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细谦 仲亚伟
摘 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确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这3大新理念有着各自的具体内涵,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立体化目标体系的构建,需在融合纵横两个维度的基础上,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个性化定制。课程体系设置要在强化实践育人前提下,转向集群化发展。在职性、反思性、组织机构多元化和培训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优化和整合。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师教育;教师专业;体育教师;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5-0100-05
Abstract: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Trial) establishes such basic conceptions as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practice orientation and lifetime learning, which have respective specific connotations, putting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objective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service needs to focus on personalized customization on the basis of blendi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The setup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turn to cluster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intensifying people-oriented practice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 service, retrospectiv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iversified and training form diversified, require that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e optimized and integrat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teachers professional;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确立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3大基本理念。我国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涵盖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整个专业发展过程,是制订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编制课程体系、开展培养或培训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的专业特征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特点,深入探索我国教师教育新理念下,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构建、课程设置及实现路径,具有较强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教师教育新理念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1 育人为本理念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育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内涵是“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育人为本是对学科知识本位教育理念的一种改变。在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教育十分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窄化为教材,把教材窄化为知识点,最终把教学窄化为现成知识的授受[2]。教师是育人的职业,教师教育理应引导教师深刻认识“育人”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并将学生发展作为自己专业实践的终极追求。
在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体育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学校体育在近现代中国的演进,发轫于内忧外患的近代民族危机之中,其价值取向必然是社会本位;在历经新中国初期的曲折发展之后,体育被定位为一门学科,其价值取向转变为学科知识本位。正是在学科知识本位的理念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被演绎为“万金油”,其职责就是系统、规范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其价值取向变革为儿童本位。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下,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所当然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服务于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服务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2 实践取向理念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实践取向理念的具体内涵是“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是通过实践育人的职业,其中,实践是途径,育人是目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都是教师职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教育实践加以整合,才能更为有效地提升教师实践育人的能力。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应在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的同时,强调即使是理论课程也应注重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紧密结合。
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其它文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对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当前,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注重贴近教师的教育情境,强调在情境中学习、从案例中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和构建理论;倡导案例教学、对话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与学的方式[3]。从实践取向理念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加强实践性课程,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实效。如果职前培养中系统的专业学习为在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的专业发展就应该更加贴近现实的教育情境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好体现教师实践育人的宗旨。
1.3 终身学习理念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内涵是“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教师教育概念在我国的兴起,源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发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以“教师教育”概念取代“师范教育”[4]。“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不仅意味着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和系统化,还标志着教师职业生涯进入到终身发展的时代。从形式上讲,这是从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到在职教育的分阶段发展过程;从内涵上讲,这是从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到体验、实践持续提升过程。
当前日益深化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给中小学体育教师带来诸多不适应,使得他们职后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突出。教师教育概念从提出到践行,要求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进行整体规划,促进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在育人实践中持续提升。从终身学习的理念看,必须厘清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实现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处理好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设定、课程构成及培训方式的关系,避免内容雷同、重复低效的现象。
2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的立体化
2.1 厘清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
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实现专业提升的持续过程。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且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有学者认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鲜明特点和内在规律性,从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体育教师的教龄和职称,可将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发展期和卓越期[5]。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把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合并成3个发展阶段,即适应期、成熟期和发展期。这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需要确立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目标。(1)适应期(1~5年),此时期尝试把职前教育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学校体育的实践工作,有时会感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应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学会把职前教育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工作,初步具备各种专业能力。(2)成熟期(6~15年),此时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逐步成熟,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各种实践工作,因此应全面熟悉学校体育工作的专业知识,逐步掌握有效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技能习得的实践技能。(3)发展期(15年以上),此时期实践工作驾轻就熟,逐步积淀了自己的专业思想和工作风格,部分追求卓越的教师进一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部分教师则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因此应克服倦怠思想,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谋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逐渐形成教学风格,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飞跃。
2.2 专业发展目标需指向不同领域
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颁布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合格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6]。这3个《专业标准》的主体部分,是基本理念统领下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在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3个维度下,分别设置13或14个领域。
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立体化目标体系的创建,既要考虑每个领域各自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层次性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既要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注重体育学科的独特性。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理念与其它学科大同小异,专业理念与师德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区别主要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知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和课程开发知识;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课外锻炼能力、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体育资源管理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据此,创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立体结构图(见图1)。
2.3 发展目标实现个性化定制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预期要达到的效果。从我国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来看,其专业发展目标需创建立体化体系。这个立体化目标体系由纵横两个维度构成。从纵向维度看,要从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设定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这是教师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从横向维度看,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要在实践育人的理念下,全面涵盖中小学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方方面面。
在系统创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的基础上,要注意不同教师个体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有学者按教学、训练的作风和风格,把体育教师分为4种类型:自由型、武断型、民主型、综合型,普遍认为综合型的体育教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类型。体育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体育教师[7]。也有学者按照工作特长把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成教学见长型、训练见长型、科研见长型及复合型等4种类型。事实上,不管以什么标准对体育教师进行分类,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个性化定制都要定位于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目的是要实现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扬长避短的目的是要逐步形成自身独特风格,成为专家型能手。
3 创建基于实践育人取向的集群化课程体系
3.1 课程设置亟需更新
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入到推广实施阶段。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参与热情、理解程度及实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8]。有研究表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体育教师实现由传统型体育教师向现代型体育教师的转变: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从体育教材的传习者转变为体育教材的使用者[9]。自教育部1999年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取得较好成果,有效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过,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个别高校教师甚至还在用职前教育的内容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简单、无效甚至负效的“指导”。二是学科知识本位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内容依然围绕体育学科知识的授受来设计,不能有效地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践。三是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因人(指授课教师)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和零散的问题。
3.2 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育人取向
课程体系是实现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在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引领下进行。近年来,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增强教师专业特性、改善教师教育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研究者所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强调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支持作用时,都倾向于将它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10]。在当今教育思想由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潮流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必然要突出强调实践育人的课程理念。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育人特性,由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职业特点决定。“教书育人”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共同职责,不同学科的教师承担各自的职责。就体育学科而言,学校体育界的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这无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体育教师“育人”不仅体现在任务分工不同,还体现在实践形式不同,其实践特色更加鲜明,不仅需要“言传”,更应注重“身教”。
3.3 集群化是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
为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学者提出过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设想。其主要观点认为: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包括为帮助学习者掌握某一明确陈述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经验。当然,尽管每一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可以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从而组合成指向更大培养目标的完整的模块课程[11]。据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有学者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划分为7个方面:职业道德修养类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技艺类课程、教育科研类课程、教育改革类课程、知识拓宽类课程[12]。各类课程下面再细分若干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模块化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模块化不够宏观,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和层次化。从国内外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看,集群化是发展方向之一。所谓集群化是指根据立体化的专业发展目标体系分设若干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再分设若干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再细分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课程群的设置有利于宏观统领整个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模块内容的细化,有助于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有助于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目标的实现。有学者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卓越期5个阶段,按照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共设计15套体育学科教师培训课程指南[13]。这种分层次、分学段、分领域(问题模块)的课程体系编制,初步具备课程体系集群化的特征。
4 优化和整合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4.1 实现路径具有在职性与反思性的特点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显著特点是在职性,也就是说通常需要在在职在岗的情况下实现专业发展。体育教师在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是比较独特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完成体育课的教学工作量,还需要负责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因此,他们很难完全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在无形中增加专业发展的难度。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职性特点决定专业发展往往具有反思性,也就是说,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通常会把学习内容与自身的实践工作联系起来,反思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在学习活动中,中小学体育教师并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是有着问题意识的反思者,希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点,更强调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实践取向的必要性,使得培训学习的过程必然成为积极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使得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4.2 组织机构的多元化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国内外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普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我国承担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任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成人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中小学校等。这些组织机构有着各自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培训形式多样化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的另一特征。从培训层次来看,可分为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又可分为地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层次;从培训参与方式来看,可分为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从培训活动方式来看,可分为专家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与交流、考察观摩与调研、跟岗学习等。不同的培训形式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从终身学习的理念来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其专业发展也必然需要不同的实现路径。
4.3 优化与整合是实现路径的发展方向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中,不同的组织机构承担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培训形式有着不同的培训效果。成人院校以继续教育为主要职责,有其它组织机构所不具备的积极性,其运作机构也相对完善;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通常兼有培训职责,其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较高,但往往与学校体育实践工作存在脱节现象;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厅(局)、教育教学研究院(室)也承担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具有较高强制性和权威性;中小学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实际场所,最为了解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其培训活动具有最强的针对性。不过,上述任何一种组织机构都不足以承担所有的培训任务,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各种组织机构的合力,才能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最优化。
各种培训形式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骨干培训有助于促进优秀教师的进一步提升,而全员培训则是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必需。集中培训有助于促进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和育人技能短时间内的提升;远程培训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利优势,极大地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校本培训有助于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专家专题讲座有利于专业理论和基本理念的提升;教研活动有利于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并解决。不过,在具备各自优势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对不同的培训形式进行优化和整合,以便有效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 2011-10-08.
[2] 王艳玲. 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J]. 基础教育课程,2010(1):13-20.
[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9-81.
[4] 马啸风. 中国师范教育史[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8.
[5] 潘建芬,毛振明,陈雁飞. 体育教师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271-274.
[6]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7] 叶显芳. 体育教师类型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45-47.
[8]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
[9] 杨文轩,张细谦.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56-259.
[10] 陈向明. 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11] 时伟. 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59.
[12] 陈雁飞. 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之路[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14-116.
[13] 陈雁飞,潘建芬,韩兵.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指南[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