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斌+孔春丽+张同建
摘 要: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政治关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核心要素之一,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受到政治关联的多方制约。在政治关联视角下,基于上市银行业的治理数据,借助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性的检验揭示了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的微观机理,发现了董事长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存在着正向效应,并提出了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政治关联;上市银行;董事会;公司治理;银行竞争力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69-08;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一、董事会治理中的政治关联分析
政治关联是现代公司治理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游离于正统公司治理规范之外,但对公司治理绩效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影响[1]。目前,政治关联在学术研究中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西方,政治关联最为接受的定义是指企业与政府内部拥有政治权力的官员之间所具有的隐性政治关系,一般是由企业高管人员曾经或目前在政府部门任职或兼职而形成,或者通过选举募捐而获取,但排除政府持股所形成的关系[2]。在这里,高管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以及其他公司重要人员。由于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企业的政治关联较西方企业更为复杂,不仅包括公司高管人员与政府的外在关系,也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操控,还包括隐藏在高管人员治理行为背后的裙带关系[3]。在中国现时的治理环境下,忽略或忽视政治关联的公司治理研究是缺乏现实价值的,背离了中国经济运营的现实环境。
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是银行创造力培育的源泉,在现代金融环境下,银行公司治理被托举到较高的地位,远超于银行企业管理,这是金融市场演化的必然结果。在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均处于核心位置。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发展的决策中心,也是股东利益保护的执行中心,产生于公司股权分散化的过程之中, 既是股东的受托者,也是股东和管理者之间权力和责任的平衡者。中国的上市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和以家族控制为主的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是典型的“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二元结构,因此,约束控股股东的利益攫取行为,并保护非控股股东的利益,是董事会必须承担的责任[4]。
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是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银行公司治理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对整体公司治理成效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关于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涉及董事会治理的各个方向。宋增基、陈全、张宗益(2007)研究了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的制衡能力较好,独立董事对银行绩效的成长存在着微弱的促进作用,且银行董事会的监督功能有所弱化。[5]潘敏、李义鹏(2008)基于美国银行业的样本数据检验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特征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美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规模普遍大于非金融企业,且外部董事的比例也较高,董事会规模和银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但外部董事的比例对银行绩效缺乏显著的影响。[6]李志国、张春雨(2009)研究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对财务质量的影响,发现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可以降低银行风险的发生,董事会独立性对银行财务质量存在着不显著的影响,而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财务杠杆对银行财务变化存在着显著影响。[7]朱博文、程子奇(2013)研究了银行董事会对银行贷款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发现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差异影响了银行贷款行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性越高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迟钝,导致董事会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8]陈守东(2013)研究了公司治理对银行运营稳健性的影响,发现董事会组织结构和运作效率对银行稳健性存在着显著的影响,且组织结构对银行稳健性在第一期产生较小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具有长期性的影响,而董事会运作效率对当期和未来的稳健性均可产生正向促进作用。[9]
现有研究探讨了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董事会治理对财务质量的影响、董事会治理对贷款政策的影响及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组织结构的影响等,涉及董事会研究的诸多方面,但是没有关注到董事会治理的政治关联效应,因而导致现有的研究结论与运营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在我国各个行业董事会治理研究中,关于董事会政治关联的研究成果较少,在银行业董事会研究中更为罕见。肖作平、苏忠(2009)认为,国内学者在研究董事会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考虑了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董事会会议次数等治理特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但忽略了董事会成员的政治背景在公司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完全市场导向的社会,必然存在研究上的缺憾与不足。[10]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揭示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在银行运营中的现实作用,就需要考虑董事会政治关联的治理效应。
二、研究模型的设计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六大要素之一,董事会的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负责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二是协调股东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英美国家,董事会的职能被分解到若干个专业委员会中,如投资和战略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而在我国,董事会往往未能设立专门委员会,所有的董事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各项职能。
由于我国公司在制度和体制上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而董事会治理特征也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一般包括:个人权利凌驾于公司制度之上、董事长涉嫌盗用资金、隐瞒对公司不利的信息、没有辅助执行经营战略、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造假、滥用管理层收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恶意炒掉注册会计师及明显侵害中小股东的不公正分配[11]。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出现在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之中。
现有研究探讨了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政治关联视角下董事会治理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平台。潘敏、李义鹏(2008)将上市银行董事会特征分为董事会规模、外部董事比例、董事会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次级委员会设置合理性、外部董事兼职状况、董事会会议频率、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等要素。[6]李志国、张春雨(2009)在研究董事会治理对银行财务质量影响时,认为董事会特征包含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成员股权比例、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等因素。[7]张娜、关忠良、郭志光(2011)在研究上市银行董事会特征与银行绩效关系时,采用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董事会议年均次数、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合一和女性董事会比例等变量来描述董事会的特征。[12]陈守东(2013)在研究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时,将董事会特征归纳为董事会组织结构和董事会运作效率两个变量,但包含了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结构、董事会会议次数、专业委员会设置合理性等要素。[13]宋增基、袁茂、徐叶琴(2007)在研究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的运行效率时,认为董事会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两职分离、董事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银行实际控制人的国有或民营性质、银行资本结构、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任职年限与总经理任职年限的比值、银行网点数、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14]
我国是转型经济国家,公司治理被列入转型治理的类型,与英美治理模式、日德治理模式和东南亚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这种治理模式中,董事会政治关联面临着复杂形态。西方研究者在研究董事会政治关联时,一般认为董事会政治关联是董事长在政府部门的任职背景,但在中国公司治理机制中,情况要复杂得多,不仅包括董事长的政府任职背景,也包括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干预,还包括各种若隐若现的寻租行为。这些复杂型政治关联现象,在中国上市银行业尤为普遍。
董事会政治关联的测度在其他行业中也曾出现,这为上市银行董事会政治关联要素的分析提供了借鉴。殷枫(2012)认为董事会成员曾经或现在党委、纪委、政府机构、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任职,或者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控股银行任职,均可视为存在政治关联。[15]肖作平、苏忠(2009)认为,中国企业的董事会均具有政治关联特征,一般而言,在9个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具有政治关联背景的董事成员占32.5%。[10]
我国上市银行多属公有制银行,或者公有股权占据绝对控股优势的银行,因此,董事会政治关联的特征也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陈银博、宋清华(2012)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董事的政治关联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状态,前者是指银行董事由政府部门委派,且曾在政府或政府部门任职,这种政治关联是我国上市银行政治关联的主要形态,后者指随着我国银行业多元化程度的加深,民营控股银行的董事或高管凭借其个人资历、背景、经济实力当选为各个级别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16]
中国上市银行业政治关联的复杂性、隐秘性、敏感性也为公司治理中政治关联的研究带来不便和障碍。目前,针对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政治关联的研究尚不深入,或缺乏完整性和适用性。现有董事会政治关联的研究主要基于一般类型公司治理而展开的,且在研究设计上过多地借鉴西方公司治理政治关联的测度方案,因而很难合理地应用于我国上市银行领域。然而,由于中国并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有效性较低,公司治理中存在许多寻租行为,因此,也很难完全对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中的政治关联进行精确地测度。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实施策略是最大限度地萃取董事会治理中的政治关联成分,力争在现有的研究平台下达到最优研究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到上市银行样本量的影响,本研究将董事长政治关联作为上市银行董事会政治关联的测度因素,即董事长如果曾经或现任各级政府、人大、政协、金融监管机构的职务,就认为董事长存在政治关联。在我国上市银行中,董事长政治关联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也为金融界所公认。在政治关联的视角下,结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董事会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次数和董事长任职时间五个因素。
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上市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董事会治理不仅对整个银行公司治理存在促进作用,也对银行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产品和服务、市场影响力等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存在促进作用。在本研究中,选择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效应、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三个要素作为董事会治理效应的检验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政治关联视角下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效应研究模型设计如下式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研究拟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相关信息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源包括如下各个出处:①SCMAR数据库;②Wind数据库;③中国上市银行2014年报和季报;④《中国上市银行年报分析2014》,由史英哲、王胜春编著,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系列报告之一;⑤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金融蓝皮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导、《银行家》主编王松奇教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⑥《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报告》,由高明华、苏然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⑦根据本课题组访谈资料整理;⑧根据其他各种公开资料整理。
(二)变量取值说明
在本研究中,虚拟变量的取值根据公开资料的综合判断,再由银行业资深人士确认而得到,一般变量的取值在公开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由归一法转化为7点量表而得到,或者由原始数据直接应用。此后,部分缺失数据再进行调查补充。具体取值说明如下:
(1)政治关联虚拟变量的取值主要根据各种公开报道的资料汇集而成。
(2)两职合一虚拟变量的取值主要根据上市银行的年报和其他公开资料的综合而成。
(3)董事会人数以《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中“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中提供的数据为准,但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数据取自2014中国上市银行年报。
(4)董事会人数以《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中“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中提供的数据为准,但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数据取自2014中国上市银行年报。
(5)独立董事比例以《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中“全国性商业银行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中提供的数据为准,但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数据取自2014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然后,通过归一法转化为7点量表。
(6)董事长任职时间的取值根据上市公司年报及其他各种公开资料整理而成。
(7)公司治理效应、市场影响力、盈利能力的取值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中“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的评价数据,通过归一法再转化为7点量表而成。
(三)样本特征分析
根据样本数据,样本特征如表3所示。
根据基础数据,利用SPSS软件,得Pearson检验系数如表4所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不高,可见,研究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四)回归分析
基于样本数据,在样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于Eview软件,分别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得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银行家》杂志主编王松奇主编的金融蓝皮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3—2015》中,均在附录中给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附录1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将上市银行核心竞争力分为七个要素:公司治理、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市场影响力,不仅对16家上市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排名并给出分值,也对七个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了排名并给出分值。附录2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将财务实力分为总资产、风险、资本、盈利、流动性五个要素,不仅对16家上市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进行了排名并给出分值,也对五个财务实力要素进行了排名并给出分值。在本研究模型中,因变量数据的采集主要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披露的公开数据经过转换而成[17]。
四、结论分析与策略改进
(一)检验结论的分析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竞争力的成长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其中,两职合一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次数的效应次之,董事长任职时间的效应又次之,而董事会人数对银行竞争力缺乏促进效应,同时,以董事长政治关联为主要标志的董事会政治关联对银行竞争力的形成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可见,在我国上市银行中,政治关联是董事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具体而言:
(1)董事长政治关联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改进和形成均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可见,在我国上市银行业董事会治理中,政治关联呈现“扶助之手”效应,有助于银行绩效提高。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在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国家,在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长的政治背景对银行的整体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对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均产生了正向推动作用。可见,在中国现实经济和金融环境下,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有利于上市银行成长。根据李维安教授的论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着浓重的“政府治理”的特征,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社会的治理经验和方法。尽管两职合一在传统公司治理体系中备受诟病,但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着茁壮的生存环境。
(3)董事会人数对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效应、市场影响力和赢利能力均未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存在着一定的虚置性。目前,在上市银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一般占三分之一左右,内部董事占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内部董事的存在仅是一个数字,除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之外,其余内部董事可能处于职务游离状态,并没有真正实施董事的职责。
(4)独立董事比例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市场影响力的改进和成长存在着明显的促进效应,但对银行赢利能力缺乏促进作用。可见,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置在我国上市银行业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有待完善和提高。自本世纪初证监会限定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制度以来,我国独立董事一直被冠以“花瓶董事”,被认为过于俯首帖耳,对董事会治理无足轻重。但是,这种现象在上市银行业并非主流。
(5)董事会次数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和盈利能力的改进和成长存在着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市场影响力的成长缺乏促进效应。可见,总体而言,上市银行董事会会议频率呈现适度、有效、合理状态,有利于董事职能发挥。一般而言,上市银行董事会平均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召开一次,基本适合于公司治理的进程。但是,董事会的议题设置不太全面,过分注重眼前的利益,短期行为较为突出,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6)董事长任职时间对上市银行市场影响力存在着明显的促进效应,但对公司治理效应和盈利能力缺乏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董事长任职时间越长,对于创造良好的银行外部运营环境越有利,但对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银行内部运营机制的改进,效果不太明显。对于董事长连任问题,不仅要考虑银行外部环境的协调,即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协调,也要考虑内部变革,相互兼顾。
(二)政治关联视角下董事会治理改进策略
(1)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环境下,上市银行董事长的聘任不仅要考虑西方传统公司治理所崇尚的因素,如专业背景、股权、履历、职业生涯等方面,还应考虑董事长的政治背景,将政治履历和生涯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如果董事长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就会洞悉国家宏观经济、金融、财政决策的流程和要点,从而容易使银行的战略目标与国家的宏观决策相一致,减少银行发展阻力。当然,在董事长政治关联的识别上,不仅需要考虑董事长过去和现在的政治职务,即表层政治关联,也要考虑董事长深层次的政治背景。
(2)我国上市银行董事长的选聘要注重两职合一的积极效应,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自我激励的独特机制。目前,我国仅有少数上市银行实施了董事长和行长一人兼任的方式,正向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这并不一定说明两职合一在我国所有的上市银行都具有普遍性。在实施两职合一时,要谨慎行事,在业务背景、政治关联、职业生涯、道德品行等方面均进行严格的审核后,才可以实施,否则,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3)充分发挥内部董事的监督作用,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进而提高银行竞争力。上市银行内部董事职能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银行内部的官本位思想,等级分明,扼杀了董事会的民主气氛,导致除董事长外,其他内部董事形同虚设。内部董事不仅对经理层存在监督职能,对董事长也存在监督职能,这是公司治理的本源性思想。但是,我国上市银行浓重的政府机构特征弱化了内部董事的监督效应。
(4)进一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职能,挖掘独立董事的潜力,建立严格、公开、透明、竞争、合理、有序的独立董事聘任制度。在我国其他行业中,独立董事的效能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选拔聘任机制的僵化,甚至暗箱操作、任人唯亲,但在上市银行中,独立董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较浓的专业背景,选拔机制也较为科学,因而所产生的治理效应也较为明显。因此,上市银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在各个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应更加精益求精。
(5)合理界定上市银行董事会的议题,将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相结合、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结合、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谋求银行的长远发展。根据上市银行多届董事会议题的分析,本文发现会议过多专注于财务绩效,忽略了非财务绩效,有悖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测评思想。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为财务资本,还表现为非财务资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6)在董事长连任问题上需要考虑银行外部环境协调与内部变革的融合性问题,再进行合理决策。一般而言,董事长连任有利于银行外部环境的保持、改进和利用,但不利于银行内部的变革,反之,董事长更换可能导致外部环境的蜕变、弱化和衰退,但可能在银行内部掀起激进式的变革。因此,在董事长连任问题上,上市银行要审时度势、全盘着想、放眼未来、前后衔接,才能实现平稳、有序、递进地过渡。
参考文献:
[1]Denis D. K. Twenty-fives year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search and counting[J].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10(3):191-212.
[2]Faccio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7):369-386.
[3]李维安,邱艾超,古志辉.双重公司治理环境、政治联系偏好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10(6):85-95.
[4]曹廷求,王营,马莉等.外部环境、治理机制与银行风险——第二届银行治理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1(10):150-155.
[5]宋增基,陈全,张宗益.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绩效[J].金融论坛,2007(5):35-40.
[6]潘敏,李义鹏.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特征与绩效——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7):133-144.
[7]李志国,张春雨.董事会治理能改善银行的财务质量吗——依据商业银行的实证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6):79-83.
[8]朱博文,潘旭.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的内生决定因素——基于中国51家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1(11):3-9.
[9]陈守东.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82-87.
[10]肖作平,苏忠秦.民企董事会的政治关联与公司价值[J].董事会,2009(2):82-83.
[11]钱先航.官员任期、政治关联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J].经济科学,2012(2):89-101.
[12]张娜,光忠良,郭志光.董事会特征与银行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证据[J].经济经纬,2011(1):59-62.
[13]陈守东.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82-87.
[14]宋增基,袁茂,徐叶琴.中国上市银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效率[J].金融论坛,2007(11):49-54.
[15]殷枫.董事会政治关联和投资效率关系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2(3):54-73.
[16]陈银博,宋清华.政治关联对银行高管薪酬抑制作用的实证分析——来自我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广西社会科学,2012(1):77-80.
[17]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