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玉辉,于 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蒲玉辉,于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
目的:通过对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相关资源配置、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调查,分析评估我市院前急救体系的现状,为提升全市院前急救体系的能力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政策法规梳理、2011—2013年成都市120指挥平台数据信息统计和分析、现场调研和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半参与式调查、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研究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现况、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结果:成都市大型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应对能力不足,紧急医疗救援体系配置不足,服务半径过大,救援能力不足等。结论:科学规划全域成都急救医疗资源,加强政府主导,备战大型突发事件,提升指挥中心、网络医院综合实力,增强全市院前急救能力。
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及对策;大型突发事件
院前急救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群众利益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评价我市院前急救体系是否与我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适应,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否成为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最终为提升我市院前急救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1.1对象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120指挥平台所覆盖的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县级(二级)指挥分中心120指挥平台所覆盖的远郊区(市)县,共计81家急救网络医院。
1.2数据收集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与定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政策法规梳理、收集2011—2013年成都市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和二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现有的数据信息、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成都市81家院前急救网络医院2013年院前急救现状进行调查、现场调研和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半参与式调查、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研究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现况、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1.3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资料结合分析。定量资料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录音记录及文字整理的方法建立资料档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录入和整理,并对资料进行分类,然后将全部分类资料与阐述解释组织成系统的文字描述。
1.4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在设计阶段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访谈了相关专家,结合访谈结果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提纲,并且在实施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
2.1资源配置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包括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已投入运行的9个区(市)县二级指挥平台和1个正在建设的二级指挥平台,81家急救网络医院(其中公立医院70家,民营医院11家)。根据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辖区分布和资源现状,将体系分成3个圈层。(1)一圈层:中心城区,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覆盖区域(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高新区)的急救网络医院。(2)二圈层:近郊区县,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覆盖区域(温江区、新都区、郫县、双流县)和二级指挥分中心平台指挥调度覆盖区域(龙泉驿区、青白江区)的急救网络医院。(3)三圈层:远郊县市,二级指挥分中心平台指挥调度覆盖区域(新津县、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崇州市、彭州市、都江堰市、金堂县)的急救网络医院。
2.2急救网络医院分布现状结果详见表1。
表1 急救网络医院分布现状
成都市网络医院分布一圈层(中心6个城区)医院数最多,急救半径最短,反应时间最快。但离中心城区越远的地区,医院数越少,急救半径越大,反应时间较慢[1]。因此应该扩大二圈层(近郊6个区县)和三圈层(8个远郊县市)网络医院数量,缩短急救半径和提高急救反应时间。
2.3救护车配置现状全市共有救护车配置数量157辆,以医院自主配置(112辆,占71.34%)为主,政府配置44辆(28.03%),社会捐赠1辆。救护车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圈层(49.68%),平均6.84万人就拥有1辆救护车,而二圈层、三圈层救护车配置就相对较少,均是10万人以上才拥有1辆救护车。
2.4院前急救人员配置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人员共有2 879人,其中初级职称人员1 903人,占66.09%;从事急诊医务工作者中工作年限<3年占33.17%,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占到了39.98%;医务人员在一圈层分布最多,二圈层其次,三圈层中最少,分别占63.88%、24.28%、11.84%。院前急救人员主要集中在一圈层中心城区,而二圈层近郊区县和三圈层区(市)县较少,3个圈层平均0.29万人、0.62万人、1.31万人拥有1名急救人员。
3.1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1.1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相对不足目前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不足,包括预警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现场实况掌握能力、信息标记能力、病伤员跟踪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资源动态掌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1]。
3.1.2紧急医疗救援体系配置不足
3.1.2.1急救网络医院配置不足成都市急救半径平均水平为0.23~65.00 km,远高于国家平均急救服务半径3~5 km的标准。急救反应时间为4.56~70 min,达不到国家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20 min的要求,导致目前急救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
3.1.2.2救护车配置不足成都市共有救护车数量为157辆,全市平均9.16万人拥有1辆救护车,与国家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的标准要求相差较大。一圈层中有救护车78辆,平均6.84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在二圈层和三圈层中分别有救护车40辆和39辆,平均10.91万人和13.60万人拥有配置1辆救护车,而国家要求平均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与国家标准有较大差距。对于二圈层和三圈层区域,人口分布较广,部分地区地处山区,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过大,同时由于地域宽阔,导致救护车负荷加重;加之救护车的使用年限较长,其中41.40%的使用年限为5~10年,由于救护车的常年不间断使用,车况相对较差存在隐患,救援时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救治的黄金期[2]。
3.1.2.3急救人员配置不足急救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仅8.06%,初级职称达66.09%,同时,从事急救工作少于3年的急救人员数占33.17%,少于5年的人数达60.02%,急救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全市整体急救水平的提高[3]。院前急救人员主要集中在一圈层中心城区,平均0.29万人拥有1名急救人员,而二圈层和三圈层平均0.62万人和1.31万人才拥有1名急救人员,二圈层和三圈层需要的急救人员缺口较大。
3.1.3多部门协调机制有待改善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紧急实施接警、调度、指挥、出车、救治等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不但需要完善120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和提高能力,也需要通信、交警、公安、消防、民政、司法、建设管理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配合,这样才能保持通讯、信息的畅通;才能保障救援道路的通畅和资源共享,使救护车辆和急救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到达急救现场[2];才能保障急需社会救助的救治持续性;才能促进司法立法来保证保障院前急救体系的执行;才能促使建设管理部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紧急医疗救援的需要,保障救援人员和救援设施能够快速到达救援现场的绿色通道。
3.1.4院前急救人员能力建设不足急救120接警员和网络医院院前急救应属专业急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疗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积累临床经验,还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疏导和稳定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但同时这个急救专业人员长期的职业心理紧张和职业倦怠,也存在自身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培训机制。
3.1.5院前急救数据信息管理能力不足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每年接到报警电话150多万次,有效呼救量达30多万次,有效出车18万次。但由于无实时监管的技术和手段,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不足[2]。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数据库的建立、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有待加强建设和管理。
3.2对策建议
3.2.1科学规划全域急救医疗资源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须进一步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解决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的急救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布局急救医疗的优质资源[4],采用最有效的手段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急救需求,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提升全域成都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幸福感。要有全域成都的意识,注重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县市三个圈层的协调发展;前瞻性地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制定年度的实施计划,不断提升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的能力。(1)从全域成都总体发展的思路,实施指挥调度协调整合工程:整合市级120指挥中心与各二级分中心的信息资源,形成协调、统一、实时的指挥调度体系;(2)实施网络医院扩增工程:扩大网络医院的数量,尤其是扩大二、三圈层的网络医院数量,科学合理布局,缩小院前紧急救援的服务半径;(3)实施规范化院前急救教育培训工程:建设成都市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开展全域成都急救人员急救能力规范化培训,开展国际急救交流与学术研究;(4)实施院前急救车统筹维护工程:为网络医院参加120院前急救体系消除后顾之忧。
3.2.2备战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提升120指挥平台硬实力从现状分析,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在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灾难)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还显不足,需要以应对大型突发事件为目标,全面提升体系的能力。配置具有实时的现场图像收集和传输系统功能的移动现场指挥系统;在救护车上配置现场适时音频、视频、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系统;配置伤病员身份溯源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和与医院衔接的功能,更新报警信息平台的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地图信息技术,增加接警调度设备数量。
3.2.3完善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提升120指挥平台软实力从成都市120院前急救体系整体建设的角度,提升120指挥调度市级平台和区县二级分中心平台的软实力。制定规划和建立机制,通过岗位设置、人力资源调整、引进合作、外出学习、定期培训等措施,提升对院前急救的数据管理能力、预警能力、沟通能力和媒体倡导能力等,提高指挥、调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提高中心人员的人文素养;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树立院前急救体系的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社会院前急救体系的认同和理解。
3.2.4加强政府主导,建设好二级指挥平台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台二级指挥调度平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能够有效地保障二级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加强对120院前体系二级平台的乡镇急救网络医院的建设和准入。
3.2.5提升急救网络医院综合实力在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整体综合实力的建设中,要认识到网络医院是体系的基础[5],夯实基础才能整体提升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的能力。要从突发大型事件发生的需求考虑增加网络医院的数量、布局,尤其是要增加基层农村区域的网络医院的数量[6];要增加网络医院救护车辆及车载急救设备的投入,可由市、区(市)县政府和医院分担投入;要改善网络医院院前急救人员的待遇;要提高网络医院院前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注重和倡导网络医院院前急救人员人文关怀的精神;要从医院的社会责任和公益角度倡导医院加入院前急救体系。
3.2.6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院前急救的过程不仅需要指挥中心的高效指挥,更需要网络医院快速的反应,在指挥调度、奔赴现场、现场定位、进入现场等紧急医疗救援过程中,还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保障通讯畅通、救护车辆安全顺畅地通行、快速定位和进入现场、群众理解和帮助等等,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尤其是发生大型突发事件时,才能够充分发挥院前急救体系的功能。协调机构不仅要解决特殊情况下院前急救所面临的通讯、交通、现场定位、进入现场等技术问题,更要解决相关的法律和责任问题,协作机制不仅着眼平时的院前急救任务,更要着眼大型突发事件时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本文写作得到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张建新老师和杨淑娟老师指导,特此致谢!)
[1]陈才顺.现代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9):31-32.
[2]曾友燕,桂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1):45-47.
[3]杜红梅.我国120急救网络体系的构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4]吕传柱;周才旺.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8,22(6):370-371.
[5]赵永春.对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的设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3-574.
[6]陈开红,关金宝,陶丽丽.对北京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53-855.
Pre-Hospital First Aid System in Chengdu: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PU Yuhui, YU Cheng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of Chengdu,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system in Chengdu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reaction speed and rescue capability of this system; to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ity’s pre-hospital first aid system. Methods: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policy and regulation screening, data analysis of Chengdu 120 command platform between 2011 and 2013, field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semi-participative survey, and typical case study, 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system in Chengdu. Results: The coping capacity of large-scale emergencies was insufficient as well as the configuration of medical rescue system; the service radius was too large; the rescue capability was insufficient in our city.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leading, preparing for large-scale emergencies, and promoting the capacity of command center and network hospitals are useful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 our city.
pre-hospital emergency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蒲玉辉,264399173@qq.com
R197.1
B
10.11851/j.issn.1673-1557.2016.05.02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60908.1637.008.html
20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