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子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艺术性解读与阐释
张李子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C小调钢琴协奏曲》(KV491)是莫扎特创作于1786年的3部钢琴协奏曲(KV488/491/503)之一,同年4月7日在维也纳音乐会上首演,它也是莫扎特创作晚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特色就在于它通篇都弥漫着一种悲婉暗淡的情绪气氛,这种氛围甚至贯穿持续于每一个音符律动之中,有些顽固的附着于主题之上。
C小调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创作背景;创作特点
《C小调钢琴协奏曲》虽然整体基调悲哀暗淡,但是充满英雄主义气势和戏剧化对比效果。它的情感爆发激昂,体现了莫扎特在后期创作进程中成熟的艺术魅力和音乐风格。
《C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世纪依然处于旧制度时期的维也纳社会,当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征就是宫廷贵族特权被高度维护,尤其是在音乐领域,社会中根本没有形成适合于音乐产业自由发展的市场化经济环境,还依然依靠宫廷贵族的财物资助来得以维持。而莫扎特作为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他的理想也自然是希望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希望得到社会权贵的认可和更多的功名利禄。所以在维也纳旧制度时期的莫扎特作品能够让后人感受到他高涨的创作热情。在1782年到1785年4年间,莫扎特连续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和《费加罗婚礼》,这两部作品也被视为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创作众多作品中的典范。这两部作品也深度迎合了当时维也纳人的欣赏品味,强调愉悦性与喜剧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十分匹配,它们奠定了莫扎特主动融于维也纳旧制度社会大环境的创作基调和他的音乐界地位。
不过随着莫扎特音乐创作之路的向前延续,这位高度敏感且十分信赖自身灵感的艺术家开始再次跟随内心追求进行创作,他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在他的第一部《D小调钢琴协奏曲》(KV466)中凸显出来。这部作品通篇显露出一种惴惴不安的灰暗情绪,但却在最终乐章中体现出了他前期作品中少有的火一般的热情,形成巨大反差。这与他此前为维也纳宫廷所创作的那些崇尚愉悦、轻盈、喜剧色彩风格的作品相去甚远,甚至说完全是背道而驰。接下来,莫扎特在1786年的维也纳“四旬节”上就创作完成了这部极具个性化和戏剧化冲突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并在维也纳的布鲁克纳剧院首演。
《C小调钢琴协奏曲》被称为是莫扎特的“双璧之作”,它创作于维也纳古典音乐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此时的莫扎特在创作曲目时完全随心所欲,体现的完全是自我真实的个性和风格。所以后人能够在他的这首《C小调钢琴协奏曲》中看到莫扎特那种不受社会束缚、任意激情爆发和转换情感的音乐风格,这在之前的莫扎特作品中是少有出现的,所以这部作品也被视为是他的经典之作。
(一)曲式结构
莫扎特的这部《C小调钢琴协奏曲》集合了托雷利的“快-慢-快”协奏曲三乐章结构基础,也综合了巴赫协奏曲的创作双呈示部原则,这才造就了莫扎特自身的近代协奏曲创作结构原则。所以人们能够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就看到双呈示部奏鸣曲式,其中第一呈示部交由乐队演奏,其间的两大对比主题虽然对立但均建立在主调上。而第二呈示部则交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这两个主题属于主属层面的曲式结构对比,期间甚至还出现了新的音乐主题。
再看第二乐章,它包括了柔板、行板和慢板3部曲式,节奏略显舒缓,表达了一种悲婉哀怨的思想感情。而第三乐章则轻快多变,有许多炫技章节,特别是以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居多,表现出了莫扎特潇洒飘逸的创作风格。最终乐章则是典型的华彩乐段,这里就体现了《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英雄主义气势和戏剧化效果,反差强烈但却并不生硬,属于整部作品的情感高潮爆发段,给人以强烈的冲击震撼。
总体来看,这部作品真正是莫扎特的走心之作,因为莫扎特别出心裁的运用了非传统创作手法,并将其大胆应用于传统曲式当中,打破了18世纪古典音乐曲式的基本创作结构和风格走势。尤其是在第一乐章中大量运用奏鸣曲式来强调那种既对峙又融合的戏剧效果,在两大呈示部中连续呈现5个音乐主题,这让呈示部有所延长的同时也紧凑化了发展部,是莫扎特27部钢琴协奏曲中最短的发展部。但虽然篇幅较短却出现了多次转调,这就凸显了莫扎特希望表达的那种矛盾冲突,是一种情感的相撞和抵触,令人过耳不忘。
(二)主题旋律
《C小调钢琴协奏曲》在主题旋律方面十分有特点,它以分解和弦与音阶作为主体,其间配合了大量的琶音式跑动音型所构成的主题旋律线。所以我们能够在整部作品中都看到跳进音程与附点节奏型,它也是贯穿整部作品、统一作品格调与核心动机的关键。当然,这里也有长乐句,它的思考线条更长且变化更丰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乐章的主题中,会发现莫扎特明显借鉴了巴赫在《f小调协奏曲》中所运用过的主题跳进动机,但莫扎特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出了配器与和声上的改变,避免了重复节奏的出现。而在第三乐章的8个变奏中,莫扎特更是凸显了作品性格、调式与节奏的变化,这些都是他不同于巴赫传统曲式主题旋律创作的地方,也显现了莫扎特音乐风格的个性之处。
(三)和声调式调性
和声调式与调性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悲婉忧郁情绪,它也是推动整部作品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里有场景、气氛与情绪的变换,它们都完全体现在和声调式与调性之中。举例来说,在第一乐章的330~337小节,莫扎特就运用到了导七和弦自然的向远关系来进行转调,表达出一种试图冲破阴霾,渴望豁然开朗的内心感受。此时的音乐表现也更加张弛有度,能够给听众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另外在前3个乐章的尾声采用了终止式的表达方式,它基本构建于传统和声功能续进基础上,但考虑到这部作品并非以属主乐队强奏方式结尾,所以莫扎特将钢琴声部置于每个乐章的尾声之中,以弱奏形式结束。整体看来,作品的前3个乐章会给人一种自然的连贯性、整体性效果,乐章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讨巧。
(四)乐器配器
《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所有钢琴协奏曲中乐队编制最庞大的一部,所以它所营造出的恢弘气势音响效果也在意想之中。在这部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戏剧性的对话原则,特别是钢琴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的对话表达出了情绪的跌宕起伏。而莫扎特还采用了一支长笛来统领弦乐组,希望起到一种伴奏和烘托渲染音乐氛围的作用。单簧管也是《C小调钢琴协奏曲》中所独有的,它的低音区共鸣大且低沉,为人带来一种紧迫感,让人一时间惶恐不安,而中音区明亮优雅,它的分解音型与装饰音在演奏过程的各种级进中被合理展示,配合分解和弦演奏出更多连奏音型,是整部作品中最典型的抒情部分。正是单簧管的加入才使得这首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展现了作品中复杂交错的感情因素,也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情感最丰富的一首。
《C小调钢琴协奏曲》通篇主题风格就是悲情,以第一乐章为例,它所采用的是利都奈罗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在乐队呈示部中穿插了较长的交谈段落,其中还包含两次终止式(200小节、249小节),这种“独奏双呈示部”是作品思想感情扩充的结果。用后人的话说,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分量沉重”,这就是扩充所带来的直接作用,它强化了欣赏者对最终乐章的期待感。相比较而言,第二、三乐章则采用了回旋曲式和变奏曲是,这表明莫扎特本人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让最终乐章有欢呼雀跃的场景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怆感,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最终乐章气势恢宏,体现了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但是它的悲怆主题却依然存在,而且愈加强烈,这也打碎了人们在第一乐章对最终章美好期待的愿望,让作品内外都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情意象,这就是《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主题性格。
《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充满悲情色彩的,它体现在乐曲的各个细节,这反映出了莫扎特希望打破传统的艺术创作意愿和对音乐结构细节的高深雕琢能力。可以说这是莫扎特非同寻常的一部作品,它所展现的并非仅仅是对束缚的挣脱渴望,更多的还有对人性个性的自由解放和独立不屈的信念,真正彰显出了莫扎特作品中少有的力量与抗争性。■
[1] 姜晨.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V.491)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青岛大学,2008,14-19.
[2] 陈华,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悲情特质[J].中国音乐学,2008,04:126-129.
[3] 周洪驰.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