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霞,杨文东
(1.滨州市沾化区下和乡卫生院,山东 滨州 256810;2.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447)
综合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陈洪霞1,杨文东2
(1.滨州市沾化区下和乡卫生院,山东 滨州256810;2.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257447)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PS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分为有抑郁症状组与无抑郁症状组,比较2组的HAMD分值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在有抑郁症状组中各选择50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HAMD评分和BDNF水平变化。结果:380例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44.47%(169/380)。有抑郁症状组与无抑郁症状组比较,HAMD分值和血清BDNF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11.805、4.193,P<0.01)。脑卒中患者HAMD分值与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608,P<0.01)。干预8周后,观察组HAMD分值及血清BDNF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8.147、3.031,P<0.01),较对照组也均有显著性差异(t=4.607、2.943,P<0.01)。观察组抑郁症状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3.048,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病率高,其抑郁程度与血清BDNF水平负相关;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及提高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水平可作为判定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及抗抑郁疗效的参考指标。
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综合干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疾病。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PSD是以显著性情绪低落或持久性兴趣丧失为主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1]。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也对患者的预后与生存产生不良影响,甚者可能导致患者自杀,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及安全隐患[2]。PSD的治疗与干预已受到临床医师的认知与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3]。为有效治疗PSD,本研究通过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干预PSD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变化,为临床治疗PSD提供理论依据。报告如下。
1.1对象及分组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80例,其中:男210例,女170例;年龄35~73岁,平均59.8±7.9岁;病程1~30 d;脑缺血患者207例,脑出血患者173例。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愿意且能够接受评估量表的调查。排除标准:有严重认知障碍与失语,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抑郁症、帕金森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等。研究对象或家属知情并签定同意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单个测试的方法进行评分,收集资料。HAMD共24项,信度和效度均较高。380例患者经HAMD分值评定,169例HAMD总分≥17分,为有抑郁症状组;211例HAMD总分<17分,为无抑郁症状组。在抑郁症状组中选择100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根据患者脑卒中的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给予氟西汀20 mg早晨1次顿服,阿普唑仑片0.4~0.8 mg睡前顿服,待患者睡眠质量转好后将阿普唑仑片减量),控制患者的抑郁病情。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2组研究对象均干预8周。
1.3观察指标分别在干预措施前后进行观察。(1)HAMD总分:对2组患者进行HAMD评分;(2)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erum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检测:在对患者进行HAMD评分的当天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 mL,自然凝固分离血清后置-80 ℃冷冻备检,采用双抗夹心法(ELISA法)检测,BDNF酶联免疫试剂盒由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使用芬兰产Multiskan MK3酶标仪及Wellwash 4 MK2洗板机测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或组内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因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
2.1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380例患者进行HAMD分值评定,其中169例患者HAMD总分≥17分,存在抑郁状态;211例患者HAMD总分<17分,无抑郁症状。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4.47%(169/380)。
2.2脑卒中后HAMD分值及血清BDNF水平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HAMD分值及血清BDNF水平
注:1)与无抑郁症状组比较P<0.01
有抑郁症状组的HAMD分值显著高于无抑郁症状组(P<0.01);有抑郁症状组的BDNF水平显著低于无抑郁症状组(P<0.01)。
将脑卒中患者HAMD分值与BDNF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HAMD分值与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608,P<0.01)。
2.3综合干预脑卒中后抑郁者的HAMD分值及血清BDNF水平变化结果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分值及血清BDNF水平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1;3)与干预前比较P<0.01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MD分值、BDNF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HAMD分值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均P<0.01)、BDNF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均P<0.01)。提示综合干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及提高患者BDNF水平。
干预8周后,观察组HAMD总分<17分的有46例,好转率为92.00%(46/50),对照组HAMD总分<17分的有24例,好转率为48.00%(24/50),观察组抑郁症状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
PSD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6-7],如性别、人均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病程、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因素都与PSD相关,其中性别、婚姻状况、病程、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和合并基础疾病与PSD的发生独立相关[8]。
HAMD评分可对抑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本研究把HAMD总分≥17分者视为有抑郁症状,<17分者视为无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组HAMD分值显著高于无抑郁症状组。BDNF能够有效调节神经元的再生和凋亡,其在海马回中含量较高,可介导海马神经细胞的生长与增殖[9]。研究提示: BDNF水平可反映脑卒中患者忧郁的程度,也可作为评价抗抑郁疗效的指标。BDNF水平高低是如何影响抑郁症状的产生或改善,BDNF如何通过血脑屏障, BDNF水平与病变部位、出血量、梗死面积是否有关,及血液BDNF水平与脑内BDNF水平是否呈平行等的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PS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波动大、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抑郁、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痛苦。PSD患者易丧失对治疗的信心,极端者甚至采取消极、抵触及放弃医治的态度,应引起广泛关注,注意监测其心理健康并及时给予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有赖于心理护理干预[10],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是医护人员通过语言、态度及行为来完成的,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帮助,使其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改善,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同时也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护质量。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护理二者联合干预可发挥其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对于PSD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PSD患者不仅要重视药物治疗,还应正确干预其抑郁症状,以提高临床疗效。
[1]惠凌云,王凌,张琳,等.CHB 患者疾病进程与抑郁症的程度及血清 BDNF 水平的相关性[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13(3):13-16.
[2]梅嵘,郭瑾,李求兵.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2):61-63.
[3]赵花梅.心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123-124.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临床荟萃,1988,29(8):367-368.
[5]周瑾,韩毅,王冰,等.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4):65-66.
[6]杨海洪.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19):2895-2897.
[7]张振香,刘腊梅.社区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13-5515.
[8]王红,海和平,王素琴,等.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2014,6(3):209-212.
[9]MOGHBELINEJAD S, NASSIRI-ASL M, FARIVAR TN, et al.Rutin activates the MAPK pathway and BDNF gene expression on beta-amyloid 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rats[J]. Toxicol Lett, 2014, 224(1): 108-113.
[10]李召芳.脑卒中患者抢救性气管切开的循证护理与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8):2781-2783.
杨文东,yangwendong007@126.com
R473.54
B
10.11851/j.issn.1673-1557.2016.05.021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60906.1559.002.html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