可与人世间相通的人格神。

然而,在等级社会出现以后,为了寻求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精神上的依托,世俗社会的统治者便将自己的统治与“天”联系在一起,宣称其统治是天意在人世间的体现。殷周时代是中华文明发生巨变的时代,殷周时期的变革除了是一场重要的制度革命之外,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宗教革命。在周武革命、商纣灭亡之后,周朝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顺乎“天命”的结果,于是便在继承了殷人“天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转移”的思想,这便是“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意即:上天主要是以统治者的德性修养作为衡量标准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保佑百姓的生活。这就说明,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暴君,而是一个根据善恶进行裁决的法官,是一种具有伦理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因此,这便要求统治者关注个人的道德行为,践行正道,无私奉献,对个人、百姓和国家的命运负责,从而获得上天的恩泽。

1.2 孔子的天命思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他从个人一向敬慕的宗周礼乐文明中继承了传统的天命信仰,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体现出了春秋时期的时代性特点。

1.2.1 “畏天命”

“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天”既是代表神灵的意志天,又是代表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自然天。一方面,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畏天命”,其原因就在于“天命”是一种客观的、不为人本身的力量所左右摇摆的存在(即代表神灵意志的意志天)。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天命”作为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与人类自身对立。因此天命不可违,我们要对天存有敬畏之心,并且要顺应天命、践仁行德,这样才能达观应变,成为君子。故孔子的“畏天命”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顺天命”。另一方面,天命是宇宙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表现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和生命本体的自然呈现。笔者认为:孔子并不是一个宿命论者。在孔子所言的具有双重意义的“天命”当中,作为代表神灵的有意志的天仅仅是一个前提性的存在,孔子真正要强调和加以重视的是作为天地万物运行法则和人类生命本真呈现的自然天,强调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实践去“知天命”,有所作为。只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孔子天命观的思想。

1.2.2 “知天命”

“知人则哲”----出自《尚书·皋陶谟》篇的这种说法,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对自身的了解,并开始探索人类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到了孔子那里,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知天命”是人们自我修养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人们立志于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行仁”的自觉,在拥有“不惑”的智慧之后,便可以进入“下学而下达”的境界,从而“以知天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立身处世和生命历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知天命”可以看作是我们个人内在精神生命与外的浩瀚宇宙的一种融合与贯通。孔子将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得任何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可以通过主体的努力达到“知天命”的境界。这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对个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正是从孔子这里开始,人们才逐渐摆脱了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缚,走上了修养自我、追求个人理想的自觉道路。

1.2.3 “知天命”与“畏天命”二者相辅相成

在了解孔子天命思想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我们可以“知天命”,那么孔子为什么又发出“畏天命”的感叹呢?

其实,纵观孔子的天命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知天命”与“畏天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知天命”是“畏天命”的必要前提,同时“畏天命”是“知天命”的必然结果。从孔子一生的执着追求,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孔子一生积极入世,愿为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奔走,但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儒学并不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但它要进入这个世界当中。”从55岁到68岁,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先后游说了72位国君和当政大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可惜均未实现其伟大的理想抱负。虽然人生经历如此坎坷,但一方面,孔子并未改变他对人类自身伟大力量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一个人践仁行德,并不一定能够平安顺达而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也不一定像墨子所说的那样获得“天鬼”的奖赏或惩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既肯定人类自身的能力,同时也对当时宇宙和社会规律及其发展运作的方式发出了不解的叹息与无奈的感慨。

2 孔子天命思想的当代价值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古代还是今天,对于天人关系的思索,对于人与自然相处方式的探求是任何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孔子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其天命思想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价值的光芒。

2.1 对于个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出发点毫无疑问应该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首先,孔子的“畏天命”与“知天命”相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却有着选择何种人生理想和目标的自由。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表达了其致力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理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欲望膨胀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在经历挫折与失败时选择怨天尤人、随波逐流?我们是否会在取得成就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我们是否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知天命”是自我修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那些富有意义的崇高的人生理想,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因个人内在生命与外在天地相融合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也符合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要求。

其次,在人生各种目标的达成以及各种理想实现的过程当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法则的前提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也就是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知天命”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知己命”。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自身的长处和局限性,了解当今社会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从而给予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价。当客观条件不满足或不利于我们目标的实现时,我们一方面要尽个人的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办法克服困难,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过分求全责备,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

最后,孔子强调“乐天知命”,意即我们知天命,尽人事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乐观、豁达的心境。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内心,保持德性,为自我留出一块精神的栖息地,防止个人在精神上的流浪。

2.2 对于国家和社会

首先,统治者自身要注意提高个人知识与德行的修养。孔子的天命思想继承了殷周时期“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这就要求统治者不仅要通过“格物、致知”具备治国理政的知识、掌握正当合理的治国方法,而且要通过“诚意、正心”来保持诚恳谦卑的内心、端正治国的态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状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天命思想是统治者德治和仁政的根基。然而,不同的时代和国情也决定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当今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的格局,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同时我国也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当今我国的统治者还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保证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稳定。

其次,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孔子“知天命”的思想是建立在顺应天命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利益的发展。对于已经遭受污染的地方,要及时开展治理措施。

最后,孔子之所以能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天命思想,是学习和继承其一向敬慕的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础的结果。其思想的来源对于我们无疑是一种新的启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其核心是“文明”一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就是文明,而文明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我国要加强对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古典文化对青年学生身心的影响,“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下而上,由内到外,不断解决当代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孔子的天命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缩影,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后我们还要在更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停下我们匆匆的脚步,不断探求其中永恒的价值,为我们的人生、社会乃至国家找寻精神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陈晓清,陈淑玲译注.诗经[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景云.孔子“天命观”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91-94.

[4]杜维明,范曾.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市 40003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