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江
摘要:针对当前技校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剖析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尝试探索技校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校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原因分析;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16-0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任务。技校生是未来建设国家一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根据正处于青春期技校生的年龄特征,其可塑性强,社会、学校及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人生职业理想,提高综合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简要概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第一个倡导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是公民个人层面的本质准则。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属性,其中的“二十四”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全民共筑中国梦都具有现实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技校生价值观缺失现状
近年来,随着技校招生面扩大和放开,大多数生源来自农村且生源复杂,大多数是中、高考落榜者,或是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大学梦的,还有的是初、高中辍学的。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技校生价值观追求出现了不良偏差和缺失的现状:
1.重视自身利益和现实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技校生比较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张扬个性。忽视集体利益,对集体淡漠,很难融入集体当中。忽视集体荣誉感,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吃苦耐劳和宽容合作的精神。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缺乏热情,对他人、集体、社会漠不关心,对社会、父母甚至自己缺乏责任。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礼仪知识和文明礼貌常识。漠视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损坏国家声誉,以致一些学生终止了在校的学习,让人感到惋惜。
2.重视物质利益,忽视理想信念的追求,道德意识薄弱
技校生职业意识偏差较严重,认为来校学习技术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工作,只要能赚到钱就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为物质利益而学,这种功利主义学习态度导致他们缺乏人生职业理想追求,当遭遇到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取舍时,往往更看重物质利益。
三、技校生价值观缺失原因剖析1.法律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碰撞和交融的影响下,技校生的价值观极易变得淡薄、混乱,评判道德价值观念标准概念模糊,有的甚至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分不清,糊里糊涂地走进了监狱。这就是法律意识薄弱,甚至法盲造成的后果。
2.网络的多样化影响
2016年1月22号,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充当媒介的互联网给网民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极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网络的两面性,网络文化里渗透着很多糟粕,特别是网络色情、暴力、颓废、无聊、庸俗等不良信息侵袭和传媒的过度渲染报道,对技校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一些意志薄弱、道德观念差、法律意识差的学生走向犯罪深渊。
3.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影响
(1)社会方面。舆论、思想言论、新闻媒体等过分渲染反面典型、低俗之风,如盲目疯狂“追星”、色情诱惑、血腥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增加了学生是非辨别能力的难度,造成学生思想困惑,甚至迷失方向。
(2)学校方面。长期以来,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教育方式单一,价值观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和口号宣传,疏于启发和引导,使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很难接受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3)家庭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关心职业就业问题,忽视道德教育引导;家庭本位思想严重,忽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渗透有封建思想、落后风俗,影响学生道德发展;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家暴、缺少修养、贪图享受、过度溺爱等,忽视道德人格教育,使学生产生极端逆反心理情绪,以致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4)个人方面。心智仍处在不成熟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缺少自我约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散漫,纪律性差,文化素质较低,价值观的确立处于动态、不稳定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技校生价值观的缺失。我们应该居安思危,社会有关方面应给予高度关注。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有着美好前途。技校生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肩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技校中,务必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技校生确立起科学健康的价值取向,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推行实践育人。
四、努力探索技校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校园内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校师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也是给广大师生价值取向明确了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技校生大多数是身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培育之中。在校园内,学校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报告会、座谈会、班会、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节、技能节等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教育每个学生、熏陶每个学生,内化于心。同时,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校报、校刊、校网、QQ、微信、微博等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2)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长效机制。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体制中,才能得到保障和实施,才能取得学生认同,才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扎实推进。当然,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各项制度建设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平安校园建设、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融入校纪校规、班风班规、学生守则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从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技校生在校教育实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养成良好职业素养”三大目标,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劳动者,成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梦想。
2.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位置,发挥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技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场所作用,要抓住现代科技发展新契机,拓展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有效衔接德育课程体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育,在全员育人环境下准确把握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使“三个倡导”真正形成能够被技校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环境,传递向上正能量,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注重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刻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技校的校企双制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生活实践的条件,把校企合作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有意识渗透到职业指导中,让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职业素养。以党委为领导核心,以团委牵头,以学生会、社团为依托,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增强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社会公益等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人、增长见识、磨砺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提倡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培育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在全国各行各业得以传播,已经载入中国史册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对技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够急于求成去完成,要有步骤、方案、举措去实施,要有保障机制,才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实现。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永志,梁朝阳,付洪涛.安全教育知识读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德育(第1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