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或带来安全“隐患”
虽然说如今的大数据火得温度甚高,各行各业都在高举大数据的旗号。在承认大数据有巨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汹涌来袭的大数据也在给职工带来各种安全隐患。不信?那就来看一看。
国企职工老王上个月刚买了一套房子,本该高高兴兴的他如今却高兴不起来,为啥?“我现在是天天接到骚扰电话,有推销房子的,有装修公司的,有卖空调电冰箱的……打电话给你时,还能准确说出你的名字,太气人了……”如今,像老王这样的各种数据信息被泄露的情况真是比比皆是。
除了骚扰电话,不少职工甚至还接到了行骗电话。公司白领刘天由于上班忙,平时很少有时间出去逛街,大部分东西都是网购来的。“可是网购有一点不太好,个人信息容易泄露。”刘天向笔者诉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就接到自称卖家的电话,说他的订单异常要重新处理。“他先报我的物品,包括我的姓名和收货地址,甚至订单号。准确无误,一字不差。核对完信息后,我就放松了警惕。他给我一个网址,我打开一看,竟然要让我填写这么完整的信息,除了银行卡号,还有查询密码和取款密码。我就起了疑心,赶紧联系所购网店的客服,对方说卖家是不会打电话的,而且这个号也不是他们的……”
不久前,伴随着“双11”、“双12”等电商促销狂欢潮,一篇题为《大数据告诉你,电商会把假货发给谁?》的文章,也迅速在职工们的微信朋友圈中大量转发评论。
文中称,进入“大数据”时代,电商陷阱越来越科幻。不要以为在网上买到正品靠运气,事实上电商有精确的数据系统作支撑,该你买到假货,你就绝对买不到真货。比方说,你在网上买件大牌化妆品,在订单提交到发货之前,系统会查询分析你在全平台的购物数据(大数据内部共享):购买均价、常购品牌、退货率。如果你同类产品消费倾向绝对大部分在100~200元品牌,系统就判定你没用过大牌正品,在后台将你备注为低风险,发的货就有30%左右的概率是高仿货。如果在你购买记录里多次购买品牌,就自动分配正品。
许多职工表示,看到这篇网文后再回忆自己的一些网购体验,多多少少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通过收集购物信息数据,可以得知职工的喜好与需求;通过获取手机的定位数据,可以了解职工常去的地方;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的数据,可以勾勒出职工的社交人脉……“大数据”时代,在选择应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那一刻开始,职工已然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把很大一部分个人信息放在“光天化日”之下。
为此,有专家表示,今天职工所面临的大数据危机,已经不仅限于每天收集到的精准投递广告等,职工的隐私正在面临极大的威胁。但眼下的情况是,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是否有权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挖掘各类有用的信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严加规范。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当今时代,道德与法律的进步怎样才能跟上“大数据”技术的变革步伐?各行各业该拿出什么举措来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安全?每个人又该如何增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抵御信息危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