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意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以及拥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具有实用性的、超功利的人文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的通识课程,有必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其中,并且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语文教育 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将通识教育理念在教育中贯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共识,通识教育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由的、没有专业束缚的环境下受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经典文献作为教材,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而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等。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中国教育中功利主义一直存在,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学教育是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为工业提供科技支持。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在这样一种重功利的环境下畸形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使我国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中过分功利化和专业化的弊端也不断出现,教育界也不断在反思和总结,逐渐改变观念,认同并提倡通识教育理念。因此,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语文教育得到了认可,其重要性表现为:
首先,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能够正确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本教育,例如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其次,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也就是道德品质教育,这与通识教育理念是相同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克己奉公、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高尚品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自我成长和命运与社会联系起来,尊重且追求知识和真理,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自己的力量。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第一,革新教材内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教学侧重点个不一样。首先在教材编订内容上,应该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章,以一些经典的文选占据主导地位,但也要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丰富内涵的内容,通过学习经典文选,了解某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有能力适应职场和社会生活;其次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文学作品中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观念、文化和风俗,并且体会文章的韵味和美感。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不仅是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从这些经典文献中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在学习过程只是为了以后在社会职场中创造多少财富的话,学习的过程是没有意义且没趣的,在通识教育理念的知道下,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人格品质等综合品质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要实现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并且从学生角度和需求出发,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例如在学习某一篇经典文章时,先让学生阅读并交流读后感,并提出阅读中不懂的内容或问题,之后教师在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革新考核方式。大学语文教育一般以考试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知识覆盖面不全,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贮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考核方式也应该注重时效性,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更不利于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通过平时的阅读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趣味性活动进行考核,并把人文素质和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调动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综合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